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1 11:0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族
党项族
知识点1 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民族状况: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_____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_____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
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和_________。
(2)建国:___世纪初,____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定都____________。
(3)统治: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族
唐朝
生产技术
生活方式
10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2.党项族
(1)建立: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____称帝,定都_______,史称西夏。

(2)巩固:仿效______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______,并鼓励垦荒,
发展_________,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元昊
兴庆府
唐宋
法律
农牧经济
(一)契丹的兴起
1、国名:
2、建立者:
3、时间:
4、定都:

返回
契丹(辽)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10世纪初
上京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西夏
(二)西夏的建立
1、建立者:元昊
2、定都:兴庆
3、时间:十一世纪前期
西夏货币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
1.战:______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____城下。
宰相_____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和——澶渊之盟
(1)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_____。
(2)影响:双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_______局面。
宋真宗
澶州
寇准
岁币
和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时期 战?和?
辽太宗时期
宋太祖晚年
宋太宗
宋真宗
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保持友好和平
从进攻到防御
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1.辽宋冲突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 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澶渊之盟: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背景:辽军攻宋,在宰相寇准力劝下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影响:澶渊之盟之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澶 州




东京
寇准
宋真宗
澶渊之盟具体内容

即为岁币
(1)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2)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3)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北宋
西夏


“澶渊之盟”
(1005年)

“澶渊之盟” 的影响:
辽宋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着和平局面。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知识点3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严重,西夏也遭受很大损耗。
2.和:后来,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了_________,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____。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宋夏和约
岁币
1.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B.1044年达成和议
A.两国交战
西夏武士

2.宋夏议和
结果:西夏与北宋进行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宋夏议和促进了双方边界地区的生产和贸易发展,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比一比:“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名称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与宋关系变化

北宋
西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上京
东京
兴庆
“争战—和议(澶渊之盟)”
“争战—和议”
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剧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德光
A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是哪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突厥族
C.匈奴 D.党项族
3.考古队员在甘肃某地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  )
A.孝文帝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苻坚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