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 21课
《庄子》二则
庄 子
你认为庄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把你搜集的资料展示给同学们看。
庄子
(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并称“老庄”。 。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其经典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经》)在道学和文史上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与老子并 称“老庄”。
《庄子》散文特点:
1、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
2、想象奇特,寓意深远;
3、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
课文选的两则故事均节选自《庄子·秋水》。标题是编者加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 鲲鹏 抟扶摇?
迁徙 齐谐 正色邪
?míng
kūn
tuán
xǐ
xié
yé
借助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1、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4、齐谐者,志怪者也。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去以六月息者也。
7、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______________
8、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
9、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海
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垂挂
大海动荡
记载怪异事情
旋风
离开;大风
林泽中雾气
深蓝色;尽头;
这样;罢了
翻译重点句子。
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
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
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
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1.放声朗读课文
2.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深层探究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
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1)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2)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
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
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
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
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深层探究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
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
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
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
都是有所凭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二课时
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2、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 )梁之上。庄子曰:“鲦(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 )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听朗读,注意红字的读音:
tiáo
háo
rǔ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梁
桥
是
这
译文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鲦(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安
怎么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译文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固
固然
固
本来
译文
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了!”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循
遵循,沿袭
汝
你
云者
如此如此
既已
已经
译文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
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
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庄子》的主要艺术特色:
机智
幽默
富有想像力
《庄子》有许多内容已演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下列寓言和成语都出自《庄子》: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东施效颦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呆若木鸡 无用之用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成者英雄败者贼
知识扩展
运斤成风 痀偻承蜩 庖丁解牛 大而無当
中规中矩 大相径庭 朝生暮死 椿萱並茂
沉魚落雁 秋毫之末 栩栩如生 目无全牛
如土委地 迎刃而解 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
踌躇滿志 不翼而飞 支离破碎 真知灼见
探囊取物 舐痔舔痈 屠龙之技 强聒不舍
吐故纳新 鼓盆而歌 昭然若揭 似是而非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失之交臂 捉襟见肘
学富五车 栉风沐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