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0-26 08: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8课三国鼎立
1. 年, 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官渡。 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统一 奠定了基础。
1.200 袁绍 曹操 北方
2.“草船借箭、火烧连营”这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出自赤壁之战中,这次战役发生在 年,交战的双方是 和 联军。结果是曹操战败,奠定 了的基础。
2.208 曹操 孙刘 三国鼎立
3.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 ,东汉结束。第二年,刘备在 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3.220 洛阳 成都 建业
4.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国的丝织业兴旺, 行销三国。 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达 ,加强了内地和 区的联系。
4.魏 蜀 蜀锦 吴 夷洲 台湾
例1.在民间传说中和戏剧舞台上,曹操一直被塑造成奸臣的形象而遭到贬斥,你觉得这样评价曹操公平吗?
点拨:正确评价曹操,必须完整地认识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传说中和舞台上曹操的形象,是后人根据文学作品或社会的需要而改造的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有利于现实生活,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反映。应当从偶有利于历史的发展、进步的高度去认识曹操,去评价他的行为。
答案:不公平。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发展了北方经济。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1.下列史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 B )
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东汉政权瓦解 ③曹操统~北方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②④③D.②①④③
例2.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小雨发言说:“统一是历史的主潮流,东汉是统一政权,而后的三国是分裂时期,这是历史的倒退。”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点拨:判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否有利于历史的进步,不能只看表面形式,而应看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此题解答的关键是正确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出现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
答案:小雨的看法不对。从政治上看,东汉末年,由于中央政权的衰败,各地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割据局面,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国政权,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从经济上看,由于东汉末年军阀混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三国时期历史在进步而不是倒退。
2.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D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例3.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扶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l)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点拨:此题材料反映的是“三顾茅庐”时的形势分析,应属东汉末年时期。材料中的“援而不可图”语句说明作者为刘备提出了发展势力的谋略,在以后的战争中得以实现,为“天下三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答案:(1)东汉末年;诸葛亮。(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3)200年;官渡之战。(4)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3.赤壁之战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D)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B.骄傲自满,对孙、刘联军的战术未引起重视
C.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
D.无意(刮东风)使曹操失败
练习
1.东汉末年,河南、河北诸侯割据混战,其中占据河南一带的军阀是(B )
A.袁绍 B.曹操C.刘备D.孙权
2.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指挥是(B)
A.鲁肃B.周瑜C.诸葛亮D.黄盖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D)
A. 200年 B. 208年 C. 220年 D.222年
4.杜甫有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评价的是( D )
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
5.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 (D)
①官渡之战 ②卫温到达夷洲 ③赤壁之战 ④孙权称王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6.东汉灭亡于( A )
A.220年 B.208年 C.221年 D.222年
7.(2006年,湖南常德)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7.A点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历史学习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科学的结论。
8.(2006年,山东济宁)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 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
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8.A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国经济发展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甘薯大面积种植是在明朝。
9.列表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9.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袁绍 曹操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联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10.阅读下列材料:
《三国志·毛珍传》记载,毛珍劝说曹操“它奉天子以令不臣”(要用皇帝的名义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耕植蓄军资”(发展农业生产,积蓄军用物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请回答:
(l)曹操是如何实践“它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的?有何作用?
(2)曹操是如何采纳“修耕植”这一建议的?
(3)曹操接受毛 建议对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10.(1)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挟太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2)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3)曹操接受毛 的建议,势力日益强大,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探究题)读下图,请回答:
(1)根据《三国鼎立形势图》填出国名;
A. B. C.
(2)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1.点拨:概述三国鼎立形式的过程,关键是找出标志性事件,包括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各个政权的建立,并结合背景分析这些事件的历史作用。
答案:(1)A魏 B蜀 C吴(2)提示: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逐渐形成了曹操和袁绍两个对立的强大军事集团。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C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四川,并取得汉中。20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没,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12.(探究开放题)2005年3月 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规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国家,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1)请运用本课的知识说明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一部分”。
(2)当前“台独分子”鼓吹台湾与大陆是“远亲近邻”的关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对台独分子的看法。
12.(1)230年吴国卫温车船队到达灾洲(今天的台湾)。这说明了早在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密切,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2)不同意。提示:“台独分子”鼓吹台湾与大陆是“远亲近邻”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分裂祖国的行为,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广大人民的意愿的。注定是要失败的。
13.(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
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曹操舰船),延及岸上营落……北军大坏。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记载的事件发生在何时?有何意义与影响?
(2)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曹操为什么失败了?
(3)隆冬季节,为什么有东南风?用地理知识说明。
13.点拨:曹军貌似强大,有没有软弱的方面呢?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分析这些问题后,就会发现曹操在人心向背、将士水战等方面处于劣势。至于隆冬季节出现东南风,可从赤壁的地理位置、地形方面,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分析。
答案:(l)材料记述的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这是世界军事史上~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导致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2)赤壁之战是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企图乘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南下统一中国的情况下发生的。曹操失败原因:①曹军南下,扰乱了南方人民的安定生活,人心向背不利于曹操;②曹军远来,疲惫不堪,不习水性,战斗力不强;③赤壁战场东南风很大,为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提供了良机。(3)从地理位置上讲,赤壁远离冬季风源地,距海较近;从地形上看,赤壁处于长江谷地,地势低平,西南是青藏高原,北面是黄土高原、秦岭及蒙古高原,东南是低级的山地
和丘陵,使南下的冬季风受阻与此同时,太平洋上暖湿气流却乘虚而入谷地。因此在几日寒冷天气过后马上就会出现反常的温暖天气,即有东南风出现。
14.“诗圣”杜甫在《蜀相》一诗中这样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回答:
杜甫所说的“蜀相”是谁?诗中“三顾频烦”“两朝开济”分别指什么事?
14.点拨:蜀相即蜀国丞相诸葛亮,“三顾频烦”“两朝开济”当然与诸葛亮的活动有关了。
答案:指诸葛亮。“三顾频烦”指刘备三顾茅庐的事,表明刘备对诸葛亮才能的重视、赏识。“两朝开济”指诸葛亮感“先主知遇之恩”,辅佐两朝(刘备、刘禅),费尽心机的事。
15.(创新题)曹操、刘备、引、权都非常重视人才,曹操曾多次发出《求贤令》,强调“唯才是举”,周围聚拢了大批人才;刘备为请诸葛亮“三顾茅庐”,他手上还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武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孙权也非常注意招揽人才,周瑜、陆逊、鲁肃等都是他的得力将领大臣。其中鲁肃的任用,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孙权依然信任和重用他。因此,有一位史学家总结说:“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看待人才的重要性的?
15.这种说法有道理。“黄金累千,不如一览”,“得人者昌,失人者亡”。古今中外事业的成败,往往以人才得失为转移。当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是关键,因此,我们必须大兴重视人才之风,多途径培养人才,选拔重用人才。(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