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0-26 08: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7课戊戌变法
1.1895年春,《 》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 和 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 帝,反对 ,请求 。史称“公车上书”。从此,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 》(后更名为《 》),成立了维新派的团体 。
1.马关条约 康有为 梁启超 光绪 同日本议和 变法图强 万国公报 中外纪闻 强学会
2.从 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1898年是旧历 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 变法”。由于变法触动了 的利益。9月, 发动政变,这次变法历时 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
2.l898 戊戌 戊戌 顽固派 慈禧太后 103 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教育方面: 。军事方面: 。
3.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开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训练新式军队
例1.(1)在“戊戌政变”中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口号的是( )
A.谭嗣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袁世凯
(2)“无力回天”说明了( )
A.戊戌变法的措施存在很大问题
B.戊戌变法法令得不到政府官员的支持
C.戊戌变法法令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D.戊戌变法失败了
答案:(l)A(2)D
点拨:这是一道综合题,涉及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重在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题中正确答案为A,第(2)问题是戊戌变法结果的分析。“无力回天”是对变法失败的慨叹,正确答案为D。
1.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维新志士谭嗣同被杀害时留下的遗言。这个遗言
表达了谭嗣同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谭嗣同为变法放弃生存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这个遗言表达了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唤起民族觉醒,激励后人继续战斗。不值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以积蓄力量继续战斗。
例2.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 )
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 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
C.变法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巩固 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
A点拨:戊戌变法上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变法维新运动。它采纳了西方先进观念,严重冲击着顽固派的封建思想和利益,B、D只是发动政变的重要原因;而C选项,光绪帝正是不甘做亡国之君而变法图强的。
2.慈禧太后对“百日维新”的态度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的权力斗争的激化 B.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C.民族危机有所缓和 D.变法危及顽固派的利益
练习
1.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
①推翻清朝统治 ②发展资本主义 ③救亡图存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③ D.②③
2.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戊戌政变”的发生
3.标志维新派政治团体正式成立的历史事件是( )
A.保国会的成立 B.强学会的成立
C.时务学堂创办 D.万木草堂创办
4.表示“不甘做亡国之君”,进行戊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 )
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
5.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法令,实施维新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统治
C.镇压农民起义 D.抵抗外国侵略
6.晚清有御史上奏:“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备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动,是患不可胜言。”这奏折针对的是( )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6.C点拨:此题考查的是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将“晚清”所指的历史时期弄明白,它指的中国近代史阶段的清朝统治时期。其次是抓住民主民权学说的是资产阶级,但是提倡民主与民权学说的既有维新派,也有革命派,而选项中未列出后者,所以只能是C
7.下列内容中,在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诏书中没有涉及的是 ( )
A.训练新式军队 B.实行君主立宪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8.“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时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情况( )
A.开放言论 B.创办京师大学堂
C.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D.准许创办报刊和组织学会
8.A 点拨:戊戌变法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几方面的内容。从题干中可以看出:举国纷纷上书言事,把民间的疾苦都写出来、说出来,给天子看、听。四个选项中,只有A是符合题干的。
9.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促进思想启蒙 B.挽救民族危亡
C.推动政治改革 D.发展社会经济
9.A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题干的关键词是“突出的”.四项都是历史功绩,只有人才是“突出的”。
10.(探究题)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统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的目的是( )
A.推翻清政府 B.发动人民群众
C.建立共和国 D.挽救民族危亡
10.D 点拨: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家处于危亡时刻,为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税、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书。
材料二 光绪帝还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将6月11日以来的新政诏书印刷给各州、县,令教官详细讲解,并在督抚衙门悬挂。
材料三 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布、许应癸和四个伺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
——一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原因。
11 .(1)破格提拔和重用维新派人士;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宣传变法诏令;严厉打击阻挠变法的封建官僚;对积极参与维新事务而受打击者予以保护、提升和激励。(2)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只依靠维新派人士来推行变法,力量有限;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使得变法诏令的贯彻执行受到了阻挠和破坏。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类别 颁布的新法
政治方面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文化方面 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3.准许创立报馆、学会4.奖励科学著作和文明
军事方面 1.精练陆军,改习洋操2.添置兵轮,扩建海军
材料二(见右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判断: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著名变法?领导这次变法的领袖人物是哪两位?
(2)根据材料二判断:甘为这次变法流血牺牲的杰出人物是谁?
(3)根据材料一中新法的内容分析这次变法的历史意义。
12.(1)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康有为、梁启超。(2)谭嗣同。(3)在19纪末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急时刻,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毅然奋起,为变法救亡奔走呼号,要求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爱国行动。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上生了很大影响。戊戌变法后,反对旧学,接受新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看到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毅然走上革命的道路。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只要在识记材料一的基础上分析材料二,再结合相关知识就能得出正现答案。
13.(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胶澳事后(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自台湾事后……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材料二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材料三 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富强矣。
——胡适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主张?
(2)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关系?
(3)材料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3.(1)主张变法图强。(2)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这是引发材料二中变法主张的直接原因。
(3)不正确。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中国的民族资本本义发展缓慢,戊戌变法不可能取得胜利。
点拨: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错误而失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