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是什么
教材分析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化的说明文。课文以“水”为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介绍了水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形态以及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坏处。
课文处于“边读边想 学习课文”这一单元,是一篇带星号的阅读课文。因此借助文本,创造学生自主阅读的平台,继续训练“边读边想”的阅读能力。整篇课文的语言虽然生动活泼,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是生字读音中所涉及的后鼻音、三拼音较多,字形也都比较复杂,因此要在朗读中不断巩固字音,在观察实践中训练写字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漂、硬、躁、灌、溉、猜”6个生字的字音,尤其是“硬、灌溉、躁”的发音;掌握左窄右宽的汉字结构特点,能在田字格中正确摹写并记忆“漂、硬、躁、猜”4个汉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能选择文中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
3.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露珠、霜,同时也了解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初步认识大自然之产物——水,并能看图说说水是怎么变成汽,云是怎么变成雨的;产生对自然界万物的好奇之心。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尤其读准6个生字的字音;在田字格中正确摹写“漂、硬、躁、猜”4个汉字。
2.运用边读边思的方法学习课文,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露珠、霜,同时也了解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
1.运用边读边思的方法学习课文,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雪、露珠、霜,同时也了解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学习课文,初步认识大自然之产物——水,产生对自然界万物的好奇之心。
教学准备
老师:生字卡片、洪水泛滥的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圈出生字、读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借助拼音,边读边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猜猜文中的“我”是什么。
揭示课题并能读出问句的语气。
引语激趣,学习汉字“猜”。
师:我是什么?你我都不知道!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猜一猜,看谁猜得对!
用换部首的方法识记汉字“猜”,并在田字格中书写。
——板书与“猜”字同部件的汉字;书写“猜”字,强调书写特征左窄右宽。
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我是什么”。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根据标点正确停顿。
交流“我是什么”。
——在课题旁板书学生所猜的答案。(水)
小结:课题中的“我”就是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依据!
说明:
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并不是从零开始的,以往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已经为他们获取新知奠定了基础。一年级所学的《水妈妈的孩子》就成为了学生学习本课文的知识经验,因此就学生而言,猜出课文的中“我”是什么并不难,但教学中借助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读课文,找答案。
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想想,说说,听听,还要看看。学生们关于字词,及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重要信息的交流,可以通过板书的形式,如课堂中学生交流的“与猜同部件的汉字”——情、清、晴……老师写写,学生看看,加深印象,让黑板成为课堂交流、反馈信息的平台。
二、小组学习,朗读课文,讨论交流。
1.根据要求,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要求:在组长带领下,分小节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按标点停顿。结合课文的语句,在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猜出文中的“我”就是水。
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组学习的形式是把课堂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使他们拥有了一个自由畅谈和交流想法的空间,学会合作与分享。但是小组学习必须是为课堂学习服务的,因此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同时作为学习指导者的老师要进入到小组学习中去,一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使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二来也可以及时纠正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明显偏差,如在交流中脱离了课文的语言文字,从而使小组学习省时高效。
2.朗读词语,读准字音(注意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纠正)。
——出示词语:小硬球、漂浮、雹子、傍晚、暴躁、灌溉、冲毁
——词语理解:“漂浮”
(1)“漂”就是浮的意思。
(2)想象说话,理解“漂浮”,同时与“飘”辨析。——什么漂浮在哪里?
(3)渗透扩展——“漂”是个多音字。(漂亮、漂白)
3.学生交流如何猜出课文中的“我”就是“水”。
说明:
为什么课文中的“我”就是水呢?其囊括了课文学习的两个重点部分:1——3小节,水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变换成不同的形态;第5小节,水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在交流中,由于各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关注点不同,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加选择和引导,交流时出现的观点一定会跳跃于课文的不同的部分,使课文的学习支离破碎,因此教师要“有选择”,使交流的内容先集中于某一部分,以便展开下一环节的学习。
三、边读边思,学习课文1—3小节,知道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形态,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引语:课文中的“我”到底能变成多少种不同的样子?
1.快速读读课文1——3小节,用“——”划出文中描写“我变成什么”的句子,完成填空。
——出示填空:“我”会变成(汽 )、( 云)、(雨 )、(雹子 )、(雪 )、(露珠 )和(霜 )。
2.朗读课文中描写“水变成不同样子”的语句。
——随机理解部分语句:
汽:太阳一晒,我怎么会变成汽呢?对于这个知识,你有什么补充吗?
——水吸收了热量,就变成了气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蒸汽,升到了空中。
板书:蒸汽
云:文中介绍了哪些不同气候和不同时间的云呢?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穿白衣服”——白云;“穿黑衣服”——乌云;“早晨和傍晚把红袍披在身上”——朝霞和晚霞。
说明:
课文用清楚、简练的语言介绍了水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形态。在课堂中,运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相关内容,知道“水可以变成汽、云、雨、雹子、雪、露珠和霜”;并且借助学生间的交流,了解“水遇热变成蒸汽”,了解“云在不同气候和不同时间各不相同的名字”,不仅为课后习题“水怎么变成汽”涉及的知识作一个铺垫,也使语言文字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3.师生配合朗读课文的1——3小节。
——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地方,“我”的样子会变。太阳一晒,……。升到天空,……。我在空中漂浮着,遇到冷风,……。我在空中漂浮着,遇到冷风,有时候……。到了冬天,……。
夏天的早晨,……。秋天的早晨,……。
我真是一个大魔术师呀!
说明: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配合朗读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水在不同条件下变换成不同的样子”这一部分知识的了解整体化;并且在教师的导语中,强调一些容易被学生忽视的语言因素,如“露珠”与“霜”形成的不同季节,这样既帮助学生对知识地把握更为精准,又为后一环节的背诵打基础。
4.最喜欢“我”变成哪一种样子?挑选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配合“水变化的流程图”小结。
——是呀,只有水,当太阳一晒,温度升高了,变成汽;升到了天空,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变成了云;这时,遇到冷风,变成水珠落下来,就是雨、;如果变成小硬球打下来,就是雹子;到了冬天变成小雪花飘下来,就是雪;夏天的早晨,在花瓣上滚来滚去,就是露珠;秋天的早晨,小草上一层薄薄的冰晶,就是霜。
说明:
此处对水不同形态的小结,是在师生你一言我一语的配合中完成的。整个的氛围是轻松惬意的。随着配合的深入,一幅简单的水是如何变成各种不同样子的流程图就呈现于学生的眼前。虽然小结的内容仍是课文的1——3小节,但改变了形式,由读到说,由语言符号到流程图形式,保持了学习体验的新鲜感。
整个第二环节通过反复地朗读、背诵,使学生对“水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样子”的知识的建构一直处于整体、局部、整体的循环中,不断加深印象,成为学生内化的知识点。
四、有感情的朗读第5小节,了解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继续交流,如何猜出课文中的“我”就是“水”。
学生尝试有感情的朗读第5小节。
交流朗读,随机渗透“灌溉”的字形;理解词语“暴躁”。
交流朗读,学生互评,达成共识。
——朗读第5小节时,两种不同的情绪表达。(自豪与愧疚)
渗透“灌溉”的字形。
——田地得到了灌溉,庄稼长得怎么样?
灌溉要用水,因此两字都是三点水旁。
媒体“洪水肆虐”,感受水的破环力,理解“暴躁”,朗读句子。
——师引:水不高兴时,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会被……,房屋会被……,人们还会被水……,脾气可真暴躁,此时你还喜欢它吗?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五小节。
说明:
第5小节的学习重在学生的朗读体验。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信息,体验叙述者“我”的情绪,自主尝试有感情朗读。随后在朗读交流,学生互评,及对词语“灌溉”“暴躁”的理解,进一步肯定了学生朗读“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和“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难。”两句句子时不同的情感。
五、学习第四小节,借助填空,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积累语句。
引语:生活中,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见到水。
1.朗读第5小节,完成选词填空。
——出示:
奔跑 散步 睡觉 跳舞 唱歌
我在池子里( ),在小溪里( ),在江河里( ),在海洋里( )、( )。
(1)完成填空。
(2)说说你这样选择的理由。
说明:
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是课堂中培养的语文能力之一。课文第四小节选择的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水在不同地点的不同状态,是学生学习准确用词的范本。教学中,先通过选词填空,引导学生注意句子中的动词;然后说说词语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思考纵深化,感受词语与句中词语搭配的内在关系,领悟正确运用词语的妙处。
齐读第5小节。
六、巩固练习。
借助课文的语言,请你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水。
说明:
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言实践点。本文是以“水”的口吻介绍自己的不同形态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与坏处。鉴于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借助课文的语句,转换叙述角度,从人类的角度来介绍水。
叙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不限长短,但要注意叙述者的仪态,了解组成介绍词的三部分,开头——具体内容——结尾。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先用口述的形式展示一个介绍的范列,以供学生模仿,降低说的难度。
小结:我们希望水多多造福于人类,但当水给人们带来灾害时,我们怎样阻止它呢?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想出种种办法,让我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