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
(2009年广东历史卷·3)1.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14)2.右图所示战役是
A. 明朝与瓦剌之战
B. 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2009年上海历史卷·12)3.以下为康熙时期地方增丁统计表,其中1676年福建莆田未做统计的原因可能是
年代
福建莆田
直隶宝坻
湖北川汗
康熙十五年(1676)
192丁
0丁
康熙二十五年(1686)
88丁
22丁
24丁
康熙三十年(1691)
58丁
10丁
14丁
A.三藩之乱 B.准噶尔叛乱
C.郑氏割据 D.大兴文字狱
(2009年浙江文综卷·17)4.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
A.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07年上海历史卷·22)5.为了稳定边疆,完成国家统一,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是
A.收复台湾 B.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平定三藩之乱 D.颁布《钦定西藏章程》
(2004年全国文综卷Ⅱ·20)6.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中俄边界条约签订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7.据史载:当满洲入主中原时,明将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坚持抗清,并收复台湾;郑经经营台湾大有发展,后参与三藩之乱;至郑克爽遣使诸军前请降,台陆统一。对以上四人所为的评述正确的是①郑芝龙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降清有勇有谋②郑成功维护了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民族英雄③郑经发展台湾,分裂祖国,有功有过④郑克爽毅然回归,顺应历史,有功于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1662年,郑成功彻底打败荷兰殖民者势力,收复了台湾;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打败郑氏家族的势力,对此你认为正确的评论是
A.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反侵略斗争,清政府进军台湾是巩固统一,两者都应肯定
B.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寻找抗清根据地,清政府进军台湾是消灭反清势力,两者各为私利,都应否定
C.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寻找抗清根据地,清政府进军台湾是巩固统一,前者应否定,后者应肯定
D.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反侵略斗争,清政府进军台湾是消灭反清势力,前者应肯定,后者应否定
9.下列关于《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表述不正确的是
A.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于中国
B.规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以东属于中国
C.中俄双方平等协商,提供了处理领土争端的范例
D.清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10.康熙第一次南巡到曲阜时,曾向孔庙行三跪九叩之礼,亲书“万世师表”悬于大成殿上。这说明 ①康熙善于学习和创新 ②康熙尊重汉族文化传统 ③“尊孔”有利于清朝统治 ④康熙注意缓和汉、藏之间的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某校高二年级将举办“杰出历史人物”图片展。小张找到“康熙大帝”像(右图),他在康熙的主要事迹栏上写下了“少年果敢,制服权臣;当机立断,平定三藩;一鼓作气,消除割据;除恶务尽,平定叛乱”,但他觉得还不能全面展现康熙帝的功绩。你认为下列主要活动可以作为图片展补充的是
A.修筑驰道,巩固统一 B.羁縻府州,形成制度
C.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D.修筑长城,加强边防
12.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A.《康熙王朝》中,康熙派彭春率军平定了三藩之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里收回台湾。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亲自御驾亲征,指挥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在多伦,乌兰布通战役中打败葛尔丹,迫使其兵败自杀。
13.下列关于平定“三藩”表述无误的是
A.“三藩”是清初影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B.平定“三藩”极大地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的力量
C.平定“三藩”进行得一帆风顺
D.平定“三藩”标志着清王朝全国统一的完全实现
14.对康熙帝与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
A.是掌握中央政权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
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 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5.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个封建帝王所起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A.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完成大一统 B.都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安抚百姓
C.建立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都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二、综合题
16.(15分)康熙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著名的皇帝。对康熙的研究,是清史研究的重要课题。阅读下面情境,回答相关的问题。
[情境一]主题:康熙帝与文化
1866年,康熙派人携带杨光先编订的康熙八年的历法,去向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征求意见,南怀仁当即指出其中的错误。于是康熙把杨光先、南怀仁同时召来,让他们在朝堂辩论,双方相持不下。康熙就决定两人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以判优劣,结果杨光先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将不学无术的杨光先革职,任命南怀仁执掌钦天监,使用洋教士制定的新历法《时宪历》。(注:杨光先,钦天监监正,即今国冢天文台台长)
在东方,“红夷大炮”早己威名显赫。南怀仁向康熙进呈《神威图说》一书,讲述西洋炮造法用法。1674年,康熙命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
学习西医,就必须学习人体解剖学,在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这是个禁区。可康熙比较开明,命法国教士巴多明将法文《人体解剖学》译制满文,又把西药专著《本草补》译成西文。由于康熙提倡西医的专冢。随着对西学的深入了解,康熙对来华教士的学识感到不满足,1681年任命白晋为“钦差”回欧洲,招聘科技人员来华。1705年,康熙派教士沙国安出使罗马教廷,希望教皇派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人员来华”。来华有技艺人员都享有优厚待遇。康熙甚至想在宫中建一座法国式的科学院,只因与罗马教廷发生礼仪之争,未能如愿。
(1)从现在的角度看,这段材料所介纠的康熙帝有哪些优点?对此,你作何评价?(4分)
(2)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情境二]主题:
下面是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平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襟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瀚海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3)根据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3分)
(4)参照情境一的主题格式给情境二拟定一个主题。(2分)
(5)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对康熙帝诗中所涉及的活动进行评价。(3分)
17.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帝王。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之所不欲者劳敝。”,“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新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四:“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ɡòu)。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卷八《圣祖本纪三》)
请回答:
(1)材料一说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秦始皇相比,唐太宗在统治政策上主要有哪些不同?(4分)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唐太宗)自古功德兼隆”?(2分)
(3)与唐太宗相比,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4分)材料四认为(康熙年间)“天下和乐,克致太平”。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你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2分)
(4)由上述帝王的主要活动和成就,概括我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2分)
参考答案
CCACB BBAAA CBADC
16.(1)尊重科学、奖励科技、注重吸收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封建帝王,能做到如此,体现了开明和进步的~面,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2)这措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开化和进步。
(3)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
(4)康熙帝与国家统一。(只要与素材内容吻合,即可得分)
(5)打击了各种分裂势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为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7.(1)史实:灭六国,完成统一;创立皇帝制度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分)
(2)不同:秦:大兴土木,实行暴政;唐以民为本,轻徭薄赋;提倡节俭;(4分)
理解:功:出现贞观之治(具体表现也可)。德:唐太宗善于纳谏,以民为本,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
(3)贡献:平定三藩之乱;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统一台湾;打败沙俄侵略。理解:天下太平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蕴藏着危机。(6分)
(4)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封建国家由兴起到强盛再到渐趋衰落。(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