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0 11:3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族兴起:
隋唐时期,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等行业
辽墓壁画《契丹人饮马图》
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辽 10世纪初 契丹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上京临潢府
契丹政权的发展: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西夏
1、西夏的崛起

(1)原属于“五胡乱华”中羌族的一支
(2)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较多

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汉化

时间:
民族:
政权:
人物:
都城: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西夏
元昊
兴庆
元昊
西夏铜牌
政权
民族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要
举措
辽 北宋 西夏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上京 东京(今开封) 兴庆
发展生产, 强化中央集权 订制官制、军制和法律,
创制文字。 重文轻武 发展农牧经济,
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动动手,填填空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辽与北宋的和战
材料: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使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有了严重的恐辽情绪。北宋的农民起义迫使宋太宗重新考虑其内外政策的调整,991年,宋太宗向大臣讲了这样一段话:“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事,都可以预先防备,只是奸邪难以觉察。若为内患,深为可怕,帝王合当用心与此。”

这则材料说明北宋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从对辽用兵到“守内虚外”
宋太宗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
消极防御政策
“守内虚外”
辽与北宋的和战


契 丹 的 兴 起












幽州
云州

上京
黄龙府
农安
临潢府




















巴林左旗南

























(辽)








943年契丹(辽)疆域
幽云十六州地区




木叶山




































东京
开封


云州
武州
新州
朔州
寰州
应州
蔚州
涿州

幽州
顺州
蓟州
檀州
儒州
妫州
莫州
濮阳
澶州
北京
大同
蓟县
高粱河
陈家谷


幽云十六州




宋辽主要交战
地点
岐沟关
瓦桥关
瀛州
河间








宋辽交战形势





























2、澶渊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交战地点:
关键人物
战争结果:
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结合课文和下图,完成下面的战争报告吧!

攻方:
守方:
1004年

北宋
澶州(古称澶渊)
寇准
宋真宗
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材料一
在宋采取守势后,辽朝却对宋展开攻势。《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辽军大将)中弩,我兵(辽兵)失倚。

材料二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
——钱穆《国史大纲》
为什么北宋打了胜仗还要签订盟约呢?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材料一 从宋真宗到宋仁宗的几十年间,农民的各种赋役负担都以直线上升的速度增加,举例如下:
  项目  景德年间    庆历年间
  商税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税  428万(贯)   1710万(贯)
  盐税  355万(贯)   715万(贯)
  总计  1233万(贯)   4400万(贯)
评价?

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材料四: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大太的面子。……且和平实现后,北宋还能送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中国政治通史》
澶渊之盟订立,众说纷纭
北宋人觉得 辽人觉得 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我们认为




澶渊之盟订立,众说纷纭
北宋人觉得 辽人觉得 站在中华民族的角度,我们认为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负担。
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负担。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还彼此贸易。
战争
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
探究二:战争与和平(交往篇)
3、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
西夏
材料二:……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一:元昊称帝后,先后与北宋进行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
——《宋史新论》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夏关系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宋夏关系:休战事 定君臣
战争与和平
2.读史料:
材料:直至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平协议,史称“庆历和议”。这次平等和议换得了宋夏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
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宋夏和议的内容和影响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想一想?
探史明理
有人说辽、夏对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说出理由。
思考:有人说辽、夏对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说出理由。
不赞同。辽、西夏的建立者分别是契丹族和党项族,这两个民族从居住区域、历史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等方面看,都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因此,辽、西夏对宋的战争冲突,都属于民族内部问题,不是侵略战争。
但是,辽、西夏对宋的战争中,大肆的抢劫破坏了当地人民正常的生活,是非正义的。
回顾:历史上的民族交流与融合
1、民族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人南迁
2、战争与交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
唐太宗时击败东、西突厥
3、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友好往来
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文成公主入藏
寻踪辽夏:
在我国现在的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契丹族、党项族,他们是怎样神秘“消失”的呢?
拓展延伸:
1.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A.西夏 B.金 C.辽 D.元
C
2.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
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
( )
C
3.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的
是(  )
C


































































































4.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
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
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D
5.“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
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
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
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