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复习课件(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3-11 17:3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习课
复习目标
1、梳理知识,掌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
宏观到微观对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对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知识加深理解
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得失电

得失电



纯净物
混合物





分子
原子
离子
结构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
质量表示方法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
阴离子

组成
构成

元素
周期表简介
定义
存在

意义
写法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符号
知识网络
物质
分子

构 成


离子



构 成
原子




构 成

组 成
元素

总 称

宏观概念
微观概念
(只讲种类
不讲个数)
(既讲种类
又讲个数)
分裂
得失电子
失得电子

一、物质的构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①分子体积、质量很小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分子间有间隔
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就越快
通常状况,
气体分子间隙>液体分子间隙>固体分子间隙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2、分子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3、分子的定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分子相同,性质相同)
4、化学反应的本质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分解

重新组合
新物质的分子
原物质的分子
原子
1、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的质量很小
2、将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100 mL,对此现象的解释最科学的是(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分子具有一定的质量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保持过氧化氢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 B.水分子
C.氢原子和氧原子 D.过氧化氢分子
A
A
小试牛刀
D
延伸: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最小”指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2、原子的特征
①原子的体积和质量很小。
②原子在不断的运动。
③原子间有间隔。
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分子可变,而原子不可变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决定
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决定
原子质量
(+)
(-)
(+)
(不带电)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

3、原子结构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


电子层

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原子核

核内质子数
(核电荷数)
Na原子结构示意图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
4、原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的
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结论



一般小于4
易失去电子
一般大于4
易得到电子
活泼
等于8(氦等于2)
稳定结构
稳定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
金属元素
非金属
元素
稀有气
体元素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①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原子)
②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离子)
③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④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⑤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由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决定。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
6、归纳小结:
4、原子序数为94的钚(Pu)是一种核原料,该元素一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为23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145  
B.核外电子数为94
C.质子数为94
D.核电荷数为239
D
5、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

B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离子形成的过程

三、离子
原子:

2

1
8




+11
Na





2
7
8

+17
Cl
离子:

失一个电子

得一个电子
+11


2
8


Na+



8



2
8
+17
Cl-
Na+
Cl-



4、离子符号里的数字的意义:
2Mg2+




表示2个镁离子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3、离子符号的意义:

离子符号
表示一种离子
表示一个离子
三、离子

原子
阳离子
(+)
阴离子
(-)




失电子
得电子
失电子
得电子
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不带电)
阳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带正电)
阴离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带负电)
5、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三、离子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单质(Fe、Cu),稀有气体(He、Ne),固态非金属(C、S)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非金属氧化物(CO2、H2O2),气态单质(O2、H2)
4、由离子构成的物质:酸碱盐以及金属氧化物

归纳小结
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事项:
①“一类原子”指的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粒子
②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能讲种类,不能讲个数。
原子——是一种粒子,有种类、个数
四、元素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含量前五位:氧、硅、铝、铁、钙

四、元素
3、元素符号书写的要求:
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 ,第二个字母小写
四、元素
4、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元素符号
注意事项:在元素符号前的系数,只表示原子的个数,失去宏观意义,不再表示元素。
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5、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联系:
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①、元素概念建立在原子基础上;
②、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四、元素
1、周期: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2、族: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
3、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五、元素周期表
26 Fe

55.847




元素名称
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
元素符号

4、元素周期表所能提供的信息
五、元素周期表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