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陆定一
学习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2.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来记叙事情的方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3.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无产阶级革命家。代表作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等。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410个团和无数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峡北,与峡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背景资料
文体知识——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多样的文体。
知识链接
(1)订正字音
惊惶(huánɡ)??苛捐杂税(kē)???
缴(jiǎo)? 酣然入梦(hān)????
蜷(quán)? 呜咽(yè)
检查预习
(2)词语释义
惊惶:惊慌,恐惧。
攀谈:闲谈。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缴:交纳,交付。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呜咽: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事。
2.课文记叙这件事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以翻山为索。(决定翻山,翻山中,翻山后)
3.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写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4.课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转换来进行记叙。请你找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5.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回答。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大家都很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6.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那么红军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的呢?
①面对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②面对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③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④面对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1.首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探究
首段交代了老山界的高度和名称。
交代名称,照应文题;交代高度,表现了山的难翻,为中心服务。
2.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为什么还要详写???
写这一情节,既暗示了这座山不好翻,又着重说明了红军是一支人民的队伍,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且得到了人民的拥护的,这也是红军战胜重重困难的主要原因。
3.如何理解尾段中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和“小得很”?
老山界虽然是“第一座难走的山”,翻越它的困难程度对比起其他困难却“小得很”,二者形成反差,突出了长征路途的艰险,衬托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红军过草地
1.怎样理解第12自然段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品味赏析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火把与星光连接,说明山势很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2.第12自然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第18自然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对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进一步写出山势的险峻、险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场面,反应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这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横着心”一词传神地写出了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又写出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4.第22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5.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既采用拟人手法,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消极抗日,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的革命豪情。
写法探究
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这样写有许多好处。
一是材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来安排,十分顺当,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合情合理。如,由于“天色晚了”,因而“肚子饿了”,加上“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于是“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就不显得奇怪了。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后来才明了,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如课文开头写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走走停停,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老山界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的确是特别陡峭。
鉴赏评价
文章是怎样以生动的描写来突出中心的?请举例说明。
如,前后两次写火把,给人鲜明的印象。前一处描写,“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可见老山界山势陡峭,爬山艰难。“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既显示了山势的险峻,也显示了红军的凌云壮志,画面壮丽、神奇、美丽。后一处描写,作者已经置身于“之”字形的火把队列中,于是细致地描写了这种奇观:“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这样,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均写得逼真、生动、形象,使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老山界的“高”和“险”,有力地突出了行军之难,衬托出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拓展延伸
半碗青稞面
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地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着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一般,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这今天,仍然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总 结
结构图示
决定翻山——开篇点题,简介老山界
老山界
翻山
经过
翻山过后——困难“小得很”
顽强的意志
乐观的精神
走路难 悬崖陡峭、山高路远
睡觉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6 老山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主旨,培养良好的阅读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合作研究的方法,共同赏析精彩语段,分析生动的景物描写。
2.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认识长征精神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感悟红军长征的艰苦,感悟红军长征的乐观的精神。
2.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重点语段,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山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老山界》,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1996),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无产阶级革命家。代表作有《金色的鱼钩》《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老山界》等。
2.背景资料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三万六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穿过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险,爬雪山,过草地,先后击溃敌兵410个团和无数武装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峡北,与峡北红军会合,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惊惶(huáng) 苛捐杂税(kē) 缴(jiǎo)
酣然入梦(hān) 蜷(quán) 呜咽(yè)
(2)词语释义
惊惶:惊慌,恐惧。
攀谈:闲谈。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缴:交纳,交付。
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蜷:弯曲。
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呜咽: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什么题材的文章?记叙了什么事?
答案示例:回忆录。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事。
2.课文记叙这件事是以什么为线索的?
答案示例:以翻山为索(决定翻山、翻山中、翻山后)。
3.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写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二部分(2~32):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三部分(33):说明翻越老山界的意义。
4.课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和地点的转换来进行记叙。请你找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答案示例: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5.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回答。
答案示例: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③大家都很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阅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那么红军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的呢?
答案示例:①面对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②面对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③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④面对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二、新课导入
红军要翻越老山界,会经历很多的困难。但红军最终克服万难成功翻越。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首尾两段,以及中间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又和翻山的艰难有没有关系,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文题为什么用土名“老山界”?
答案示例:暗示红军是人民的队伍。
2.首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首段交代了老山界的高度和名称。交代名称,照应文题;交代高度,表现了山的难翻,为中心服务。
3.红军战士与瑶民攀谈的情节和课文的中心事件“翻越老山界”关系不大,为什么还要详写?
答案示例:写这一情节,既暗示了这座山不好翻,又着重说明了红军是一支人民的队伍,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且得到了人民的拥护的,这也是红军战胜重重困难的主要原因。
4.如何理解尾段中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和“小得很”?
答案示例:老山界虽然是“第一座难走的山”,翻越它的困难程度对比起其他困难却“小得很”,二者形成反差,突出了长征路途的艰险,衬托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怎样理解第12自然段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答案示例:“‘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火把与星光连接,说明山势很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2.第14~17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答案示例: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3.第12自然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第18自然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能否删去这段描写?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对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进一步写出山势的险峻、险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场面,反应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这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矛盾。“横着心”一词传神地写出了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又写出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第22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答案示例:这句话既采用拟人手法,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消极抗日,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的革命豪情。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写红军迎难而上,勇往直前,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答案示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文章是怎样以生动的描写来突出中心的?请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前后两次写火把,给人鲜明的印象。前一处描写,“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可见老山界山势陡峭,爬山艰难。“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清是火把还是星星”,既显示了山势的险峻,也显示了红军的凌云壮志,画面壮丽、神奇、美丽。后一处描写,作者已经置身于“之”字形的火把队列中,于是细致地描写了这种奇观:“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这样,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均写得逼真、生动、形象,使读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老山界的“高”和“险”,有力地突出了行军之难,衬托出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半碗青稞面
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地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他冒着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一般,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四、课堂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这今天,仍然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老山界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