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18课《战略大决战》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18课《战略大决战》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0-26 08: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 年 月, 、 率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攻占 ,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1.1948 9 林彪 罗荣桓 锦州
2. 、 、 、 、 等统一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以 为中心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2.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粟裕 谭震林 徐州 淮海战役
3. 年 月至 年 月, 和 合力进行平津战役,攻克 、 等地,和平解放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1948 11 1949 1东北解放军 华北解放军 张家口 天津 北平
4.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万人。
4.150多
5. 年 月, 和 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渡江作战。
5.1949 4 毛泽东 朱德
6. 月 日解放 ,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 年至 年)的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6.4 23 南京 1927 1949
例1.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主力展开战略决战首先是从哪个战役开始的(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A点拨:正确理解题干设问,理解“战略决战”的特点,认识到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且人民解放军在北方的实力强大。将四个选项按地理位置从北向南排列,使可以确定选A。
1.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
1.C点拨:三大战役属于战略进攻阶段的重大战役,故首先排除属于战略防御阶段的A、B两项。三大战役是战略进攻阶段国共双方的主力大块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但并不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
例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淮海战役中,解放区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他们组织大批运输队、担架队,担负随军远征、二线转运和后方运输等工作。淮海战役期间,支前民工累计达543万人。他们用肩挑、车拉、驴驮、船运等方法,向前线运送弹药730多万公斤,运送粮食 9 800多万公斤。陈毅满怀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材料二 1949年4月 23日南京解放,国民政府的统治垮台,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国民党内有人说:“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蒋介石在退守台湾后也曾发出感慨:“此次失败,并非是被共匪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自己。”
请你结合史实谈谈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第一层面,仅就战争而言,要从战争性质、人心向背、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指挥是否得当、部队士气、军队多少、装备优劣等战争因素来分析。第二层面,要从国民党政权的性质、代表的集团利益以及与帝国主义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第三层面,看其国家职能作用。第四层面,看小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
点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其胜利的原因既有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及时、果断和战争指挥艺术运用的娴熟、灵活等因素,也与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学习时要注意从多重角度来了解和探讨这些因素及其作用。
2.阅读《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简要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粮食 挑子
54万人 30.6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4.3亿斤(实用)9.6亿斤(筹运) 20.6万副
2.(1)人民群众的支持;(2)人民解放军的顽强作战;(3)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英明指挥;(4)国民党政治腐败,失去民心等。
练习
1.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战略决战是在( )
A. 1946年 B.1947年 C.1948年 D.1949年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
①淮海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渡江战役 ④平津战役
A.①④②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③②
3.被陈毅元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战役是指(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三大战役中,曾经参加两大战役作战的解放军是 ( )
A.东北解放军 B.华北解放军 C.中原解放军D.华东解放军
5.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直捣南京,结束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6.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国民党将领是( )
A.张治中 B.蔡廷锴 C.杜聿明 D.傅作义
7.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的时间是( )
A.1948年11月 23日 B.1949年4月 23日
C.1949年4月21日 D.1948年1月31日
8.1949年4月,南京的解放标志着(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B.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D.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8.D点拨:这是一道判断标志性事件的选择题。解这道题的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理解各项的意思和具体的含义。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的解放,并不是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还没有结束,由此排除错误的选项。
9.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点的是(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D.百万雄师,三路过江
9.C点拨:在平津战役中,解放军以神速动作,把敌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孤立据点,截断放军南逃和西窜的通路,放军成了“瓮中之鳖”。
10.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①中共中央及时、果断的战略决策 ②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持 ③广大解放军指战员英勇善战 ④西方国家的支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A点拨:本题是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考查。经分析:①、②、③都是胜利的原因。而④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
11.阅读毛泽东同志写于1949年4月的一首七律并回答: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这首七律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2)诗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霸王”是指 ,诗句的寓意是

(3)“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
(4)“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结果是什么?
11.(1)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同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灭亡。(2)项羽;吸取项羽为了“义”放走刘邦,导致最终败亡的教训,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3)1949年4月21日;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4)国民党的长江防线顷刻崩溃。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同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点拨:本题从毛泽东的“七律”入手,考查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12.读“三大战役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图中A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包围的三个据点,从西向东依次是 、 、 。其中 、 是武力解放的, 是和平解放的。
(2)B战役时,解放军迅速攻占 ,截断敌军向关内的退路,成为夺取整个战役胜利的关键。
(3)C战役的中心是 ,这一战役的胜利奠定了 的基础。
(4)A、B、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12.(1)张家口 北平 天津 张家口 天津 北平 (2)锦州(3)徐州 解放长江以南各省(4)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3.1949年4月 23日南京解放,国民政府的统治垮台,在总结失败的教训时,国民党内有人说:“不
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了”。蒋介石在退守台湾后也曾发出感慨:“此次失败,并非是被共匪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自己。”请结合史实分析国民党政权失败垮台的原因。
13.(1)政治孤立,失去民心。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违反民意,发动内战,进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2)军队厌战,上气低落,尤其是国民党的杂牌军队伍战情况更加严重,临阵起义、投诚的现象不断发生,国民党军队在各个战场上一败涂地。(3)贪官横行,统治腐败。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财产时,许多官员利用机会,贪污盗窃,敲诈勒索,他们还利用特权横征暴敛,大肆搜刮,导致经济崩溃,物价暴涨。(4)美援断绝,蒋桂分裂。国民党发动内战,曾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援,但是国民党政治的腐败,军事的溃败,使美国逐渐对蒋介石人士信心。美国迫他蒋介石下野,支持李宗
仁上台,造成蒋桂分裂。
点拨:本题本要考查学生对国民党政权大政垮台原口的分析。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及内国、外因方面加以综合分析。
14.(综合探究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双方战略态势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14.(1)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国民党处于战略进攻阶段,共产党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因为这时国民党军队数量和装备均占优势。(2)1947年6月至1948年秋,国民党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共产党处于战略进攻阶段,因为人民解放军歼灭大单敌军,敌我力虽对比发生了显著变化。(3)从1948年秋开始,国民党处于重点防御阶段,共产党处于战略决战阶段。解放军兵力迅速增长,武器装备有了很大改善,战斗力大大提高;国民党兵力不足,土气低落。
点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敌我力量对比不同,先后经历了由防御到进攻再到决战三大阶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