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0-26 08: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目标导航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序幕的史实。
2.联系以前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与意义,培养利用地图、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了解在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我军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的史实,培养不畏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性格。
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 ( )
A.陕甘宁解放区 B.延安
C.山东解放Ⅸ D.晋冀鲁豫解放区
2.指挥西北野战军连续作战5个月,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重点进攻的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彭德怀 D.陈毅
3.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战略意义是( )
A.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敌人
C.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D.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
4.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是( )
A.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
B.西北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并建立了根据地
D.华东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歼灭国民党王牌军“憝编七十四师”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崇山峻岭,绵延不绝。它东临南京,西视武汉,南扼长江,俯瞰整个中原地区。大别山又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刘邓大军在那里建立了33个县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还吸引了国民党精锐部队90个旅。
(1)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开始于什么时间 标志解放战争进入什么阶段
(2)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在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方面有什么重大作用
活动探究
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开辟大别山根据地后,周恩来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铁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
阅读课文,对照《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示意图》,从当时全国地理形势的角度体会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大历史意义。
视野拓展
国民党胡宗南部在陕北“武装游行”200千米
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34个旅25万人,气势汹汹地扑向陕甘宁解放区。西北解放军将主力隐蔽在延安东北地区伺机歼敌,仅以一个营的兵力诱敌北上安塞。胡宗南以5个旅向安塞追击,并派三十一旅进驻青化砭担任侧翼掩护。
3月25日,孤军冒进的三十一旅进入解放军6个旅的伏击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全歼近三千人,并活捉其旅长。青化砭战役是解放军撤离延安后的第一个大胜利,振奋了陕甘宁解放区军民的斗志。国民党军发现解放军主力在东,急忙由安塞掉头东进。解放军又以1个旅冒充主力牵着胡宗南的鼻子在陕北高原上转悠了l5天,行程达200千米,使敌人疲惫不堪。胡宗南得知中计后,气恼之下率部南下,只留一三五旅驻守瓦窑堡。解放军设计将一三五旅调出,在羊马河地区将其围歼。5月2日,敌人以为解放军主力北撤绥德,匆忙北上,只留一六七旅守备重要军事补给基地蟠龙。解放军主力4个旅向蟠龙发起进攻,全歼敌人,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
8月6日,西北解放军突然围攻榆林,敌人调10个半旅分两路增援。11日,解放军主动撤退到沙家店地区集结,待机歼敌。这时国民党军判断解放军正在东渡黄河,遂分两路向葭县急进,企图围歼解放军于黄河西。8月20日,当敌三十六师进到沙家店地区时,解放军突然发起进攻,全歼敌人六千余人。这一战役的胜利,基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西北解放军开始转入反攻。
答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选择题
1.B 2.C 3.D 4.C
二、非选择题
5.(1)1947年6月。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2)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严重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吸引了国民党大批精锐部队,减轻了解放军其他战场的压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