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0 12:1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1)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局势。
(2)方针: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
(3)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注意:北宋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主要是结束中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局部统一:北宋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军事上——收精兵
加强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收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控制调兵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控制兵将关系)。
北宋军队
?北宋的军队分为禁军、厢军和乡兵。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又称上军,由各地军队的精壮者抽调而成。宋太祖为了控制兵权,对禁军进行了改编,大约一半部署在京师,另一半安置在各地。
?厢军是地方军,很少进行军事训练,多从事工役和杂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乡兵,分处在各地,战时征召,闲时务农,类似于民兵性质。
影响: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行政上—夺其权在中央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在地方
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设通判,牵制知州
积极:加强了皇权和对地方的控制
消极:官僚机构膨胀(官员人数过多),效率低下,形成“积贫”局面财政上—制钱谷1.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2.设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归中央积极: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消极:造成地方财政困难禁军军队分化事权相权三年一换转运使归纳整理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导致宋朝“积贫积弱”VS唐朝武将宋代文臣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Q1: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原因:防止武将专权、篡权 Q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祖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1、文人统兵,武将受限措施:文化上—重文抑武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措施:重文轻武的政策科举取士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取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武举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点)
重文轻武加强兵权(“兵”)
加强行政权(“权”)——中央、地方
加强财政权(“钱”)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四、课堂小结这个时代——
经济繁荣,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发展,却无力抵挡外敌。
曾经的北宋既辉煌过,却又无奈着。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糟糕的时代。1.“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这一典故说的是( )
A.宋太宗 B.宋太祖 C.宋神宗 D.宋真宗
2.宋朝统治者为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用的统一方针是( )
A.先北后南 B.先南后北 C.远交近攻 D.缓进急战
3.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吸取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陈桥驿兵变 B.五代的频繁更替
D.唐末以来藩镇割据 C.唐末农民起义
4.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
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型酒 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
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 D.解决支付给辽夏岁币的财源
5.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1.(2016·岳阳)“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D2.《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澶渊之盟 B.郾城之战 C.靖难之役 D.陈桥驿兵变
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将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任知州 ③设节度使
④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大部分收缴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DC4.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5.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DB6.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D7.一位学者评论他所处的朝代,认为当时地方州郡之所以“日就困弱”,是因为朝廷把各州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政刑一切收了。”该学者所处的朝代是(  )
A.秦朝 B.西汉
C.宋朝 D.唐朝C9.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哪位皇帝(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宋太祖 D.元世祖
10.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历史元素,《百家姓》是中国人熟知的一部关于姓氏的著作,开篇即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部著作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唐 B.明 C.汉 D.宋CCD11.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是(  )
A.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利
B.废除丞相,权归三司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设中书省A12.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朝(  )
A.孝亲观念浓厚 B.重文轻武传统
C.颜值备受推崇 D.选官注重才学B13.宋政府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它指定地点,由中央掌管。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  )
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
B.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防止农民起义
D.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B14.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②加强中央对军权的控制
③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④阻碍科举制和文化教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