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历史记忆不用烦,看看这里笑开颜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约前170万年-前221)
同期的世界
尼罗河流域文明(华夏彩陶文化时代)
华夏文明(约前170万年-前771年)
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雅典城邦文化
-------------------------------------------------------------------------------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约前2070--约前1600)
1、兴 盛
禹建夏朝都阳城①,王位世袭启初行。
“公天下”为“家天下”,国家机构初建成。
奴隶社会初迈进,豫西晋南为中心。
2、衰 亡
夏桀暴虐比太阳,百姓受压民抗争。
黄河下游商部落,伐桀获胜商朝兴。
二、商朝的兴衰(约前1600--前1046)
1、兴盛
商汤灭夏亳②都城,盘庚迁殷③国稳定。
殷商属国星捧月,世界大国非虚名。
2、衰亡
商朝晚期多矛盾,“人殉”“人祭”极残忍。
酒池肉林纣残暴,炮烙之刑害臣民。
三、西周的兴亡(前1046--前771)
1、兴盛
商朝末年局变更,渭水流域周初兴。
①姜尚改革 姜尚改革军渐强,经济发展局清明。
②牧野之战 武王伐讨战牧野④,阵前倒戈纣自焚。
定都镐京⑤幅员广,国内各族交流频。
2,衰 亡
西周厉王多暴行,贪财好利压百姓。
国人暴动逐厉王,重创西周盛衰分。
诸候不朝周衰微,犬戎灭周杀帝君。
四,重要制度
1、井 田 制 商周统治举措新,井田制度初盛行。
①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归周王,分赐诸侯田似井。
②产品分配 土地世袭禁转让,交纳贡赋谢王恩。
奴隶被迫集体耕,无偿劳作度残命。
2、分 封 制 西周地广初分封,赐封对象三阶层。
①内 容 王族功臣与贵族,齐鲁燕卫与宋晋。
地方诸候多义务,贡赋听命随军征。
②影 响 土地人民遭瓜分,分封诸国后变更。
巩固统治拓疆土,东周混战国裂分。
[注释]
①阳城:在今河南登封。②亳:今河南郑州。③殷:今河南安阳。④牧野:在今河南淇县一带。⑤镐京:今陕西西安。
------------------------------------------------------------------------------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政 策
三代①重农图国稳,甲骨卜辞为见证。
2、农 业
①农 具 木石骨蚌作农具,青铜农具罕流行。
②水 利 大禹治水水利兴,三代水利渐兴盛。
③作 物 五谷②稻黍稷麦豆,商周种植见诗文。
④农 技 粪肥绿肥草木灰,商周施肥禾笑盈。
3、畜 牧 业
商朝饲养多家畜,食用祭祀拉车行。
二、手工业
1、冶 铸 业
“青铜时代”夏商周,青铜冶炼夏初兴。
商朝权贵用器皿,司母戊鼎四羊尊。
西周青铜生活化,日用器具多铭文。
2、纺 织 业
夏商纺织多平织,西周发展两典型。
斜纹提花织物美,刺绣出现惊世人。
3、陶 瓷 业
原始瓷器初发明,商周遗址有遗存。
4、玉 漆 器
商周玉器雕刻俊,妇好③墓存多精品。
制车用漆装饰美,用漆工艺超前人。
三、交通和商业城市
1、交 通
三代交通工具新,车船泥橇夏盛行。
商周交通渐繁盛,沿途旅舍客盈门。
邮驿传递初建立,西周大道任驰骋。
2、商业城市
商朝重商贝为币,商民善商称“商人”。
“商邑翼翼④”远盛名,三代都城多商品。
[注释]
①三代:指夏商西周三朝,又称赞“青铜时代”。②“五谷”:一般指稻、黍、稷、麦、豆五种农作物。③妇好:指河南安阳妇好墓。④翼翼:繁盛的意思。
第三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春秋诸侯争霸(前770—前476)
1、争霸原因
平王东迁周衰微,诸侯势大显野心。
争夺土地与人民,争霸战争频频兴。
2、齐国称霸
齐国首霸多原因,管仲为相举措新。
(前7世纪前期) 改革政治与军事,鱼盐之利工商兴。
“尊王攘夷”初结盟,夷戎楚蛮皆称臣。
葵丘①会盟成霸王,中原霸主初确定。
3、晋楚争霸
齐国衰落晋楚争,争夺小国又交兵。
(前7、6世纪之交) 城濮②之战晋败楚,文公称霸好艰辛。
楚军败晋趋京郊,问鼎中原霸权兴。
4、吴越称霸
长江下游吴国兴,任贤用能军连胜。
(前5世纪前期) 西入楚都南灭越,称霸南方二十春。
钱江越王志复国,卧薪尝胆事竞成。
灭吴北上战中原,末代霸主史有名。
二、战国兼并战争(前475—前221)
1、战国七雄
西周分封拱王城,东周诸侯有变更。
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废姜姓。
南楚西秦北为燕,战国七雄多战争。
2、齐魏交战
中原齐魏初强盛,双方交战齐连胜。
(前4世纪中) 桂陵③马陵④败庞涓,孙膑用兵真如神。
3、秦赵交战
东方衰落秦强盛,秦赵交战在长平⑤。
(前3世纪中) 坑杀赵军四十万,秦军东进似风云。
三、东周的民族融合
1、民 族
东周华夏民族多,匈奴东胡戎狄越。
2、影 响
兼并战争多交流,华夏各族促融合。
局部统一灭小国,秦国一统势逼人。
[注释]
①葵丘:今河南兰考。②城濮:今山东鄄城。③桂陵:今河南长垣。④马陵:今河南范县,或山东郯城。⑤长平:今山西高平。
-------------------------------------------------------------------------------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前221-220)
同期的世界
秦朝(前221---前207) 印度孔雀王朝
西亚 安息
秦汉时期(前221-220)
-------------------------------------------------------------------------------
欧洲 古罗马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前221-前207年)
一、政治
1、统一原因
秦王一统多原因,经济发展用贤能。
民族融合奠基础,民心思安反战争。
远交近攻新策略,秦国变法渐强盛。
2、统一概况
东灭六国①十秋春,南服越族又北征。
收复河套败匈奴,修筑长城帝国兴。
疆域陇西东临海,南濒南海北长城②。
3、意义 a政治
统一国家多民族,结束割据意义深。
b经济
经济发展民安定,各族人民喜盈盈。
4、集权措施
秦王嬴政都咸阳③,中央集权举措新。
①政治方面
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大权权至尊。
a中央 中央三公④设诸卿,各司其职听帝君。
b地方 地方推行郡县制,县乡里亭辖行政。
c秦律 颁行秦律为地主,历代律令有范本。
②经济方面 土地私有纳田税,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车轨修驰道,开凿灵渠⑤筑长城。
③文化方面 统一文字为小篆,旋后隶书又流行。
焚书坑儒控思想,严禁私学图愚民。
以吏为师法为教,举措影响两分明。
④影 响 中央集权初形成,祖国疆域初奠定。
巩固统一多民族,积极作用要肯定。
加强统治严酷刑,矛盾激化民抗争。
5、秦末起义 ①原因 秦末残暴民难忍,农民起义多原因。
a役繁 徭役繁重兴土木,田地荒芜民贫困。
b刑酷 刑罚严酷兴连坐,农民亡逃多抗争。
c税重 田租户赋多捐税,土地兼并民难忍。
②概 况 陈胜首义大泽乡⑥,“伐无道,诛暴秦”。
a陈吴首义 张楚政权定于陈⑦,陈吴被害业未竞。
b刘项反秦 刘项起兵反暴秦,项羽巨鹿败秦军。
邦西行入咸阳,秦朝灭亡影响深。
③意义 a政治上 秦末起义诛暴秦,重创地主振人心。
要求平等反王侯,“布衣将相”汉振兴。
b经济上 秦朝暴政史为镜,休养生息汉施政。
c精神上 陈吴揭杆反暴秦,首创精神励后人。
二、经济
户籍征税兵徭役,统一货币度量衡。
开凿灵渠传铁器,土地私有按亩征。
三、民族关系
南征越族开灵渠,北收河套修长城。
四、外交关系
国人迁朝避暴秦,徐福东渡到东瀛⑧。
五、文化
雕塑珍品兵马俑⑨,秦砖汉瓦楚歌行。
小篆隶书书同文,法家思想为至尊。
[注释]
①六国:指战国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②长城: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临洮。③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咸阳:今陕西咸阳,秦朝都城。④灵渠:位于广西兴安,沟通湘江和漓江。⑤大泽乡:今安徽宿州。⑥陈:今河南淮阳。⑦东瀛:对日本的一种称呼。⑧兵马俑:即陕西临潼秦皇陵兵马俑。
-------------------------------------------------------------------------------
第二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刺史制度
1、秦 朝 监察制度源先秦,秦朝御史传诏令。
监察百官多进谏,“汉承秦制”有改进。
2、西 汉 武帝划分监察区,刺史巡查州慎迎。
3 东 汉 剌史监察辖军权,改称“州牧”权更盛。
郡县转为州郡县,监察机构空虚名。
二、郡国并存制
1、汉 高 祖 汉初郡国两并行,高祖分封图永存。
王国割据后反叛,侯国收税隶属郡。
2、汉 武 帝 王国势大胁帝君,武帝颁行“推恩令”
分割王国多列侯,归郡管辖权归君。
“附益之法”又颁行,诸侯收税禁迎宾。
禁止参政无权势,中央集权终又成。
三、察举制
1、西 汉 中央集权秦汉兴,选官制度汉革新。
皇帝征召与察举,岁举人才重贤能。
杰出人才遭重用,武帝繁盛有原因。
2、东 汉 东汉察举重孝廉,选拔人才有变更。
乡举里选重声望,门第望族多公卿。
官僚集团多豪强,世家地主渐形成。
四、编户齐民
1、制 度 汉朝强盛人丁盛,管理百姓举措新。
平民百姓入户籍,编户齐民有身份。
2、负 担 承担义务据资产,兵役徭役赋税征。
丁税更赋民沉重,田租较轻民贫困。
官府巧立附加税,男女服役多艰辛。
秦汉强盛国强盛,人民辛勤民贫困。
五、两汉主要帝王的活动
1、高祖措施 ①政治 刘邦起兵灭暴秦,约法三章民欢迎。
汉王败楚都长安,前朝为鉴举措新。
分封王国埋祸根,郡国并存最鲜明。
②经济 复员释奴还爵宅,十五税一抑商人,
③民族 北伐匈奴遭围困,国力弱小先和亲。
2、武帝措施 ①政治 武帝雄才措施新,改革官制明治令。
选举贤能察举制,王国“附益”“推恩令”。
刺史监察独尊儒,中央集权又形成。
②经济 盐铁官营抑物价,铸钱五铢商税征。
③民族 北败匈奴通西域,“百越”“西南夷”设郡。
④外交 接待朝日两使节,交往频繁促强盛。
⑤文化 儒家思想成正统,设立太学读儒经。
岁首正月“太初历”,重视文史多名人。
3、光武帝 ①政治 刘秀起兵灭“新”朝,年号光武东汉兴。
光武柔道治天下,优厚武将重文臣。
剌史尚书台扩权,地方官衙减大臣。
乡举里选重孝廉,豪强势大多公卿。
②经济 复员释奴民返乡,三十税一汉中兴。
③民族 光武遣使“西南夷”,西南回归喜盈盈。
④外交 三韩①遣使见光武,加强联系交流频。
光武赐印②倭奴国,日本出土得印证。
4、汉明帝 ①民族 东汉初年局不稳,西域匈奴又占领。
明帝遣使为班超,经营西域三十春。
②文化 东汉使臣求佛法,明帝请来两高僧。
兴建洛阳白马寺,利于统治又愚民。
[注释]
①三韩:指秦汉时期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②赐印:1784年,日本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证实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的真实性。
-------------------------------------------------------------------------------
第三节 两汉对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一、匈奴的兴衰
1、战 国 匈奴崛起牧又耕,使用铁器渐强盛。
冒顿统一占河套,南犯三国①踏长城。
2、秦 朝 蒙恬率军收河套,修筑长城挡骑兵。
中原农业有保障,长城利弊史作证。
3 西 汉 汉初高祖曾遭困,国弱和亲边贸行。
①击败匈奴 武帝国强新策略,卫霍②率军三远征。
首征收复河南地,二征河西③逐匈军。
三征汉军至漠北,大破匈奴主力军。
②昭君出塞 汉末匈奴乱纷纷,呼部④归附又求婚。
昭君出塞春意暖,双方互市乐盈盈。
4 东 汉 匈奴分裂南称臣,北匈南犯又西征。
窦固窦宪双出兵,大败北匈北疆靖。
二、张骞通西域
1、出使西域 武帝遣使图匈奴,张骞“凿空”初西行。
西域诸国初了解,二次出使交流频。
2、出使影响 葡萄石榴传内地,细君公主嫁乌孙。
西域内地连一体,有利双方共奋进。
世界文化汇聚焦,西域文化彩缤纷。
3、西域都护 西域都护初设置,保护商旅辖军政。
(前60年) 西域初始归中央,华夏国土一部分。
4、东汉班超 东汉初年局不稳,西域匈奴势压顶。
明帝遣使为班超,深入虎穴败敌人。
西域班超为都护,投笔从戎三十春。
三、西南夷
1、秦 朝 云贵川湘多峻岭,民族众多路难行。
秦汉统称“西南夷”,秦朝统一初设郡。
2、西 汉 武帝遣使夜郎国,设郡封王赐王印。
管辖贵州封滇王,“滇王之印”为见证。
武帝西南设郡县,汉末西南离家庭。
3 东 汉 光武中兴使西南,回归团圆喜盈盈。
四、百越
华东华南多越人,中华民族一部分。
1、东 周 两广南越浙东越,越王称霸曾卧薪。
2、秦 朝 秦朝征越开灵渠,运输军粮军连胜。
南海象郡桂林郡,南方开发初跃进。
3,西 汉 武帝南越设九郡,有效管辖到如今。
[注释]
①三国:指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②卫霍:指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③河西:指河西走廊。④呼部:指匈奴呼韩邪单于一部。
-----------------------------------------------------------------------------
第四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中朝关系
1、使节往来 隔江朝鲜为友邻,秦汉战乱多移民。
三韩遣使见二武①,加强联系交流频。
2、贸易往来 输华檀弓果下马,铁器漆器镜东行。
3、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跨两岸,辰韩似秦俗相近。
二、中日关系
1、使节往来 隔海相望有东瀛,徐福东渡到日本。
日本“使译通于汉”,汉武喜迎交流频。
光武赐印②倭奴国,日本出土得印证。
2、贸易往来 东传丝帛铁铜器,倭人生活初变更。
三、丝绸之路
1、陆上丝路 张骞“凿空”辟蹊径,丝路长安西远行。
阳关西行越葱岭,安息中转到大秦。
中西商旅携异珍,风餐露宿伴驼铃。
2、海上丝路 广东扬帆去远航,途泊南洋又西行。
穿过海峡到印度,中外交往影响深。
3、中外交流 丝路开辟商旅行,中西南亚交流频。
①中越往来 象牙犀牛入中国,牛耕水利到越境。
②中西往来 铁器丝绸渐西传,佛教传入后兴盛。
铸铁井渠造纸术,中华技术受欢迎。
③往来影响 东西两大外交圈,丝路沟通联系紧。
扩展东亚文化圈,远及欧洲影响深。
四、与西亚(安息)往来
西亚大国为安息③,海陆丝路联系紧。
丝绸之路中转站,转手贸易获利润。
五、与欧洲(大秦)往来
1、间接往来 欧洲大国有大秦④,安息阻隔难通行。
欧中遣使图直通,加强往来贸易盛。
2、直接往来 甘英西行波斯湾,出使大秦事未成。
大秦使者到中华,《后汉书》中载分明。
[注释]
①二武:指汉武帝和光武帝。②赐印:1784年,日本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证实了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的真实性。③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一带。④大秦:古罗马,今地中海地区的庞大帝国。
-------------------------------------------------------------------------------
第五节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秦汉文化特征
1、民 族 性 秦汉文化日东升,承先启后多特征。
统一多样巧结合,秦汉一统文化新。
各族文化齐发展,统一文化多风情。
2、开 放 性 中外文化交流频,文化外传亦引进。
中外交通大发展,文化交流促强盛。
3、先 进 性 中华文化时先进,领先世界多发明。
天文算术造纸术,东亚文化为中心。
4、壮 观 性 秦汉文化面貌新,气势恢弘惊世人。
长城史记兵马俑,令人观止到如今。
二、自然科学
1、历 法 秦汉科技立功勋,领先世界为特征。
岁首正月“太初历”,完整历书初制订。
2、天 文 太阳黑子汉记录,世界公认第一名。
东汉才子数张衡,解释月食科学性。
遥测地震地动仪,早于欧洲千七春。
3、数 学 东汉算术有九章,算术命题时先进。
应用数学新标志,完整体系已形成。
4、医 学 《黄帝内经》汉编定,医学理论初奠定。
①医 著 东汉《神农本草经》,药学著作初诞生。
②名 医 东汉“神医”数华佗,擅长外科能回春。
手术使用麻沸散,早于西方千六春。
“医圣”《伤寒杂病论》,中医经典世永存。
5、造纸术 四大发明纸先行,西汉首创有实证。
绘图纸出放马滩,改进造纸有蔡伦。
植物纤维“蔡侯纸”,造价低廉易推行。
初传朝越与日本,唐传非欧促文明。
三、社会科学
1、哲 学 两汉哲学有精进,唯心唯物两分明。
①董 仲 舒 西汉儒生董仲舒,顺应统治学说新。
“天人感应”有联系,天子替天统臣民。
诸家学说皆禁止,独尊儒术统政令。
建立太学育顺臣,教育内容为儒经。
②王 充 东汉王充唯物论,反对感应反鬼神。
精神依存于形体,提倡薄葬利国人。
物质元气构万物,批判神学著《论衡》。
2、宗 教 汉朝宗教格局新,佛教传入后兴盛。
儒家学说成正统,道教产生后变更。
①佛 教 西汉丝路交流频,佛教初传后兴盛。
东汉使臣求佛法,明帝请来两高僧。
兴建洛阳白马寺,利于统治又愚民。
②道 教 东汉道教《太平经》,方术道家联系紧。
散财济穷民欢迎,道教派别两典型。
宣传起义太平道,五斗米道源张陵。
3、文 学 两汉文学有精进,汉赋乐府最典型。
①汉 赋 新体汉赋多特征,排比散文多韵文。
辞藻华丽多堆砌,两汉赋文两分明。
气势恢弘篇幅长,相如子虚赋上林。
东汉班固《两都赋》,现实感强短而精。
②乐 府 诗 汉武乐府歌轻盈,乐府采诗民间行。
形式朴实语通俗,乐府名篇印人心。
十五从军《陌上桑》,《战城南》并《东门行》。
4、艺 术 秦汉艺术多精品,历史资料为特征。
①雕 塑 秦始皇陵兵马俑,八大奇迹非虚名。
成都洛阳艺术俑,造型生动乐盈盈。
砖瓦瓦当建筑美,艺术实用到如今。
②绘 画 壁画帛画木刻画,艺术珍品多纷呈。
马王堆墓帛画美,色彩绚丽为珍品。
画像石与画像砖,解读历史汉风情。
-------------------------------------------------------------------------------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1)
同期的世界
亚洲 1、波斯萨珊王朝 2、印度笈多王朝
魏晋南北朝 3、朝鲜“三国”时代 4、日本大和国家建立
欧洲 1、罗马帝国分裂 2、西罗马帝国灭亡
欧洲 3、法兰西王国建立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1、概况 ①区域 六朝开发初跃进,江东①扬子②达粤闽。
三吴地区最发达,两湖一盆③多粮囤。
②垦 荒 江南蛮荒多於地,南迁农民技先进。
开垦荒地勤劳作,鱼米之乡渐有名。
③种 植 兴修水利多工程,作量种植量激增。
北方作物南引种,产量提高民欢欣。
2、原因 ①政策 六朝统治举措新,奖励耕织劝农耕。
安抚农民兴水利,农业发展国安稳。
②劳力技术 汉末农民初南迁,两晋末年民南进。
南方劳力达百万,技术先进勤耕耘。
③民族融合 南迁荆扬④达粤闽,各族交融似家庭。
各族人民齐开发,南北经济趋平衡。
二、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1、受挫原因 秦汉北方为中心,过度开垦源人增。
水土流失劣环境,汉末魏晋战乱频。
五胡⑤内迁多畜牧,中原农耕屡废兴。
2、恢复发展 北方政权图振兴,重视农业渐复兴。
①工 具 水碓水磨谷加工,马钧翻车灌溉勤。
深耕细作积肥粪,技传南方农兴盛。
②水 利 渠堰堤塘魏兴复,三国经济魏至尊。
水田通渠勤浇灌,北魏孝文曾诏令。
③开发边疆 开发边疆图强盛,河西走廊亦牛耕。
辽东各族勤耕作,中华各族立功勋。
三、手工业的发展
1、纺 织 业 丝织为主纺织业,三国发展最典型。
曹魏织造设机构,襄邑洛阳为中心。
吴国育培八辈蚕,缫丝质量超前人。
蜀汉蜀锦美精致,行销吴魏受欢迎。
2、矿 冶 业 冶炼技术又精进,百炼成钢技又进。
灌钢合炼生熟铁,相州⑥军刀天下闻。
酒泉龟兹见石油,蜀汉中原多气井。
油气照明又治病,北周石油焚敌军。
3、制 瓷 业 制瓷技高好前景,南方青瓷多器皿。
形制美观技北进,北方白瓷初诞生。
4、造 纸 业 两汉造纸初发明,六朝造纸量激增。
取代简牍利书写,南北造纸四中心。
洛阳长安纸白滑,建业扬州纸薄平。
四、商业
1、北 方 魏晋六朝多战争,南北商业两分明。
商品经济发展慢,北魏洛阳初兴盛。
2、南 方 南方安定商贸频,荆扬益州最典型。
建康城内有四市,商旅秦淮笑盈盈。
五、阶段特色
1、商品经济 魏晋经济多特征,商品经济低水平。
2、自然经济 庄园寺院两经济,地位显要特鲜明。
3、区域经济 江南开发发展快,中原缓慢源战争。
4、民族经济 各族经济多交流,取长互学多亲情。
[注释]
①江东: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②扬子:指长江流域。③两湖一盆:指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四川盆地。④荆扬:指荆州(今湖北、湖南一带)和扬州(今江苏扬州)。⑤五胡:旧时指匈奴、鲜卑、羯、氐和羌五个民族。⑥相州: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自然科学
1、数 学 刘徽精算圆周率,极限理论巧运行。
南朝数学祖冲之,“祖率”《缀术》远扬名。
2、农 学 北朝农学贾思勰,潜心研究成理论。
《齐民要术》农牧副,现存农书最完整。
3、地 理 学 裴秀《禹贡地域图》,绘图原则初诞生。
《水经》作注郦道元,介绍地理文笔俊。
4、化 学 东晋葛洪《抱朴子》,炼丹化学说养生。
二、社会科学
1、宗 教 魏晋六朝多战争,宗教盛行影响深。
①道 教 东晋葛洪多才能,宣扬炼丹图长生。
道教儒家初结合,利于统治压人民。
萧梁道教多经典,丰富教义陶弘景。
吸取佛教等级观,神仙体系亦形成。
②佛 教 汉朝佛教初引进,东晋法显西取经。
a法显取经 旅行著作《佛国记》,南亚历史资料存。
b佛教危害 魏晋六朝佛盛行,佛教危害略说明。
佛教忍耐说轮回,利于统治压人民。
广修寺塔占民田,施舍钱财民赤贫。
寺院经济大发展,苛捐杂税民更困。
c反佛斗争 南朝范缜《神灭论》,反对佛教观念新。
形神互存似刀刃,唯物主义最典型。
魏太武帝周武帝,两次灭佛利弊明。
2、文 学
①建安文学 建安诸杰多才情,“建安风骨”多特征。
风格苍凉详写实,富有生气多作品。
王粲悲吟《七哀诗》,曹操诗诉《蒿里行》。
文姬归汉诗悲愤,承先启后多作品。
②田 园 诗 东晋诗人陶渊明,田园诗歌歌清新。
朴实恬淡皆自然,《归园田居》乐农耕。
《桃花园诗》说理想,反抗压迫求安宁。
③山 水 诗 六朝山水诗初兴,《登池上楼》谢灵运。
鲍照感叹《行路难》,矫健之笔抒感愤。
④民 歌 南北民歌大盛行,南北风格两分明。
南方代表《采桑度》,缠绵婉转颂爱情。
北方恋歌牧战歌,慷慨激昂多神韵。
《敕勒歌》与《木兰辞》,草原边塞话风情。
3、艺 术
①书 法 东汉书法成艺术,学者蔡邕隶书俊。
曹魏钟繇隶转楷,得其真传卫夫人。
卫铄指点王羲之,“书圣”父子诸体精。
《兰亭序》与《黄庭经》,书法珍品永扬名。
北方书法雅端庄,“魏碑”龙门二十品。
②绘 画 六朝艺术新特征,宗教色彩特鲜明。
吴国画家曹不兴,佛像画祖史有名。
东晋“画祖”顾恺之,擅画人物多珍品。
《洛神赋图》女史箴,画中人物栩如生。
③雕 塑 佛教盛行影响深,南北建筑两分明。
北方修造石窟寺,云冈龙门史有名。
-------------------------------------------------------------------------------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约前170万年-前221)
同期的世界
尼罗河流域文明(华夏彩陶文化时代)
华夏文明(约前170万年-前771年)
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
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雅典城邦文化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朝的建立(约前2070--约前1600)
1、兴 盛 禹建夏朝都阳城①,王位世袭启初行。
“公天下”为“家天下”,国家机构初建成。
奴隶社会初迈进,豫西晋南为中心。
2、衰 亡 夏桀暴虐比太阳,百姓受压民抗争。
黄河下游商部落,伐桀获胜商朝兴。
二、商朝的兴衰(约前1600--前1046)
1、兴 盛 商汤灭夏亳②都城,盘庚迁殷③国稳定。
殷商属国星捧月,世界大国非虚名。
2、衰 亡 商朝晚期多矛盾,“人殉”“人祭”极残忍。
酒池肉林纣残暴,炮烙之刑害臣民。
三、西周的兴亡(前1046--前771)
1、兴 盛 商朝末年局变更,渭水流域周初兴。
①姜尚改革 姜尚改革军渐强,经济发展局清明。
②牧野之战 武王伐讨战牧野④,阵前倒戈纣自焚。
定都镐京⑤幅员广,国内各族交流频。
2、衰 亡 西周厉王多暴行,贪财好利压百姓。
国人暴动逐厉王,重创西周盛衰分。
诸候不朝周衰微,犬戎灭周杀帝君。
四、重要制度
1、井 田 制 商周统治举措新,井田制度初盛行。
①土地所有制 土地国有归周王,分赐诸侯田似井。
②产品分配 土地世袭禁转让,交纳贡赋谢王恩。
奴隶被迫集体耕,无偿劳作度残命。
2、分 封 制 西周地广初分封,赐封对象三阶层。
①内 容 王族功臣与贵族,齐鲁燕卫与宋晋。
地方诸候多义务,贡赋听命随军征。
②影 响 土地人民遭瓜分,分封诸国后变更。
巩固统治拓疆土,东周混战国裂分。
[注释]
①阳城:在今河南登封。②亳:今河南郑州。③殷:今河南安阳。④牧野:在今河南淇县一带。⑤镐京:今陕西西安。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政 策 三代①重农图国稳,甲骨卜辞为见证。
2、农 业
①农 具 木石骨蚌作农具,青铜农具罕流行。
②水 利 大禹治水水利兴,三代水利渐兴盛。
③作 物 五谷②稻黍稷麦豆,商周种植见诗文。
④农 技 粪肥绿肥草木灰,商周施肥禾笑盈。
3、畜 牧 业 商朝饲养多家畜,食用祭祀拉车行。
二、手工业
1、冶 铸 业 “青铜时代”夏商周,青铜冶炼夏初兴。
商朝权贵用器皿,司母戊鼎四羊尊。
西周青铜生活化,日用器具多铭文。
2、纺 织 业 夏商纺织多平织,西周发展两典型。
斜纹提花织物美,刺绣出现惊世人。
3、陶 瓷 业 原始瓷器初发明,商周遗址有遗存。
4、玉 漆 器 商周玉器雕刻俊,妇好③墓存多精品。
制车用漆装饰美,用漆工艺超前人。
三、交通和商业城市
1、交 通 三代交通工具新,车船泥橇夏盛行。
商周交通渐繁盛,沿途旅舍客盈门。
邮驿传递初建立,西周大道任驰骋。
2、商业城市 商朝重商贝为币,商民善商称“商人”。
“商邑翼翼④”远盛名,三代都城多商品。
[注释]
①三代:指夏商西周三朝,又称赞“青铜时代”。②“五谷”:一般指稻、黍、稷、麦、豆五种农作物。③妇好:指河南安阳妇好墓。④翼翼:繁盛的意思。
-------------------------------------------------------------------------------
第三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春秋诸侯争霸(前770—前476)
1、争霸原因 平王东迁周衰微,诸侯势大显野心。
争夺土地与人民,争霸战争频频兴。
2、齐国称霸 齐国首霸多原因,管仲为相举措新。
(前7世纪前期) 改革政治与军事,鱼盐之利工商兴。
“尊王攘夷”初结盟,夷戎楚蛮皆称臣。
葵丘①会盟成霸王,中原霸主初确定。
3、晋楚争霸 齐国衰落晋楚争,争夺小国又交兵。
(前7、6世纪之交) 城濮②之战晋败楚,文公称霸好艰辛。
楚军败晋趋京郊,问鼎中原霸权兴。
4、吴越称霸 长江下游吴国兴,任贤用能军连胜。
(前5世纪前期) 西入楚都南灭越,称霸南方二十春。
钱江越王志复国,卧薪尝胆事竞成。
灭吴北上战中原,末代霸主史有名。
二、战国兼并战争(前475—前221)
1、战国七雄 西周分封拱王城,东周诸侯有变更。
三家分晋韩赵魏,田氏代齐废姜姓。
南楚西秦北为燕,战国七雄多战争。
2、齐魏交战 中原齐魏初强盛,双方交战齐连胜。
(前4世纪中) 桂陵③马陵④败庞涓,孙膑用兵真如神。
3、秦赵交战 东方衰落秦强盛,秦赵交战在长平⑤。
(前3世纪中) 坑杀赵军四十万,秦军东进似风云。
三、东周的民族融合
1、民 族 东周华夏民族多,匈奴东胡戎狄越。
2、影 响 兼并战争多交流,华夏各族促融合。
局部统一灭小国,秦国一统势逼人。
[注释]
①葵丘:今河南兰考。②城濮:今山东鄄城。③桂陵:今河南长垣。④马陵:今河南范县,或山东郯城。⑤长平:今山西高平。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东周的社会经济
1、农 业
①农 具 西周晚期铁器兴,春秋农具大变更。
东周耕犁高效率,铁器时代喜来临。
标志提高生产力,农用动力新革命。
②水 利 东周水利亦精进,楚国芍陂利农耕。
中原桔槔①灌农田,西门豹渠反迷信。
沟通泾洛②郑国渠,都江堰边说李冰。
2、手工业的发展
①冶 铸 业 东周冶铸多发明,铸铁柔化技先进。
冶铁工艺先领跑,早于欧洲二千春。
青铜工艺亦创新,莲鹤方壶为珍品。
铜器图案金银错③,青铜器皿美绝伦。
②纺 织 业 纺织技高多细密,麻布残片楚墓存。
漆器工艺亦创新,夹纻④漆器映丽人。
③盐 酒 业 煮盐酿酒多兴盛,国人生活联系紧。
池海井盐全开发,用曲酿酒喜发明。
④《考工记》 手工发展有理论,《考工记》载齐官营。
手工工艺详介绍,工程技术有盛名。
3、商业和城市
①商 业 春秋战国商繁盛,土特产品交流频。
鱼盐皮革马象牙,中原市场常见品。
范蠡号称“陶朱公”,巨商吕氏⑤后相秦。
②城 市 东周城市多特征,政治中心商繁盛。
都城临淄邯郸郢,人口众多商贸频。
二、春秋社会变革
1、田税改革 东周铁器与牛耕,效率提高地开垦。
私田激增兴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施行“初税田”,按亩征税影响深。
2、影 响 剥削方式大变更,农民地主新阶层。
耕地国有转私有,封建地制初形成。
三、战国七雄变法
1、原 因 春秋田制初变更,土地私有渐流行。
新兴地主势渐强,废除旧制变法兴。
2、概 况 魏国李悝初变法,吴起变法后牺牲。
商鞅变法为强秦,两次改革略说明。
-------------------------------------------------------------------------------
①政 治 废除分封行具制,令民什伍连坐行。
按功授爵奖军功,贵族无功成平民。
②经 济 废除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法确定。
重农抑商奖耕织,秦国统一度量衡。
③文 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文化专制秦初行。
3、影 响 商鞅变法新特征,封建制度终确定。
①政治上 中央集权初施行,地主执政贵族恨。
以法治国建县制,影响中华兰如今。
②经济上 确立封建私有制,发展经济国强盛。
秦国统一奠基础,消极影响亦鲜明。
③文化上 文化高压多峻法,秦朝立国难长存。
[注释]
①桔槔:中原地区一种汲水农具。②泾洛:指黄河支流泾水和洛水。③金银错:在铜器表面用金银丝构成图案。④夹纻:用薄木卷曲贴以麻布再涂上漆。⑤吕氏:指吕不韦。
一、社会科学
1、哲学思想 东周剧变百家鸣,思想流派多纷呈。
①老 子 老子著书《道德经》,春秋道家创始人。
a哲学主张 万物本源“道”永存,唯心辩证两分明。
万物变化互依存,祸福转化最典型。
b政治主张 政治主张说“无为”,反对严刑影响深。
②孔 子 东周孔子称“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a思想方面 思想体系核心“仁”,人际关系重调整。
贵贱有序护周礼,思想保守亦革新。
“损益”旧法渐改良,社会发展渐演进。
取信于民惜民力,以德治民反苛政。
b教育方面 “有教无类”办私学,“学在官府”局变更。
平民子弟受教育,发展教育功德深。
c编订典籍 孔子晚年编“五经”①,春秋书易礼诗经。
儒家思想成正统,传统文化为核心。
2、百家争鸣 战国百家齐争鸣,儒墨道家各显能。
①墨子 战国墨子多才能,创立墨家为平民。
主张“兼爱”求平等,反对战争图安定。
反对王公世袭制,主张“尚贤”用贤能。
②孟子 战国孟子称“亚圣”,主张“仁政”反苛政。
“民贵君轻”新思想,“政在得民”反暴政。
予民土地国安稳,宽刑薄税影响深。
③荀子 荀子唯物最典型,自然现象多风云。
制服“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为国人。
④庄子 庄子唯心较典型,世界为“我”而产生。
鄙视富贵说诸侯,痛恨社会不公平。
⑤韩非子 韩非代表新阶层,法家思想集大成。
历史发展今胜古,与时俱进求革新。
“以法为本”来治国,打击贵族观念新。
中央集权反割据,秦朝采用影响深。
3、文 学 东周文学史标柄,诗歌散文最有名。
①《诗经》 《诗经》孔子曾编订,国风雅颂三部分。
现实主义说人文,世界文学耀眼星。
②《离骚》 诗人屈原远驰名,“楚辞”诗篇体裁新。
《离骚》爱国爱人民,雄奇瑰丽多字文②。
③《诸子散文》先秦诸子多散文,文学名篇多特征。
a老子 老子文章情深深,哲理抽象想象丰。
b墨子 墨子推理又叙事,政论科技好说明。
c孟子 孟子辩论人叹服,立论凝重多深沉。
d庄子 庄文优美多想象,《秋水》逍遥远扬名。
e韩非子 韩非《五蠹》论说文,善用寓言鞭寄生。
4、艺 术 东周艺术超前人,绘画独立多精品。
①绘 画 妇女凤鸟③ 御龙图,古老帛画最有名。
嵌错赏功宴乐壶④,青铜画面惊世人。
②音 乐 随州编钟⑤为青铜,古今乐曲击神韵。
二、自然科学
1、天 文 《春秋》记载哈雷星,早于欧洲六百春。
《甘石星经》史最早,记载天文认识深。
2、历 法 春秋历法成体系,十九七闰初确定。
早于西方一百六,希腊默冬⑥曾制定。
3、物 理 东周物理亦先进,《墨经》记载略说明。
杠杆浮力多理论,小孔成像说光影。
《墨经》光学有八条,理论实践超前人。
4、医 学 东周医学说扁鹊,“脉学之宗”秦越人⑦。
望闻问切四诊法,传统诊病到如今。
[注释]
①“五经”:指《诗经》、《尚书》《易》《礼》《春秋》。②字文:指屈原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③妇女凤鸟:指《妇女凤鸟图》。④宴乐壶:指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⑤编钟:指湖北随州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⑥默冬:古希腊学者,曾提出十九年七闰法。⑦秦越人:齐国人,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的神医扁鹊。
-------------------------------------------------------------------------------
第一节 短暂的隋朝(581-618)
一、政治
1、统一原因 ①政治 隋朝一统多原因,长期战乱民难忍。
②经 济 南北经济齐发展,统一实力亦奠定。
③民 族 各族人民互融合,中华一统大家庭。
④军 事 北方练军陈腐败,策略正确渡江顺。
2、集权措施 一统江山南灭陈,中央集权举措新。
①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初施行,分工合作效率增。
②科 举 制 废除九品中正制,考试选官隋初行。
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初形成。
③府 兵 制 军人户籍入州县,兵农合一利农耕。
兵制田制相结合,府兵本人隶属军。
④赋 税 制 沿用北魏均田制,予民土地民欢欣。
沿用北魏租调制,服役期短民负轻。
免役为“庸”年五十,以庸代役初推行。
⑤经济建设 兴建两都设仓库,修筑驰道运河行。
3、统一意义 隋朝一统影响深,结束分裂民安定。
经济发展多举措,隋唐繁荣国强盛。
4、隋朝灭亡 隋末起义源暴政,农民起义多原因。
①原因 a役繁 炀帝重役年复年,三征高丽土木兴。
b刑酷 反抗皆斩定隋律,严刑酷法压人民。
c税重 劳力赴役地荒芜,天灾征税民抗争。
②概 况 农民首义长白山,各地起义似春笋。
翟让李密瓦岗军,重创隋朝立功勋。
炀帝南巡丧江都,李渊起兵唐朝兴。
二、经济
1、农业 ①水利 开凿运河洛①中心,南达余杭北涿郡。
永济通济邗江南②,灌溉农田又漕运。
②种 植 开荒圩田人口增,江淮江南稻喜人。
兴建含嘉洛口仓,地主剥削民贫困。
2、手 工 业 手工特征品种多,地广量大技艺精。
3、商业 ①交通 水陆交通初跃进,京杭运河商旅行。
北方修筑两大道,交通便捷利出巡。
②城 市 文帝令修大兴城③,炀帝营建洛阳城。
两都壮丽又宏伟,世界都市非虚名。
三、民族与外交
1、民族关系 隋初突厥两裂分,修筑长城保农耕。
西突势大控西域,隋末东突南犯境。
2、外交关系 隋朝波斯互遣使,中日遣使来往频。
炀帝遣使东南亚,双方来往喜相迎。
四、文化
1、建 筑 赵州石桥天下闻,宇文④修筑两京城。
2、文 学 隋亦开凿莫高窟,雕版印刷隋初行。
3、艺 术 展子虔绘《游春图》,九部乐舞尽欢腾。
五、重要帝王
1、隋文帝 ①政治 一统江山南灭陈,三省六部隋初行。
府兵户籍入州县,选拔官吏科举兴。
②经济 兴建长安设仓库,租调较轻均田令。
③其它 突厥分裂遭重创,中外往来印刷兴
2、隋炀帝 ①政治 率领军队南灭陈,中央集权举措新。
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初形成。
隋末暴政民抗争,命丧江都成教训。
②经济 开凿运河修驰道,营建东都洛阳城。
③外交 炀帝遣使东南亚,用兵高丽民抗争。
[注释]
①洛:指洛阳。②邗江南:指邗沟和江南河。③大兴城:指长安城。④宇文:指宇文恺。
-------------------------------------------------------------------------------
第二节 唐朝的兴衰与主要帝王活动
一、 唐朝的兴盛
1、唐的建立 李渊起兵于晋阳,国号为唐称帝王。
沿用隋制国初定,统一全国都长安①。
2、集权措施 中央集权举措新,三省六部职责明。
科举制度有改进,府兵募兵图强盛。
不拘一格用贤能,大兴文治重儒经。
二、主要帝王活动
1、太宗措施 ①政治 贞观之治多原因,善于纳谏用贤能。
三省分工互监督,官制完善影响深。
以儒为师重教育,科举进士加明经。
②经济 轻徭薄赋劝农桑,戒奢从简节俭兴。
租庸调制均田制,赋役减轻国安稳。
③民族 灭亡东突设都督,南疆安西都护兴。
回纥瀚海都督府,吐蕃和亲嫁文成。
④外交 日本天竺频遣使,帝命玄奘译经文。
2、高宗措施 ①内政 协理朝政用则天,灭亡西突唐军胜。
②外交 大食遣使高宗迎,药典《唐本草》颁行。
3、武则天措施 ①政治 国号为周用贤能,选拔人才三创新。
首创武举与殿试,“自荐”制度重贤能。
②经济 重视农业国安稳。船行洛阳②商兴盛。
③民族 西北边疆设机构,北庭都护北疆兴。
4、玄宗措施 ①政治 开元年间唐全盛,改革吏治选贤能。
精简官吏常考核,任用“姚宋”唐全盛。
高官主考成定制,考查诗赋诗兴盛。
募兵初行置军镇,兵将合一军阀兴。
②经济 发展生产裁僧尼,广聚学者文治兴。
③民族 设置黑水都督府,册封粟末大祚荣。
皮罗阁为云南王,骨力裴罗为怀仁③。
[注释]
①长安:今陕西西安。②船行洛阳:指武则天在洛阳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③怀仁:指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
第二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唐朝时期 辽河上游契丹兴,游牧渔猎后农耕。
唐末汉人闯关东,带去农耕建筑兴。
2、五代时期 ①建立政权 统一各部阿保机,太祖建国称帝君。
(916) 国号契丹都上京,任用汉人汉化深。
②蕃汉分治 蕃汉分治制度新,中央南北官分明。
南官契汉同担任,统治汉人渤海人。
契丹主宰北面官,统治契丹北方人。
③经济方面 提倡农业重农耕,封建文化渐行进。
④文化方面 契丹文字新创制,中原文化影响深。
河北蓟县独乐寺,应县木塔史有名。
⑤民族方面 耶律德光初南征,进攻后唐割幽云①。
契丹为“辽”改国号,控制长城任南行。
二、宋辽的和战
1、高染河战役 太宗统一亲北征,夺取幽云目标明。
幽州激战高梁河,宋军连败妥协兴。
“守内虚外”转防御,防范人民渐弱贫。
2、澶洲之盟(1005) 辽军南下攻澶州②,真宗亲征士气振。
①背 景 射杀敌酋挫税气,辽方求和双结盟。
②内 容 约为兄弟各守界,送辽“岁币”辽撤兵。
③影 响 宋辽结盟少战争,宋辽对峙初形成。
百年和平北疆靖,使者来往榷场兴③。
民族友好常交往,民族融合新促进。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1038) 羌族支脉党项族,中唐游牧陕甘宁。
①政治方面 元昊称帝都兴庆④,仿效唐宋官制新。
设立中书枢密院,选拔官吏科举兴。
官职羌汉两系统,各司其职利统领。
部落兵制民皆兵,兵农一体渐强盛。
②文化方面 仿照汉文楷书体,西夏文字有创新。
2、宋夏和战 元昊兴兵犯宋境,两败俱伤和议定。
取消帝号称国主,北宋册封夏称臣。
北宋每年送“岁币”,边境贸易渐繁盛。
[注释]
①幽云:指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大同)等十六州。②澶州:今河南濮阳。③榷场:宋辽夏金在边境的贸易场所。④兴庆:今宁夏银川。
-------------------------------------------------------------------------------
第三节 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一、金的建立
1、唐朝时期 唐朝靺鞨两部分,渤海汉化唐统领。
黑水靺鞨居两江①,五代时期称女真。
2、建立政权(1115) 女真崛起完颜部,统一各部政权兴。
①阿骨打活动 起兵抗辽阿骨打,建立金朝都会宁②。
兴兵攻辽军连胜,猛安谋克促强盛。
②猛史谋克制 猛安谋克源部落,族内推行后变更。
军事行政同组织,户丁出征又农耕。
兵农合一利统治,金朝发展立功勋。
二、辽和北宋的灭亡
1、辽朝灭亡 金朝攻辽频频兴,辽朝衰败为内因。
(1125年) 金宋联合夹攻辽,辽帝被俘金南进。
2、“靖康之变” 金军南下攻宋京,李纲主战退金兵。
(1127年) 北宋腐朽金俘帝,“靖康之变”汉耻恨。
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的建立 赵构称帝应天③府,年号建炎都临安④。
(1127年) 中原金军役汉人,太行抗金八字军⑤。
2、岳飞抗金 抗金中坚岳家军,严纪果敢远驰名。
“连接河朔”各义军,郾城⑥大捷势喜人。
郑州洛阳齐收复,进逼开封旧帝京。
岳飞兵强势日盛,功高震主遭嫉恨。
班师被害“莫须有”,抗金业绩史永存。
3、宋金对峙 南宋腐朽害功臣,“绍兴和议”略说明。
①“绍兴和议” 淮水西至大散关,中原金朝全统领。
(1141年) 对金称臣输“岁币”,割地赔款较典型。
②和议影响 绍兴⑦和议影响深,宋金对峙局初定。
双方战争渐减省,力量均衡较稳定。
金迁燕京称中都⑧,汉化加强封建性。
[注释]
①两江:指松花江和黑龙江。②会宁:今黑龙江阿城。③应天:指应天府,今河南商丘。④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⑤八字军:因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赋”八字得名。⑥郾城:今河南郾城县。⑦绍兴:为宋高宗的年号。⑧中都:今北京,金迁都燕京(即北京),后改名中都。
-------------------------------------------------------------------------------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社会科学
1、哲学思想 东周剧变百家鸣,思想流派多纷呈。
①老 子 老子著书《道德经》,春秋道家创始人。
a哲学主张 万物本源“道”永存,唯心辩证两分明。
万物变化互依存,祸福转化最典型。
b政治主张 政治主张说“无为”,反对严刑影响深。
②孔 子 东周孔子称“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a思想方面 思想体系核心“仁”,人际关系重调整。
贵贱有序护周礼,思想保守亦革新。
“损益”旧法渐改良,社会发展渐演进。
取信于民惜民力,以德治民反苛政。
b教育方面 “有教无类”办私学,“学在官府”局变更。
平民子弟受教育,发展教育功德深。
c编订典籍 孔子晚年编“五经”①,春秋书易礼诗经。
儒家思想成正统,传统文化为核心。
2、百家争鸣 战国百家齐争鸣,儒墨道家各显能。
①墨子 战国墨子多才能,创立墨家为平民。
主张“兼爱”求平等,反对战争图安定。
反对王公世袭制,主张“尚贤”用贤能。
②孟子 战国孟子称“亚圣”,主张“仁政”反苛政。
“民贵君轻”新思想,“政在得民”反暴政。
予民土地国安稳,宽刑薄税影响深。
③荀子 荀子唯物最典型,自然现象多风云。
制服“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为国人。
④庄子 庄子唯心较典型,世界为“我”而产生。
鄙视富贵说诸侯,痛恨社会不公平。
⑤韩非子 韩非代表新阶层,法家思想集大成。
历史发展今胜古,与时俱进求革新。
“以法为本”来治国,打击贵族观念新。
中央集权反割据,秦朝采用影响深。
3、文 学 东周文学史标柄,诗歌散文最有名。
①《诗经》 《诗经》孔子曾编订,国风雅颂三部分。
现实主义说人文,世界文学耀眼星。
②《离骚》 诗人屈原远驰名,“楚辞”诗篇体裁新。
《离骚》爱国爱人民,雄奇瑰丽多字文②。
③《诸子散文》先秦诸子多散文,文学名篇多特征。
a老子 老子文章情深深,哲理抽象想象丰。
b墨子 墨子推理又叙事,政论科技好说明。
c孟子 孟子辩论人叹服,立论凝重多深沉。
d庄子 庄文优美多想象,《秋水》逍遥远扬名。
e韩非子 韩非《五蠹》论说文,善用寓言鞭寄生。
4、艺 术 东周艺术超前人,绘画独立多精品。
①绘 画 妇女凤鸟③ 御龙图,古老帛画最有名。
嵌错赏功宴乐壶④,青铜画面惊世人。
②音 乐 随州编钟⑤为青铜,古今乐曲击神韵。
二、自然科学
1、天 文 《春秋》记载哈雷星,早于欧洲六百春。
《甘石星经》史最早,记载天文认识深。
2、历 法 春秋历法成体系,十九七闰初确定。
早于西方一百六,希腊默冬⑥曾制定。
3、物 理 东周物理亦先进,《墨经》记载略说明。
杠杆浮力多理论,小孔成像说光影。
《墨经》光学有八条,理论实践超前人。
4、医 学 东周医学说扁鹊,“脉学之宗”秦越人⑦。
望闻问切四诊法,传统诊病到如今。
[注释]
①“五经”:指《诗经》、《尚书》《易》《礼》《春秋》。②字文:指屈原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③妇女凤鸟:指《妇女凤鸟图》。④宴乐壶:指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⑤编钟:指湖北随州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⑥默冬:古希腊学者,曾提出十九年七闰法。⑦秦越人:齐国人,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的神医扁鹊。
-------------------------------------------------------------------------------
26 回复:历史记忆顺口溜(超全~~)
第六章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明清(1368-1840)
同期的世界
欧洲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14-17世纪) 新航路的开辟
文艺复兴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清朝(17-19世纪初) 17-18世纪封建国家的改革
拉丁美洲独立革命
-------------------------------------------------------------------------------
第六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一、自然科学
1、三大发明 印刷火药指南针,有宋一代大跃进。
①活字印刷 隋唐印刷为雕版,发明活字为毕升。
a发 明 西夏印刷术活字,辽印《契丹藏》佛经。
活字印刷早发明,早于欧洲四百春。
b外传影响 活字印刷渐外传,东传朝鲜与日本。
西传埃及与欧洲,文化普及促文明。
②指 南 针 北宋航海有指针,“宣和图经”为见证。
南宋对外交往频,指针西传立功勋。
世界经济多交流,欧洲远航环球行。
③火 药 唐末火药用于军,发明火箭武器新。
北宋火药设机构,火药火器大盛行。
南宋发明“突火枪”,管形火器初发明。
元朝火器随西征,传入欧洲促革命。
金朝火器较发达,曾经击败蒙古军。
2、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又前进,典型事例略说明。
①北 宋 《营造法式》李诫编,北宋技高书为证。
②辽 代 辽代修筑独乐寺,应县木塔远负名。
③金 代 金代建筑卢沟桥,“卢沟晓月”迷煞人。
④元 朝 俊雄伟岸元大都,排水系统较完整。
3、天文历法 宋元科技多巨星,天文历法又跃进。
①“十二气历” 北宋沈括多才能,历日制度有创新。
元旦立春按时令,节气月份联系紧。
“十二气历”利农耕,元朝历法又前进。
②《授时历》 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制历法举措新。
天文测量先仪表,简仪高表多创新。
主持编定《授时历》,早于欧洲三百春。
4、《梦溪笔谈》 沈括晚年著梦溪,北宋科技详说明。
中国科学里程碑,中外科技位至尊。
英国学者李约瑟,称颂沈括卓越人。
二、社会科学
1、哲学思想 宋代理学①初形成,儒家佛道联系紧。
朱熹理学集大成,四书集注主张新。
宇宙万物“理”为本,万物材料“气”构成。
罪恶根源为人欲,“天理”“人欲”似敌人。
“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统治为核心。
2、史 学 宋代史学亦精进,《资治通鉴》利国君。
编年通史源战国,研究历史价值深。
3、文学(宋词) 五代文学词初兴,南唐李煜最有名。
a兴 起 亡国前后词风异,柔靡愁苦两分明。
b兴盛原因 宋代词盛多原因,封建经济又前进。
市民阶级抒感情,诗歌局限词流行。
各种矛盾多激化,作家抒发爱国情。
c苏 轼 北宋苏轼多才能,宋词革新多特征。
豪迈奔放绘美景,影响深远多名品。
赤壁怀古咏明月,豪放流派代表人。
d柳 永 婉约代表数柳永,代表作品《雨霖铃》。
街头巷尾流传广,市民生活全反映。
e李清照 两宋之交李清照,南下前后词变更。
风格委婉情真挚,南下怀念故土情。
f辛弃疾 南宋稼轩②多作品,豪放风格又精进。
悲诉国破《菩萨蛮》,北望中原抒豪情。
g陆 游 陆游诗词说抗金,壮志难酬抒悲愤。
婉丽飘逸《钗头凤》,临终《示儿》悲裂分。
4、文学(活本) 宋代市民渐兴盛,市民文学多纷呈。
宋词话本③多戏剧,市民生活喜盈盈。
“瓦子”听书看表演,艺人口述后成文。
情节完整又生动,小说戏剧影响深。
5、文学(元曲) 元代富强文学兴,散曲北方歌流行。
舞台艺术元杂剧,韵文散文成剧本。
散曲杂剧成元曲,元曲代表关汉卿。
惊天动地《窦娥冤》,同情人民鞭君臣。
6、绘画艺术 北宋《清明上河图》④,东京繁华多美景。
浓绘市民风俗画,华夏美术多珍品。
[注释]
①理学:宋朝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②稼轩: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③话本:指讲故事的底本。④《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画家张择端绘制。
-----------------------------------------------------------------------------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581-907)
同期的世界
东罗马帝国
亚欧非
隋唐 阿拉伯帝国
欧 洲 查理曼帝国
-------------------------------------------------------------------------------
第三节 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政治制度
1、三省六部制 中央集权源先秦,秦汉确立后变更。
①内 容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颁诏令。
门下审核是否行,尚书六部行政令。
吏户礼部兵刑工,各司其责责职明。
②评 价 三省六部分工明,相互监督效率增。
相权三分品级低,加强皇权为核心。
中央统治得加强,官僚体系趋完整。
古代官制大变更,历代沿用影响深。
2、科 举 制 科举制度隋初兴,唐朝完善并继承。
①内 容 贞观进士明经科,则天科举三创新。
首创武举与殿试,“自荐”制度重贤能。
开元高官初主考,考查诗赋诗兴盛。
②评 价 重创士族控仕途,抑制门阀利国君。
统治基础渐扩大,庶族地主得参政。
读书仕途联系紧,官员素质大提升。
选拔人才君作主,中央集权局安稳。
二、军事制度
1、府 兵 制 西魏府兵初施行,鲜卑①从军汉②农耕。
①发 展 隋朝军籍入州县,军民同籍利农耕。
兵源扩大增赋税,民族融合国强盛。
②健 全 太宗健全府兵制,驻守关中军府增。
兵将分离利国君,出征自备民负增。
③衰 落 府兵衰落多原因,均田衰败地兼并。
兵役繁重兵逃亡,府兵为奴耻为兵。
2、募 兵 制 开元年间初募兵,国家供给民负轻。
免征赋役利农耕,国家军队渐强盛。
将帅拥兵变隶属,安史之乱犯京城。
天宝③军阀自募兵,藩镇割据渐形成。
三、经济制度
1、均 田 制 北魏初行均田制,隋唐沿用民欢欣。
国有土地按人分,孟子主张喜施行。
2、租庸调制 北魏初行租调制,隋唐沿用有变更。
①内 容 以庸代役隋初行,年龄限制最鲜明。
唐“庸”年龄无限定,赋税改革利繁盛。
②评 价 以庸代役分民田,生产时间有保证。
赋役减轻地开垦,政府收入有保证。
府兵巩固军费足,国富民安渐强盛。
3、两 税 法 天宝年间地兼并,均田租庸④难执行。
①内 容 杨炎建议两税法,资产田亩户地税。
取消租调杂税役,夏秋收税影响深。
②评 价 赋税统一财税增,权贵纳税民负轻。
a积 极 废除丁税民欢迎,赋税制度大变更。
人身控制渐放松,重大进步局限明。
b局 限 土地兼并续盛行,权贵百计掠农民。
两税之外多捐税,农民受压太艰辛。
[注释]
①鲜卑:指鲜卑族。②汉:指汉族。③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天宝。④均田租庸:指均田制和租庸制。
-------------------------------------------------------------------------------
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和中期改革
一、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
1、背 景 唐末藩镇显野心,废唐五代十国①兴。
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都东京②。
年号建隆建宋朝,南北征战割据平。
2、中央集权措施 前朝为鉴图国安,中央集权举措新。
①控制军权 太祖杯酒释兵权,控制禁军三统领。
精壮之士入禁军,拱卫京师为重心。
枢密将帅互牵制,统兵调兵两分明。
北宋实行更戍法,兵走将留为特征。
②控制中央 君权相权为矛盾,相权三分权归君。
调兵权归枢密使,参政知事③掌行政。
执掌财权三司使,赋税转运到京城。
③控制地方 地方知州为文臣,通徒监督又署名。
地方司法央派员,死刑上报需核准。
北宋各路转运使,赋税大部送京城。
各地驻兵常更戍,知州无兵常易人。
④控制科举 北宋科举又改进,乡省殿试④初推行。
殿试录取任帝君,“天子门生”多顺臣。
主考科目进士科,试卷糊名防弊政。
录取增加近万名,仕途广开利国君。
3、评 价 北宋集权举措新,正反作用两分明。
①积极方面 a政治 藩镇割据喜铲除,维护统一国安定。
b经济 国泰民安促生产,经济发展好环境。
②局限方面 a政治 机构重叠多冗员,行政效率低水平。
b军事 将不识兵难指挥,军队“积弱”难取胜。
c经济 地方财政多困难,国家财政亦“积贫”。
二、北宋中期的危机和改革
1、社会危机 北宋危机有原因,矛盾聚焦略说明。
①阶级矛盾 政府纵容地兼并,土地集中民贫困。
饥寒交迫民抗争,中原边地多义军。
②统治内部矛盾中央集权多机构,互相牵制冗员兴。
募兵养兵防抗争,军队“积弱”难取胜。
巨额开支成“积贫”,岁贡辽夏常犯境。
③民族矛盾 辽国西夏常犯境,北宋岁币难安宁。
2、庆历新政(1043) 参政知事范仲淹,整顿吏治为中心。
①官吏选拔 官吏升迁严考核,加强保举防恩荫。
②精简机构 严肃政令并州县,取信于民徭役轻。
新政触犯保守派,庆历新政遭废停。
3、王安石变法(1069)
①理财措施 缓和矛盾利农民,财政增收医“积贫”。
a青苗法 仲春贷谷给农民,夏秋偿还息二成 ⑤。
农民免受高利贷,。政府收入又大增。
b募役法 权贵农民皆复役,以钱代役多富人。
政府收取免役钱,农民生产负担轻。
c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水利,开垦荒地大盛行。
d方田均税法 丈量土地重施行,按征田税较公平。
权贵田地亦征税,国家田赋收入增。
e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贱买贵卖物价稳。
限制商人稳市场,商品交流收入增。
②军事措施 对付辽夏平抗争,医治“积弱”在强军。
a保甲法 农户十家为一保,保丁作战又农耕。
控制人民减军费,抵御辽夏立功勋。
b将兵法 禁军将官初固定,充实边防强军训。
③教育措施 选贤用能防“冗官”,提高素质为新政。
a科举改革 考试科目废明经,增设明法考律令。
免考诗赋进士科,专考经义与时政。
b整顿太学 贤者免试成官员,重编教材重儒经。
重视才能轻出生,学校育人造舆论。
④评 价 a积极方面 北宋新政多成就,积贫积弱有变更。
军事实力亦增强,击败西夏民心振。
开垦荒地修水利,财政收入亦渐增。
b失败因素 变法失败多原因,用人不当害百姓。
新政触犯大官僚,反对变法法废停。
[注释]
①五代十国: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和吴、吴越、楚、闽、前蜀、后蜀、南平、南唐、南汉、北汉十个政权。②东京:今河南开封。③参知政事:北宋时期的副相。④乡省殿试:指乡试、省试和殿试。 ⑤息二成:指加收利息20%。
-------------------------------------------------------------------------------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第一章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
-------------------------------------------------------------------------------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
(19世纪60年代初-1901)
第四节 戊戌变法(1898年)
一、背景
1、政治因素— 甲午战后遭瓜分,民族危亡终来临。
民族危机 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去抗争。
2、经济因素 戊戌变法多原因,民资发展为根本。
①民资发展 民资壮大初登台,阶级基础已奠定。
②发展因素 民资发展两原因,列强侵略双面刃。
自然经济又分解,民族危机达峰顶。
清朝政策亦变更,民间设厂财税增。
3、理论因素— 维新思想早产生,代表王韬郑观应。
早期维新思想 发展工商又商战,倡导西学学校兴。
君主立宪废旧制,民资利益全反映。
4、思想宣传 康梁宣传方式频,万木草堂说维新。
①著书办学 东西思想巧结合①,著书“二考” ②新理论。
封建理论遭冲击,维新思想入人心。
《变法通议》梁启超,宣传变法为生存。
②上书办报 “公车上书”反日本③,爱国救亡运动兴。
《中外纪闻》强学会,报馆学会似春笋。
③两派论战 封建势力反维新,两派论战大辩论。
君主立宪要变法,倡导西学利维新。
西方思想广传播,思想解放民觉醒。
5、组织因素 《应诏统筹全局折》,变法施政有纲领。
①保国会 领导机构保国会,百日维新用新人。
②变法结构 总理衙门上行走,南海④参政拟法令。
大学译书⑤梁担任。起草诏书四章京⑥。
皇帝重用维新派,光绪下诏⑦举措新。
二、概况(1898、6、11-9、21)
1、举措 ①政治 官民上书机构精,旗人寄生特权禁。
②工 商 保护工商⑧奖发明,改革财政设邮政。
③军 事 精练陆军裁绿营,实行征兵添海军。
④文 化 新式学堂⑨废八股⑩,译书报馆留学生。
2、评价 ①进步性 百日维新影响深,维新志士得参政。
民资发展倡西学,封建官僚一度惊。
②局限性 政治主张⑾未施行,策略妥协未可论。
3、失败原因①主观方面 变法失败多原因,民资局限为根本。
脱离民众靠帝君,基础薄弱事难成。
②客观方面 人事任免由慈禧,直隶总督⑿控京津。
各省官员⒀反变法,世凯出卖祸降临。
太后政变害六君⒁,封建势大根基深。
4、教 训 阶级时代局限性,改良之路难通行。
三、影响
1、性质 民资上层来领导,改革运动最典型。
2、功绩①政治上 逐步改变封建制,君主立宪目标明。
②经济上 资本主义要发展,与时俱进要肯定。
③对外上 国难当头图存亡,激发国人爱国心。
④思想上 倡导西学兴民权,思想启蒙促觉醒。
[注释]
①东西思想巧结合:指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和东方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②“二考”:指康有为代表作《新学内经考》、《孔子改制考》。③反日本:1895年“公车上书”,反对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改革迁都等主张。④南海: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百日维新期间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准许专折奏事。⑤大学译书:指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的事务。⑥四章京:指光绪帝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⑦下诏:指1898年6月,光绪帝颁有《定国是诏》。⑧保护工商:指百日维新期间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⑨新式学堂:指京师大学堂和各地中小学堂。⑩废八股: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内容为中国史事、清朝政治)。⑾政治主张:指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主张。⑿直隶总督:指慈禧亲信荣禄。⒀官员: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在百日维新期间支持变法。⒁六君:指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
-------------------------------------------------------------------------------
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和中期改革
一、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
1、背 景 唐末藩镇显野心,废唐五代十国①兴。
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都东京②。
年号建隆建宋朝,南北征战割据平。
2、中央集权措施 前朝为鉴图国安,中央集权举措新。
①控制军权 太祖杯酒释兵权,控制禁军三统领。
精壮之士入禁军,拱卫京师为重心。
枢密将帅互牵制,统兵调兵两分明。
北宋实行更戍法,兵走将留为特征。
②控制中央 君权相权为矛盾,相权三分权归君。
调兵权归枢密使,参政知事③掌行政。
执掌财权三司使,赋税转运到京城。
③控制地方 地方知州为文臣,通徒监督又署名。
地方司法央派员,死刑上报需核准。
北宋各路转运使,赋税大部送京城。
各地驻兵常更戍,知州无兵常易人。
④控制科举 北宋科举又改进,乡省殿试④初推行。
殿试录取任帝君,“天子门生”多顺臣。
主考科目进士科,试卷糊名防弊政。
录取增加近万名,仕途广开利国君。
3、评 价 北宋集权举措新,正反作用两分明。
①积极方面 a政治 藩镇割据喜铲除,维护统一国安定。
b经济 国泰民安促生产,经济发展好环境。
②局限方面 a政治 机构重叠多冗员,行政效率低水平。
b军事 将不识兵难指挥,军队“积弱”难取胜。
c经济 地方财政多困难,国家财政亦“积贫”。
二、北宋中期的危机和改革
1、社会危机 北宋危机有原因,矛盾聚焦略说明。
①阶级矛盾 政府纵容地兼并,土地集中民贫困。
饥寒交迫民抗争,中原边地多义军。
②统治内部矛盾中央集权多机构,互相牵制冗员兴。
募兵养兵防抗争,军队“积弱”难取胜。
巨额开支成“积贫”,岁贡辽夏常犯境。
③民族矛盾 辽国西夏常犯境,北宋岁币难安宁。
2、庆历新政(1043) 参政知事范仲淹,整顿吏治为中心。
①官吏选拔 官吏升迁严考核,加强保举防恩荫。
②精简机构 严肃政令并州县,取信于民徭役轻。
新政触犯保守派,庆历新政遭废停。
3、王安石变法(1069)
①理财措施 缓和矛盾利农民,财政增收医“积贫”。
a青苗法 仲春贷谷给农民,夏秋偿还息二成 ⑤。
农民免受高利贷,。政府收入又大增。
b募役法 权贵农民皆复役,以钱代役多富人。
政府收取免役钱,农民生产负担轻。
c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水利,开垦荒地大盛行。
d方田均税法 丈量土地重施行,按征田税较公平。
权贵田地亦征税,国家田赋收入增。
e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贱买贵卖物价稳。
限制商人稳市场,商品交流收入增。
②军事措施 对付辽夏平抗争,医治“积弱”在强军。
a保甲法 农户十家为一保,保丁作战又农耕。
控制人民减军费,抵御辽夏立功勋。
b将兵法 禁军将官初固定,充实边防强军训。
③教育措施 选贤用能防“冗官”,提高素质为新政。
a科举改革 考试科目废明经,增设明法考律令。
免考诗赋进士科,专考经义与时政。
b整顿太学 贤者免试成官员,重编教材重儒经。
重视才能轻出生,学校育人造舆论。
④评 价 a积极方面 北宋新政多成就,积贫积弱有变更。
军事实力亦增强,击败西夏民心振。
开垦荒地修水利,财政收入亦渐增。
b失败因素 变法失败多原因,用人不当害百姓。
新政触犯大官僚,反对变法法废停。
[注释]
①五代十国: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和吴、吴越、楚、闽、前蜀、后蜀、南平、南唐、南汉、北汉十个政权。②东京:今河南开封。③参知政事:北宋时期的副相。④乡省殿试:指乡试、省试和殿试。 ⑤息二成:指加收利息20%。
-------------------------------------------------------------------------------
第五节 元朝的建立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蒙古的兴起
1、建立政权 蒙古高原多民族,兴衰迭起多风云。
(1206年) 十二世纪蒙古兴,乱世英雄铁木真。
草原一统立功勋,斡难河源政权兴。
成吉思汗为尊称,蒙古汗国频远征。
2、征伐战争 西征中亚俄罗斯,南攻印度及夏金。
一二三四①初灭金,吐蕃大理皆称臣。
二、元朝统一与中央集权
1、元朝建立 蒙古大汗忽必烈,国号为元都燕京②。
(1271年) 统治中心为大都,统一全国又南征。
2、元朝统一 元军攻宋占临安,南宋灭亡续抗争。
(1276年) 世杰秀夫③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大都就义文天祥,崖山投海宋君臣。
3、中央集权措施 元朝疆域超前人,中央集权举措新。
①控制中央 中央机构四典型,执掌行政中书省。
执掌军事枢密院,宗教宣政④来统领。
监察百官御史台,各司其取权归君。
②控制地方 元朝地方设行省,中书直辖冀鲁晋。
东北辽阳北岭北,省制影响到如今。
管辖琉球⑤巡检司⑥,海峡两岸联系紧。
管辖西藏宣政院,蒙藏关系超前人。
册封国师八思巴,国师创制蒙古文。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疆域辽阔 元朝疆域超前人,西伯利亚亦统领。
新藏台滇今犹在,南海诸岛属国人。
2、民族关系 元朝一统疆域广,多族国家大促进。
①各族互迁 汉族离乡到边疆,开发边疆技术新。
中原江南多民族,杂居融合似亲人。
②“汉 人” 契丹女真迁中原,民族融合成“汉人”。
③回族形成 波斯大食民迁华,定居通婚成回民。
④初辖藏台 藏台中原渊源远,吴国使台有卫温。
千年交往本一家,元朝机构初施政。
辖台澎湖巡检司,管辖西藏称宣政。
[注释]
①一二三四:指1234年。②燕京:今北京,元定都后称大都。③世杰秀夫:指张世杰陆秀夫。④宣政:指宣政院。⑤琉球:今台湾,元朝称琉球,明朝称小琉球。⑥巡检司:指澎湖巡检司。
-------------------------------------------------------------------------------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经济制度
1、一条鞭法(1581) 明朝后朝地兼并,矛盾激化税革新。
①内 容 田赋徭役与杂税,“并为一条”征白银。
人丁田亩为依据,纳银代役利农耕。
②影 响 首辅①改革张居正,纳银代役影响深。
人身控制渐松驰,农民负担有减轻。
赋役征银促生产,商品经济渐兴盛。
有利农业商品化,资本主义将初萌。
2、更 名 田(1669) 明清之交多战争,地方亡逃地归民。
康熙下诏“更名田”,明朝藩王地变更。
农民耕种地归已,土地易名民欢欣。
3、摊丁入亩 康熙田税皆更新,田地更名丁税新。
①内 容 固定丁数②收丁税,人丁增加税不增。
雍正丁税入田赋,“摊丁入亩”地丁银。
②影 响 “摊丁入亩”影响深,千年丁税终废停。
人身控制又松驰,经济发展人口增。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推广新作物 明清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新引进。
贫瘠土地可种植,粮食总产量激增。
2、经济作物扩种 宋元植棉遍南方,明清植棉大北进。
油料作物棉桑茶,清朝扩种多商品。
农业生产商品化,涌向市场商品增。
三、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1、手工业进步特征 明清工业又前进,手工进步多特征。
①工具革新 生产工具多革新,产品质量效率增。
嘉兴使用“纱绸机”,“制造尤工”远扬名。
②技术提高 技术提高品种增,双色套印加彩印。
③分工细密 分工细密行业新,社会分工区域性。
松江织造③芜湖染④,苏杭丝织最典型。
④产量大增 手工生产规模大,产量提高逐年增。
广东佛山冶铁业,日产生铁七千斤。
⑤萌芽出现 江南丝织机房兴,生产商品目标明。
2、萌芽概况 苏州“机户”设机房,雇佣“机工”获利润。
①明 朝 机户机工新关系⑤,资本主义渐初萌。
明朝中叶为萌芽,清代发展略说明。
②清 朝 工场扩大分工细,部门增多地区增。
3、萌芽受阻 明朝中叶萌芽兴,发展缓慢多原因。
①市场因素 封建剥削民贫困,无力购买工业品。
②资本因素 权贵买房重置地,扩大生产缺资本。
③税收因素 关卡林立征重税,限制生产少利润。
④外贸因素 限制外贸市场小,闭关锁国清推行。
⑤根本因素 萌芽徘徊多原因,封建制度为根本。
四、商业繁荣和外贸状况
1、商业繁荣 明清商业较兴盛,繁荣“四多”略说明。
①商 品 多 农工产品进市场,品种两百商贸频。
②商 贩 多 商人不畏旅途远,长途贩运高利润。
③商 城 多 商贸城市达数十,北京南京最繁盛。
④市 镇 多 商品经济到农村,江浙市镇工商兴。
2、外贸概况 明朝前期国强盛,郑和西下商贸频。
①明朝繁盛 丝瓷茶叶易珠宝,和平使者喜相迎。
明末清朝局变更,殖民东来显野心。
②清朝衰微 闭关政策清施行,限制外贸影响深。
广州一处可通商,统一管理称“公行”。
中外商人往来少,外贸微弱重农耕。
明清工商难发展,中外隔绝清弱贫。
[注释]
①首辅: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另设殿阁大学士,后称内阁,内阁首辅职责逐渐等同于丞相。②固定丁数: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2462万)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③松江织造:指明清时期江苏省松江府为全国纺织中心。④芜湖染:明清时期安徽省芜湖为全国纺织品浆染中心。⑤新关系:指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
第四节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一、加强与蒙古、新疆的关系
1、瓦剌与鞑靼 明朝蒙古两裂分,瓦剌鞑靼各为政。
①明朝册封 永乐①册封两首领,双方安宁边疆靖。
②修缮长城 中明衰落北兴兵,明修长城防蒙军。
③保卫北京 瓦剌骑兵趋北京,于谦率军败敌人。
④鞑靼修好 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修好似亲人。
朱明册封顺义王,封贡互市数十春。
2、平定准噶尔叛乱 明末清初蒙裂分,大漠南北西三分②。
“联蒙制汉”皇太极,漠南蒙古归属清。
漠北漠西初臣服,满蒙联姻一家亲。
①噶尔丹叛乱 漠西蒙古多纷争,准噶尔部叛乱兴。
占据新疆进漠北,进攻漠南犯大清。
康熙初败噶尔丹,康雍平叛七十春。
②设置机构 天山南北喜收复,统辖蒙古机构兴。
参赞大臣科布多③,乌里雅苏台④乌将军。
3、平定和卓叛乱 晚唐回鹘迁甘新,维吾尔族渐形成。
①和卓叛乱 南疆维族称回部⑤,回部贵族叛清廷。
②伊犁将军(1762) 大小和卓⑥施逆行,“虐用其民”民难忍。
乾隆派军平叛乱,新疆伊犁设将军。
清朝调军驻新疆,开发边疆立功勋。
4、土尔扈特回归 蒙古土尔扈特部,西迁伏河⑦遭欺凌。
(1771) 反俄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多艰辛。
乾隆喜迎爱国者,民族一家多温馨。
二、加强与西藏的关系
1、明朝 ①卫所 西藏明称乌思藏,设立卫所赐印信。
藏人为官管藏事,征收贡赋境安宁。
②僧官制度 僧官制度明施行,各级僧官帝使命。
最高僧官称法王,藏教各派忠北京。
2、清朝举措 唐蕃友好一家亲,元代辖藏为宣政⑧。
①册封达赖 西藏黄教两首领,达赖统一觐帝君。
顺治喜迎又册封,“达赖喇嘛”名至今。
②册封班禅 五世班禅康熙封,“额尔德尼⑨”远扬名。
历世班禅与达赖,中央册封民信任。
③驻藏大臣 雍正辖藏举措新,驻藏大臣掌军政。
中央地方同管理,管辖加强边疆靖。
④金瓶掣鉴 达赖班禅怎继承,灵童转世怎确定。
乾隆皇帝赐金瓶,诵经掣鉴作决定。
中鉴灵童帝批准,达赖班禅民信任。
三、加强与云贵川桂的关系
1、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元初行,明朝沿用广推进。
宣慰司与土知府,西南各族任首领。
土司世袭忠朝廷,交纳贡赋掌军政。
2、“改土归流” 永乐贵州兴叛乱,明朝平叛机构新。
①贵州设省 贵州设置布政司,流官统治明初行。
②“三藩之乱” 清军入关赖汉奸⑩,分封三王埋祸根。
“三藩叛乱”吴尚耿⑾,康熙平叛国安稳。
③普遍推行 雍正边疆举措新,蒙古西藏设大臣⑿。
云贵川桂派流官,改土归流全推进。
④意 义 消除割据利统治,巩固边疆民欢迎。
经济文化广交流,多族国家又前进。
四、加强与台湾的关系
1、元明管辖 海峡两岸为一家,元朝初辖机构⒀兴。
明朝续辖小琉球⒁,明清之交有变更。
2、郑氏台湾 明末荷兰据台湾,殖民统治卅八春⒂。
(1662-1683)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为抗清。
清命施琅攻台湾,澎湖一战获全胜。
投降清朝郑克爽,台湾回归民欢腾。
3、台湾设府 康熙设置台湾府,隶属大清福建省。
(1684) 联系加强促开发,巩固海防立功勋。
五、清朝的疆域
1、疆域四至 清朝前期疆域广,东临大洋西葱岭。
巴尔喀什湖北岸,东北库页兴安岭⒃。
东南台湾附属岛,南海诸岛全统领。
西伯利亚北接壤,内蒙外蒙隶属清。
2、行省区域制度 行省制度元初行,明朝三司实为省。
清朝承继又强化,全国划分十八省。
西藏青海两大臣,东北蒙新五将军。
掌管各族理藩院,蒙古盟旗名至今。
各级官吏帝任命,大清一统影响深。
兄弟民族五十六,开发中华立功勋。
六、多民族国家发展概况
中华统一多民族,五步发展特鲜明。
秦朝一统初建立,两汉时期初前进。
隋唐发展元顶盛,明清巩固较典型。
清朝前朝疆域广,中华版图终奠定。
[注释]
①永乐:1402年,明朝燕王朱棣即位,后称明成祖,次年,改元永乐。②三分: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③科布多:今外蒙古西部,清朝雍正皇帝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进行管辖。④乌里雅苏台:今外蒙古西部,清朝雍正皇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该地区。⑤回部:清朝前期,称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为回部。⑥和卓:清朝时期,维吾尔族伊斯兰教首领称为和卓。⑦伏河:指伏尔加河。⑧宣政:指元朝宣政院。⑨“额尔德尼”:即“班禅额尔德尼”。⑩汉奸:指明朝降将吴三桂等人。⑾吴尚耿: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⑿大臣:指参赞大臣(科布多)和驻藏大臣。⒀机构:指澎湖巡检司。⒁小琉球:元朝称台湾为琉球,明朝称台湾为小琉球。⒂卅八春:荷兰殖民者统治台湾达三十八年(1624-1662年间)。⒃库页兴安岭:指清朝疆域东北到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
-------------------------------------------------------------------------------
第五节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1405-1433)
1、原 因 明朝前期国强盛,对外交往多原因。
七下西洋①扬国威,加强联系交往频。
珍宝特产明需求,郑和出使多远征。
2、概 况 远航亚非三十国,红海东非传友情。
①贸易交流 拜见元首示通好,丝瓷茶叶易异珍。
②使节往来 各国使节频来华,中外友好最鲜明。
③悄然结束 郑和西下目标明,宣扬国威宝船行。
随行外贸勿获利,不计效益国渐贫。
明朝国力渐衰退,航海壮举影响深。
3、影 响 十五世纪初远航,主功外交睦友邻。
①航海壮举 规模宏大历时久,世界航海远盛名。
世航先驱唯郑和,早于西欧八十春②。
②外交准则 郑和西下旗帜明,友好相处共太平。
不欺寡,不凌弱,规则确立睦友邻。
有利交往交友朋,影响深远到如今。
③华侨赴南洋 郑和西下睦友邻,国人迁徙去谋生。
定居南洋③技先进,经济交流勤耕耘。
开发林矿种橡胶,华侨南洋立功勋。
二、戚继光抗倭(16世纪中期)
1、起因 ①外因 元明之交倭患兴,武士海盗极残忍。
侵扰明朝烧杀抢,明罢市舶势严峻。
②内因 倭寇华商相勾结,共同走私共掠民。
2、概 况 十六世纪倭犯境,举兵江浙苏沪行。
沿海人民抗敌寇,明朝荡倭谴精军。
①台州大捷 浙东抗倭戚家军④,台州九捷败敌人。
江浙初年赴粤闽,戚俞⑤合作军连胜。
②肃清倭寇(1565) 沿海倭寇全肃清,抗倭业绩万代存。
三、葡萄牙租占澳门(1553)
1、起 因 葡西开辟新航路,殖民东来初殖民。
侵扰明朝葡萄牙,谎言晒物图澳门。
2、概 况 行贿明官送银两,租借澳门计得成。
修筑城垣与炮台,设置机构又驻军。
澳门领土属明清,控制军政设衙门。
3、回 归 一九九九澳回归,华夏儿女齐欢腾。
四、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1、收复台湾 明末荷兰占台湾,殖民统治卅八春⑥。
抗清将领郑成功,收复台湾为抗清。
击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归民欢欣。
2、开发台湾 郑氏祖孙有公论,开发台湾举措新。
军屯垦荒重农商,手工发展商兴盛。
农师传授汉农技,倡导文教境安宁。
五、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5-1686年)
1、起 因 清朝入关大举兵,东北空虚俄南侵。
强占雅克⑦尼布楚,增兵东北显野心。
清朝通谍俄不听,康熙诏令清进军。
2、概 况 清军败俄雅克萨,俄军惨败清连胜。
3、签订条约 中俄谈判尼布楚,平等协商作决定。
①内 容 边界条约尼布楚,国界两河兴安岭⑧。
部分问题⑨暂搁置,拆毁雅城迁俄人。
商旅往来凭护照,中国让步显诚心。
②意 义 中俄签约尼布楚,两江一岛⑩清统领。
华夏国土神圣地,不可侵犯显决心。
六、明清外交的时代特征
明清中外大变更,中华落伍盛衰分。
西欧发展初殖民,明清外交多特征。
1、友好交流 明朝前期国强盛,郑和西下睦友邻。
国人南迁多开发,华侨南洋立功勋。
康乾盛世帝开明,中外交往一度盛。
2、反对侵略 航路开辟初殖民,明清卫国反外侵。
抗击倭寇反荷兰,战败俄国订协定。
3、闭关政策 明清外交大变更,闭关政策全推行。
中外隔绝渐落伍,落后挨打是教训。
4、西学东渐 明清一度开国门,西学东渐一度盛。
西方科技与文化,初传中华影响深。
[注释]
①西洋:明朝时期,称文莱以西包括印度洋一带为西洋。②八十春:郑和下西洋始于1405年,早于哥伦布等人远洋航行八十多年。③南洋:明清时期称东南亚为南洋。④戚家军: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训练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奋勇,时称戚家军。⑤戚俞:指明朝抗倭名将戚继飞和俞大猷。⑥卅八春:荷兰殖民者统治台湾达三十八年(1624-1662年间)。⑦雅克:指雅克萨。⑧两河兴安岭:指中俄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为界。⑨部分问题:指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待议地区(外兴安岭与流入鄂霍次克海的乌第河之间的地区)。⑩两江一岛:指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和库页岛。
-------------------------------------------------------------------------------
41 回复:历史记忆顺口溜(超全~~)
第六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
一、时代特征
明清文化新高峰,承古萌新为特征。
1、科技方面 古代科著集大成,近代科技初引进。
2、思想方面 资本主义渐初萌,早期启蒙初诞生。
3、文学方面 文学主流为小说,市民文学达峰顶。
4、古典文化 官方编纂丛类书,中华文明博精深。
5、西学文化 西学东渐传科技,西方科学传明清。
二、自然科学
1、医 药 学 药物学家李时珍,考察类比多创新。
《本草纲目》万方剂,药物千八详说明。
“东方药典”①声名远,反映进化又医病。
2、农 学 明朝农学徐光启,关注百姓勤笔耕。
《农政全书》说农耕,农学体系较完整。
《秦西水法》初翻译,欧洲水利书阐明。
3、地 理 学 地理学家徐霞客,越山涉水释疑问。
记载地貌喀斯特②,早于欧洲二百春。
地理纠错③多发现,旅行游记史有名。
4、《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宋应星,明代农工详说明。
“工艺百科”④传国外,外来科技亦载明⑤。
5、外技引进 西方开辟新航路,科技东传初殖民。
来华传教利玛窦,传播科技交友人。
徐利⑥合译多书籍,中华科技血液新。
三、社会科学
1、思想哲学 明清社会气象新,资本主义渐初萌。
理学心学⑦为主体,民主思想初启蒙。
①李 贽 明末李贽主张新,否定孔子批儒经。
揭露道学多虚伪,反对封建最典型。
思想先进称“异端”,新生阶层⑧初反映。
②黄 宗 羲 明末清初“三先生”⑨,批判理学角度新。
梨洲⑩揭批君主制,提倡“法治”反帝君。
“工商皆本”反抑商,学术影响到晚清。
③顾 炎 武 明清学者顾炎武,“经世致用”研学问。
理论实践相结合,著书郡国可利病⑾。
反对君主行专制,天下权归天下人。
脚踏实地新学风,后继学者学前人。
④王 夫 之 船山先生⑿思想新,唯物主义又辩证。
“气”为物质“理”规律,“天下惟器”唯物论。
“动不舍静”“静含动”,运动绝对说辩证。
否定理学主静说,船山观念地位尊。
发展观点看历史,政治趋时常革新。
2、文 学
①《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罗贯中,塑造人物多典型。
历史小说第一部,三国纷争谋事人。
②《水浒转》 施耐庵著《小浒传》,梁山好汉多传神。
起义小说第一部,反对封建颂农民。
③《西游记》 吴承恩说《西游记》,唐僧取经多风云。
斩妖除怪孙大圣,长篇神话歌抗争。
④《红楼梦》 曹高⒀先后说红楼,贾府盛衰宝黛⒁情。
鞭挞礼教旧制度,封建没落有反映。
古代长篇最优秀,中外红学多争鸣。
⑤《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吴敬梓,讽刺科举毒身心。
⑥《聊斋志异》《聊斋志异》蒲松龄,借写妖狐鞭清廷。
3、丛书与类书 中华文化博精深,古典文化达峰顶。
①类 书 明清编纂丛类书⒂,分别举证略说明。
a《永乐大典》 解缙主持编类书,《永乐大典》远盛名。
分类成书两万卷,万册图书今凋零⒃。
b《古书图书集成》 《图书集成》一万卷,最大类书今现存。
c《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为丛书,经史子集详阐明。
收录典籍三千种,古代文化多保存。
书成三万六千册,修书毁书⒄最典型。
四、西学东渐
1、起 因 西葡开辟新航路,殖民东来初殖民。
葡占澳门荷据台,意谴教士⒅利玛窦。
儒服汉语献“图琴” ⒆,交友儒生为殖民。
2、西学东传 教士译书传科学,传华数理艺天文。
修订历法铸火炮,中国科技血液新。
3、东学西传 明清闭关亦开明,中西交流一度盛。
儒道学说传西方,教士居华两面性。
4、衰 落 发展教徒反民俗⒇,干涉内政帝难忍。
雍正诏令禁传教,西学东渐惜暂停。
[注释]
①“东方药典”:指“东方医药巨典”。②“喀斯特”:岩溶地貌,以原南斯拉夫喀斯特地区最有名。③纠错:《徐霞客游记》中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一些错误,如沅江、澜沧江各自入海,并非长江支流等。④“工艺百科”:国外称《天工开物》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⑤载明:《天工开物》收录了倭锻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⑥徐利:指明朝农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⑦心学:明朝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等人创立心学,提出“心外无物”等观点。⑧新生阶层:指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手工作坊主等。⑨“三先生”:指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⑩梨洲:黄宗羲、马梨洲。⑾利病:指顾炎武的代表作《天下郡国利病书》。⑿船山先生:王夫之晚年隐居石船山,人称船山先生、王船山。⒀曹高:指《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高鄂。⒁宝黛:指贾宝玉和林黛玉。⒂类书:辑录各科书籍上的有关材料,按内容分门别类编排起来,便于录检、征行的一种工具书。⒃凋零:《永乐大典》原本一万一千多册,经八国联军洗劫,至今存世三百余册,国内有二百余册。⒄毁书:清乾隆时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保存文化遗产贡献很大,禁毁的书籍也很多。⒅教士:指传教士。⒆图琴: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钟等,获准在京传教。⒇反民俗: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罗子教皇颁布谕旨,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一些传教士甚至干涉中国内政。
-------------------------------------------------------------------------------
第二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条件 ①历史因素 民资产生多原因,萌芽①明清已产生。
②外来因素 西方侵华断萌芽,世界市场一部分。
③市场因素 封建经济渐解体,商品劳力市场兴
④技术因素 外企刺激传技术,近代工业初引进。
⑤资本因素 官僚地主与商人,投资工业获利润。
2、概 况 上海发昌机器厂,贻来牟坊在天津③。
广东南海继昌隆,女工缫丝多艰辛。
3、影 响 民族工业初诞生,资产阶级初产生。
①政治方面 中国民资两面性,压迫束缚要革命。
力量弱小又妥协,社会性质④是根本。
②经济方面 民族工业初诞生,经济结构有变更。
资本主义新工业,产生发展多艰辛。
③思想方面 维新思想亦产生,阶级要求初反映。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 景 无产阶级早诞生,外商企业⑤招工人。
洋务民资新企业,产生工人数万人。
2、特 点 中外工人有共性,近代工业联系紧。
①三大共性 远大理想觉悟高,组织纪律超前人。
②三大特点 中国工人新环境⑥,三大优点是特征。
a革命性强 三重压迫⑦特贫困,中国工人最革命。
b工农联盟 出身农民来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