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滦南县 八 年级 历史 学科
学 教 案
课 题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课 型 新授课
授 课 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能力目标:能通过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如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该称呼等.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过程 预习导航 1、近代交通的出现:19世纪,西方发明的近代交通工具 传入中国,大大加快了人们的出行速度。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 ,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3、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 、 、 等法令;还废除了有损人格的 ,代之以文明简单的 、 ;取消了 之类的称谓,代之以 、 等平等的称谓。思考:4.阅读课文说明电影、照相、报纸、商务印书馆各有什么影响?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我的问题:(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探讨)2.我们的问题:(大家共性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向全班同学推荐有价值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大家分析讨论,群策群力,看谁表现更精彩(1)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有什么影响?(2)近代中国,更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新生事物?(3)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4)讨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是否完美无缺,毫无瑕疵?
学习整理熟读记忆
反馈练习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可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 B写封书信 C发无线电报 D打长途电话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 D报纸3、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点头 D跪拜4、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 B男子易服 C废除跪拜礼 D取消“大人”称谓5.下列与上海有关的史实是( )(不定项)A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 B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的拍摄 C《申报》的创办 D商务印书馆的创办6.说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中的几个“第一”或“之最”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 第一艘自己建造的轮船是 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无声电影是 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有声电影是 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影片是 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7综合运用.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资本主义列强打开,我们的领土被割占,资源被掠夺.但同时欧风美雨也把世界创造的文明带到中国.综合学到的知识,说说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a.交通方面:b.通信方面:c.文化生活方面:d.社会习俗方面:
学教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