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的成就。
理解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掌握我国的经济重心难移最终完成于南宋。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的成就。
难点 :掌握我国的经济重心难移最终完成于南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如果给同学们一次回到过去的机会,你会选择回到哪个朝代生活?
生:汉代,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
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社会安定、文化繁荣;
清代,康乾盛世。
教师: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如果是我的话,我会选择回到宋朝,历史上一些名人跟咱们同学的想法是一样的,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这是为什么呢?宋朝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合作探究:
解读课题,宋代:这里说的宋代包含两宋。一提到经济的发展,包含哪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这个词的含义比以往的朝代更好,刚刚学过的唐朝已经出现了一些盛世局面比如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但是宋代经济比唐朝更加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节课我们通过一幅画、一艘沉船来走近宋代经济的发展盛况。先来了解这幅名画。进入第一版块:
展示:耕获图。
教师:耕获图是南宋的一幅名画,从名称上看,耕获图反映的是哪个方面的发展?学生:农业。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耕获图向我们展示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热闹忙碌的劳动景象。这幅耕获图隐藏着哪些历史信息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一组,看到探究任务一:根据画面中插秧与收割同时进行的现象,说说南宋时期江南水乡的水稻最少一年几熟?根据图片,概括江南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咱们看看那个小分队挖掘出的历史信息最多?(3分钟)
学生回答。有正在插秧的,有在收割稻子的。
教师:反映江南地区的水稻已经达到了一年两熟。此时水稻能够一年两熟,这跟引进了水稻的新品是分不开的。引进的水稻新品种叫什么?它有什么样的优点?(看课本)占城稻:为什么叫占城稻呢?因为它的原产地,位于今越南中南部的占城为名。
问题:你觉得占城稻有什么优点?
学生回答。
教师:占城稻有很多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新品种的培育加上统治者的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宋朝时水稻的产量已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这些地方已经成为丰饶的粮仓,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学生:据《耕获图》这幅画,概括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
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湿润等;
经济因素: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政治因素:南方社会环境安定
问题:北人为什么南迁?
学生:分工明确、井然有序的劳动场面和庄主悠闲自得情景,只有在社会安定的条件下才能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
问题:在这四个因素中哪个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生:经济因素:先进技术的传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过渡:通过耕获图,我们了解了江南地区农业方面的发展状况,我们在通过一
艘沉船了解宋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进入第二版块:解密南海一号
教师: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南海一号。
视频:提到福船,南海一号就是福船其中的一种类型。
教师:通过视频我们对南海一号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南海一号是1987年发现的。南海一号是一艘远洋贸易船,关于南海一号有几个比较有意思的小问题,想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同学们猜测一下满载货物的南海一号是在出航沉没还是返航沉没?——据专家推测船头偏向西南240度。——从船上装载的货物看,有瓷器、铁器等等有中国特色的商品,判断出航如果是返航的话上面会有其他国家的特色产品比如象牙、香料等等。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由此判断是南海一号是在出航的过程中沉没的。
问题:南海一号为什么沉没?
学生:遇到台风巨浪等恶劣的天气、遇到礁石。
教师:如果是这个原因的话船体应当是反扣在海底的,南海一号船体几乎与地面平行;遇到礁石船体应该会有撞坏的裂缝,船体下沉要么船尖触到海底,要么是船尾触到海底但是不符合南海一号的状况;据专家推测,有可能是货物超载,船主太贪心了,使得南海一号沉入海底。出现与地面是平行的。当然我们所说的都只是推测,考古专家们没有真正确定下来。但是这种合理的想像与推测也是在考古工作中需要具备的重要的技能。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视频,以及给同学们提供的资料和图片,完成探究活动二:南海一号沉船上大量的瓷器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学生:瓷器:数量多——对于瓷器的需求量大。说明宋代的制瓷业发达。造型,美观等说明制瓷工艺的高超。在出土的瓷器中,有不少瓷器是带有异域风格的比如阿拉伯风格的瓷器,这些瓷器一般是外商来样加工,他们提供图样,由中国制瓷工人制作出来。仅仅通过图样,就能制作出精美的瓷器,这说明什么问题?——制瓷技艺的高超。说起制瓷,最负盛名的地方是哪儿?——景德镇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 过渡:在南海一号上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瓷器,还出土了17000枚铜钱。这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呢?铜钱:收藏、流通
生:流通、贸易交换。体现了宋代商业的繁荣。
生:钱多。经济实力雄厚。由于商品贸易量大,货币的贸易额大,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因此在一些商品经济活跃的地区出现了便于携带的新型货币。
学生:看课本46页,这种新型货币的名称是什么?出现在什么时期?哪个地方?回答:交子北宋前期 四川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过渡:这艘载满瓷器、货币等货物的宋代商船能够顺利出行的话,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造船业发达(这一时期能够制造出体型如此巨大的船只,反映当时的造船业发达。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政策:政府重视(生:采取鼓励支持的态度,设立了专门为外国商人居住的蕃坊)、为了加强对于来往商船的管理,政府设立——市舶司(海关)科技: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
生:技术:水密隔舱技术提高了船只的抗沉性。指南针: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原理,最早:司南 北宋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范围更加广泛,后来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宋代是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代。
过渡:正是由于具备了这些顺利出行的条件,所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到南宋时期,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这节课我们通过一幅画、一艘沉船了解了农业方面:苏州、湖州常州成为天下丰饶的粮仓,提到了两句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 手工业方面:景德镇成为瓷都,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商业:出现了最早的纸币,对外贸易方面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这些无不反映了宋代经济的发展。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位于北方还是南方?
学生:南方
教师:说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一直到现在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南方地区,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对于现在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
上课之前我们提到了余秋雨他说:“他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正如他自己所所说的,宋代,无疑是中国农业大发展的时期......宋代,手工业鳞次栉比地延伸为一种摩肩接踵式的热闹......宋代,商品流通量差不多达到了六十亿至七十亿美元。宋代,一个繁荣、富庶、高雅、精致、开明的时代,稳坐在中国历史的高位上蔼然微笑。——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