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 )
A.技术成果与工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B.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并迅速运用于工业生产
C.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
D.新发明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首要标志是 ( )
A.内燃机的创制和运用 B.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C.石油化学工业的生产 D.电力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
3.在电和磁关系的研究方面,最伟大的一次飞跃的实现者是 ( )
A.吉尔伯特 B.奥斯特 C.法拉第 D.爱迪生
4.能直接证明门捷列夫理论正确的是 ( )
A.伦琴发现放射现象 B.居里夫人发现镭
C.道尔顿的成就 D.林耐的成就
5.下面各学科中,受中世纪科学束缚最大的是 ( )
A.物理 B.化学 C.生物学 D.电学
6.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作品是 ( )
A.歌德的《浮士德》 B.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C.莫里哀的《伪君子》 D.弥尔顿的《失乐园》
7.第二次工业革命引起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 ( )
A.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资产阶级之手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适应其发展的垄断组织
C.对商品生产、价格和市场的控制加强
D.形成跨国组织的国际垄断集团
8.发电机和无线电报的问世,突出反映了 ( )
A.英国的科学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B.电学的发展落后于电的应用
C.科学作为理论基础对技术和生产的指导作用增大
D.科学理论的发展一定先于技术的应用
9.19世纪末促进美德日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
A.大量的战争赔款 B.国内市场广阔
C.政府干预经济 D.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10.20世纪初,英国的工业制造从占世界总额的31.8%下降到14%,但英国资本家仍然获得巨额利润,是因为 ( )
A.英国的技术装备仍然是最先进的 B.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C.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 D.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11.据统计,英国选民人数从1856年的315万增加到1883年的570万,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 )
A.英国随着经济发展,移民人数激增 B.英国鼓励生育的政策
C.19世纪晚期两大政党的社会改革 D.工人阶级的壮大,工党成为执政党
12.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与苏丹马赫迪大起义的不同之处是 ( )
A.是否带有宗教色彩 B.起义的方式
C.最后的结果 D.斗争的直接目标
13.在日本经济产生垄断组织的多种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
A.善于利用西方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B.财阀和军阀集团的结合
C.优越的国际环境 D.政府的大量扶植
14.德意志统一后工业化进程加快,到20世纪初成为欧洲首强,但德国侵略性也随之膨胀,成为世界大战策源地,这主要是由于 ( )
A.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B.统一后的德国继承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
C.德意志统一是普鲁士领导下通过战争解决的
D.德国必须用武力抢夺殖民地
15.下列历史事件,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是 ( )
A.朝鲜的义兵运动 B.印度国大党的建立
C.20世纪初的土耳其革命 D.中国的辛亥革命
16.印度1905—1908的反英斗争与1857—1859年的反英起义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
( )
A.领导力量 B.斗争方式
C.参加斗争的主力 D.斗争的结果
17.印度国大党成立时提出的政治主张是 ( )
A.抵制英货 B.抗捐抗税
C.要求民权实现自治 D.归还掠夺的土地
18.列宁主义形成的条件中不包括 ( )
A.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B.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
C.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D.布尔什维思想体系的出现
19.1879《德奥同盟条约》的缔结是哪一组矛盾发展的结果 ( )
A.法德矛盾 B.俄奥矛盾
C.英德矛盾 D.英法矛盾
20.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事件是
A.《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 B.法俄同盟的建立
C. 英法协约的签定 D.英俄协约的签定
21.一战期间,美国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达105亿美元,贷款100亿美元,因此它与协约国关系
更为密切.这主要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 ( )
A.美国认为协约国是正义的 B.美国认定同盟国会失败
C.一战前与协约国结成了同盟 D.协约国控制了制海权
22.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在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时,法国曾向其出售军火,并为其训练军队。法国此举的主要背景是 ( )
①法国与埃塞俄比亚是盟国
②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而成为法国的敌人
③法国与意大利是争夺红海沿岸地区的对手
④法国想借此控制埃塞俄比亚,其中包括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3.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是 ( )
A.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B.参战国经济濒临崩溃
C.美国放弃“中立”,对德宣战 D.苏俄坚决退出了战争
24.下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第一阶段使德军速决战的计划破产
B.1915--1916年发生了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C.第二阶段末期战略主动权移至协约国一方
D.第三阶段以德国宣布投降而告结束
2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2分,共计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9年)罗马共和国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以马志尼为代表的民主派的弱点……以至在国内的影响日趋下降。加里波第认识到意大利的统一事业单靠民主派的力量不能完成。同时,他看到意大利国内出现了以加富尔为代表的自由派领导的改革潮流……提高了撒丁王国在意大利和整个欧洲的地位和声望,在马志尼派组织的多次起义失败之后……许多中小资产阶级也开始把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加富尔身上。
引自黄尊严主编《世界近代史争鸣录》
材料二
远征西西里前夕,加里波第写信给撒丁国王说:“我们的战斗口号是:‘统一的意大利万岁!维克多—埃曼努伊尔—意大利第一名最勇敢的战士万岁!’……如果我成功了,我将骄傲地为陛下的王冠上缀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新宝石。”
引自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材料三
国王埃曼努伊尔命令加里波第不要渡过海峡进攻那不勒斯。加里波第这样答复国王的命令:“意大利目前的局势不允许我服从您的命令……如果我现在无视人民的呼唤,我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使神圣的意大利的事业毁于一旦。所以,请允许我这一次不服从您的命令。一旦我完成了我的义务,把人民从可恨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我将在您的脚下放下我手中的宝剑,在我的余生中永远服从您的命令。”
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册)
材料四
(撒丁王国)任命加里波第为司令,却不拨给军饷和武器;支持他去远征西西里,却反对他进军那不勒斯;当加里波第进军那不勒斯并取得胜利后,他们又公然要他交出权力,并进行威胁……这一切加里波第是清楚的,并非被蒙在鼓里。革命派的一些人也劝过他,要他自己掌握大权。……(他)主动地将权力移交给了对方。埃曼努伊尔二世曾专门约他交谈,要委以高官,赐予豪华府邸,赠送巨额财富,为其长子、次子安排官职等等。加里波第一一婉言相拒,不受半点封赏,交出权力后飘然而去。
引自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回答:
材料二中反映出加里波第的政治主张是什么?(2分)据材料一指出他提出这一主张的
原因。(2分)
材料三、四反映出撒丁王国与加里波第的关系怎样?(3分)
据以上材料和有关史实,你如何评价加里波第?(6分)
27.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东部。我们至少有三条遭到进攻的路线,而法国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我们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二
1888年即位的新皇帝威廉二世与首相不和,迫使俾斯麦于1890年辞职。他曾说:“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三
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威廉二世的外交大臣比洛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
《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选辑(二)》
回答:
据材料一,俾斯麦对外政策的主要着眼地域在哪里?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据材料三、四,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四,如何理解材料二的内容?
28.下列材料均引自刘宗绪著《世界近代史》
材料一
垄断组织都以生产集中、个别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为前提而形成的。卡特尔和辛迪加的参加者虽然在生产上还是独立的,但它们都是一些大型企业;托拉斯和康采恩则已是大型企业合并组成的规模极大的企业和企业群。列宁曾将垄断称之为规模极大的技术生产单位,认为它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
材料二
垄断组织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免不了兼并。兼并一般都是设备先进、管理有方的企业吃掉和收买效益差的企业,兼并后又以先进的那一套去改掉落后的部分。就是自愿的联合与合并,在结成一体、统一经营后,也要采用先进的方式经营。
材料三
美国人泰罗创立的“劳动科学组织”学说,运用于企业管理,形成了“泰罗制”,使企业效率大大提高。列宁称它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亨利·福特则提出了“大规模生产”的管理概念,主张把动力、准确性、经济性、系统性、连续性、高速运转等原则,结合起来运用到生产中去。
材料四
垄断并不排斥竞争,……因此,发展科技,广罗人才,成为重要的竞争手段。从而使科技与生产更直接地结合起来,推动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同时,为了解各地和世界的情况,企业派出大量人员收集信息和推销产品,使生产和市场需求配合得更密切,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盲目性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请回答:
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得摘抄原文)
据材料四,分析垄断组织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前的私人独家企业相比有什么明显的新特点?
综合上述材料,试评述垄断组织。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3分,共计39分
29.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两国已形成一套较为健全的议会民主制度。请分别说出这时俄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是怎样的,与英法的主要差异是什么 从这四个国家由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所走的道路,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历史原因。
30.结合18世纪到19世纪40年代欧洲出现的三大思潮的内容和产生背景,说明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
31.19世纪后期德国和英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成因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C B C B B C D D A D D B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C D B B D B A B 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2分,共计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 ①在撒丁王国的领导下,实现意大利统一,因为资产阶级民主派软弱,无力领导完成统一任务;(2分)撒丁王国力量壮大,成为众望所归。(2分)
②撒丁王国利用并处处限制、加里波第,加里波第则始终支持撒丁王国实现统一,并激流勇退。(3分)
③按以下两个档次计分:
第一档次:加里波第为意大利的统一作出重大贡献,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但他却把革命的胜利成果拱手让给了撒丁王国,又充分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1—4分)
第二档次:加里波第审时度势,顾全大局,以统一大业为重,自愿交出权利,使意大利的统一进程大大加速,这是适应历史发展潮流和民心所望的壮举,既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民族英雄。(4—6分)
27.①着眼地域在欧洲大陆。(2分)核心是防止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法国复仇,尤其是防止法国与别国结盟来反对德国。(2分)
②德国对外政策已不再满足于在欧洲大陆争雄,而要在世界上争霸。(2分)因为19世纪末德国经济已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德国要重新瓜分世界领土。(3分)
③威廉二世将俾斯麦“打翻在地”,主要是因为他们政见不合。(2分)
28.①生产的集中和规模的扩大导致垄断的产生;(2分)垄断形成的过程就是先进企业兼并落后企业的过程,垄断的产生推动了企业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2分)垄断使竞争更加激烈,垄断适应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2分)
②以科技和人才为重要的竞争手段,科技与生产、科技与市场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生产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减少。(2分)
③垄断组织就是指能控制一个或几个生产部门的规模很大的企业或企业群,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分)它的产生,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原有的生产关系,进一步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3分,共计39分
29.①俄日体制:俄国为沙皇专制,日本为天皇制。(2分)
②主要差异:英法为民主政治体制,俄日为专制主义体制。(4分)
③历史原因:英法的过渡道路是资产阶级革命,对封建制度改造比较彻底;(3分)俄国过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日本过渡道路是明治维新,两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3分)对封建制度改造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历史原因。(2分)
30.①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欧洲兴起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抨击封建王权和僧侣贵族的特权,提出新的国家学说。(2分)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与封建政权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法国已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2分)
②19世纪初,英法等国出现了空想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主要是批评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构想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2分)反映出工业革命开始后,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显示出一些弊端,但其内在矛盾尚未充分暴露,反映出无产阶级已有改造社会的愿望,但自觉斗争的意识尚未形成。(2分)
③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揭示了其灭亡的必然性,并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2分)反映出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日趋明显,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2分)
以上分析表明,各种进步的潮流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时社会经济变化的反映。
31.英国经济发展速度迟缓(1分),德国经济迅速崛起(或迎头赶上、发展迅速)(1分)。
英国作为“殖民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取得巨额利润,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国内工业投资相对减少(1分);它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老的工业部门设备陈旧(1分);英国人心理较保守,影响了设备更新(1分)。
德国取得普法战争的胜利后,统一了国内市场(1分),获得了赔款和矿产基地(1分),它十分重视科学与工业相结合,尽量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1分);它注重教育,增加教育经费(1分);它还大造军火舰船,刺激了不少工业部门(1分)。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使原有的“均势”遭到破坏(1分)。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特点和军事上的崛起,使它更富有侵略性(1分)。英德矛盾逐渐上升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1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