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马鹿有情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自主识记本课生字。积累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凄惨、低沉、柔和等,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马鹿的叫声、动作、眼神所表达的感情。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说说大马鹿和小马鹿相聚时的情景。
3.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并理解形容马鹿叫声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马鹿的叫声、动作、眼神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师: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情”了。人有情,就连大自然中的动物也有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充满真情的课文。
2.板书课题:58.马鹿有情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马鹿有什么情呢?让我们打开书,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马鹿有什么情?从哪里看出?
2.生按要求读课文。
交流
说明:
开放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个性、发展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
发展创设条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师:课文中还有许多描写马鹿叫声的语句,让我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并用直线划下来。
2.生按要求默读课文,划句。
3.交流
板书:凄惨
低沉
大声 叫
柔和
欢快
指名读
师:不同的叫声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让我们共同走进老爷岭,研究它们的叫声吧!
4.师:联系上下文想想马鹿为什么这样叫?
5.交流
(1)凄惨的鸣叫
师随机引读第3节。(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同桌配合读
(2)低沉的叫声
大声地叫着
出示第6节。(齐读)
交流
随机交流:马鹿向前走了几步,停下脚步,他可能在想:……
马鹿回头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好像在说:……
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说明:
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真切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激起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与书本之间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产生了思维碰撞,朗读的效果也会明显提高。
6.师引读9-11节。
师:叫声引起了猎人们的注意,他们赶忙跑到老柞树下观察……
师:此时大马鹿的叫声是——(柔和的)
为什么?
小马鹿呢?
说明:
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学生看图;声情并茂的范读;换位思考、拓展想象……)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受,真情地感悟。
四、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a) 师: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b) 出示填空:
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 。
同桌互说,指名说。
说明: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丰富学生语言的同时培养了语感。
c) 出示:“我们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师:句中的“这种场面”指的是什么场面?
生答
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把这则感人的故事说给父母听。
2.师:生活中也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请你选择一件,写下来。
说明:
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感人故事,选择一件,写下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生活,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让课文成为学生的习作例文!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马鹿有情》一课讲述了一只大马鹿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不顾饿狼的追捕,并机智地用自己无声的语言请求人类的相助,救出了自己孩子的感人故事。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半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但仍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交流的答案,梳理方法,帮助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同时,积累相关的词语。
在阅读方面,学生所掌握的阅读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感知课文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着力由“情”字展开,抓住一条主线,让学生通过学习浸润在那份朴素且又特殊的感情之中,从而进一步体会课文。
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设计
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开放的设计,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老师
不应包办代替,要敢于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学生看成是帮助教师完成教案的配合者,常常忽视学生作为一个“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要打破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开放的教学设计,教师向学生开放,向每一个学生开放,由惟一性向多样性、可能性、选择性开放。本教案中也设计不少开放的环节。如:马鹿有什么情?联系上下文想想马鹿为什么这样叫?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这些开放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个性、发展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设条件。
(二)重视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以情带读,读中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最常用,最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读书的过程正是学生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古人说得好“文贵自得”、“学贵自悟”,正是精僻地道出了这点。教学中,以情带读,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品析,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体悟当时的情景。
(三)阅读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写作指导。
本文的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把马鹿的神态、动作写活了。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指导,鼓励学生读懂马鹿的眼神和动作,然后创设情境: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 。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展开想象,丰富学生语言的同时培养了语感。课后,我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感人故事,选择一件,写下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去观察生活,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让课文成为学生的习作例文!
课后反思
《马鹿有情》一课讲述了一只大马鹿为了救掉进陷阱的孩子险些落入狼的口中,而后又巧妙地利用猎人救出小马鹿的感人故事。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动物与动物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
从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读”的训练。因为读是学习语文最常用,最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读书的过程正是学生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古人说得好“文贵自得”、“学贵自悟”,正是精僻地道出了这点。
教学中,以情带读,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然而,课堂上,我却发现学生的朗读没有进入情境,根本不能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如何克服学生与作者及课文内容的情感差距,促使学生读出真切地感受和深刻体会呢?我立即引导学生看图,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初步感受当时的情景。接着请一位学生和我配合着读,我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真切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激起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学生们在我的引导点拨下,与书本之间达到了情感的交流,产生了思维碰撞,朗读的效果也明显提高。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无论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叙述的事情怎样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其重要原因是学生角色模式的定势,使得他们在阅读课文中常把自已置于文外,语言内容难以引起学生体验,语言激情难以激起学生共鸣。我想,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学生看图;声情并茂的范读;换位思考、拓展想象……)让学生灵活扮演角色,随机进入课文,通过角色转换,促进心理揣摩、情感体验,从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阅读课文为经历生活,变感受人物情感为自我流露情感。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以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实地感受,真情地感悟。
二期课改关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珍视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的体验。但这些关注和珍视如果没有创设一定的条件,没有交流反馈和评价的落实,还将得不到体现,因而“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开放的设计呈现于课堂,才能感受到学生丰富的内心,体验到他们多彩的情感。本课的教学设计中,也设计了不少开放的环节。如:马鹿有什么情?联系上下文想想马鹿为什么这样叫?大马鹿和小马鹿终于相聚了,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这些开放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同时发展个性、发展思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设条件。这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敏锐的资源开发意识,把握住资源,组织好教学。
本课中,学生想象大马鹿和小马鹿相聚的情景后,谈道:“大马鹿也许会对它的孩子说‘妈妈真是无能,不能救你!’……”我及时地捕捉住这一资源,先给予肯定的评价:这只大马鹿真谦虚!接着追问道:大马鹿真的无能吗?又将问题抛给了学生,从学生的反驳中看出他们已读懂了课文,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时常会只顾着执行设计上的过程而没有认真关注学生的发言,让学生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现在想想很是遗憾! 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我们的教案、我们的教学必将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今后,我们应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一起去讨论,一起去分享。从发言中激发起学生自己新的灵感,就是最大的胜利。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在这样的训练下如此的听、说、评,那么听课的效率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发言质量也一定会好起来,而课堂结构的动态生成也一定会生动地实现。
案 例
……
师:不同的叫声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让我们共同走进老爷岭,研究它们的叫声吧!你能联系上下文想想马鹿为什么这样叫?
生:大马鹿的叫声是低沉的,因为它眼看孩子就在眼前了,却无力相救。
师:是啊,马鹿只能向前走了几步,停下脚步,他可能在想:……
生:谁来救救我可怜的孩子呀?
生:我该用什么办法来救孩子啊?
师:那份无奈,那份牵挂化作了声声低沉的呼唤。它回头用期盼的目光望着我,好像在说:……
生:好心的人们,跟我走吧!
生:我的孩子正在不远处,它危在旦夕。
生:此时此刻,救出我的孩子是我最大的心愿,唯一的渴望。帮帮我吧!
师:是啊!那阵阵大声地鸣叫,是一声声迫切的呼救。
……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己的魅力: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敞开的文本,一个个有灵性的生命。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对话,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主动参与中,在个性化的感悟中理解课文、学习语文。在教学中,我就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敢于挑战、善于发现),借助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的对话。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马鹿的叫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读读、说说、想想中,在与文本无数次的对话中,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融入了文本。情感自然萌发,价值观又得以提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