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我和狮子 1(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我和狮子 1(沪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17 18: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和狮子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能按要求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找出“我”和狮子爱尔莎亲密无间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品读中感悟“我”和狮子间的深厚感情。
3.懂得人与动物在大自然中应该和平相处,也一定能和平相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读文找出我和狮子爱尔莎亲密无间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品读中感悟“我”和狮子间的深厚感情。
2.体会“我”和狮子分开时恋恋不舍的情景。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师:在我们的印象中,狮子是一种凶猛的动物,让人难以接近,而奥地利的一位女生物学家却和一头狮子生活了三年。
2.出示课题:38、我和狮子
3.学生读题
4.文中的“我”就是这位女生物学家,她的名字叫——乔伊(生说),这头狮子的名字叫——爱尔莎(生说)(师板书:乔伊 爱尔莎)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交流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读好这些生字。
2.出示词语,交流朗读,理解词语:
暴躁 隐蔽 吮吸 和睦相处 恋恋不舍 垂头丧气
3.形近字组词:
薄( ) 躁( ) 脾( )
簿( ) 燥( ) 牌( )
耷( ) 训( ) 宵( )
耸( ) 驯( ) 霄( )
4.出示:觉察——察觉
指名读这两个词语。
说说这两个词语的异同点。
你还能写几个能前后颠倒的词语吗?
5.指名分节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说说我和狮子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吗?(板书:亲密无间)
说明:
有预习,就要有反馈,从学生对狮子已有的情感出发,引出课文。
(三)读中理解, 品中悟情
1.原来我和狮子之间是亲密无间的,她们生活在一起的哪个情景让你难忘?这个情景中哪些句子或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她们之间这种亲密无间的感情呢?
2.学生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相关句子或句子,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收养时 出生才两三天 抚摸
一刻也不离开 舔
洗澡时 故意扑腾 轻轻扑倒
遇到危险时 远处跑来 勇敢搏斗 赶出很远很远
换牙时 像孩子一样 闭着眼 吮吸
犯错时 耷拉 垂头丧气
撒娇似的 蹭
4.抓住关键词根据自己的感悟来读让自己难忘的一个情景
5.小结:是啊,我和爱尔莎在一起生活了三年,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这段美好的时光。
跟随老师转述,合作朗读1-5节
说明:
课文的1-5节写的是“我”和狮子间和平共处、亲密无间的几个生活情景。小狮子洗澡时,跟“我”开玩笑,可以抓住“故意扑腾”、“扑倒”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顽皮;小狮子为保护“我”,与犀牛搏斗,可以抓住“勇敢搏斗”、“赶出很远很远”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勇敢;小狮子换牙,可以抓住时“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吮吸”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温顺可爱;小狮子夜闯驴群,被“我”教训时,则“耷拉脑袋”、“垂头丧气”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驯服。学生从品读关键句,理解关键词中体会小狮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体会“我”和狮子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
过渡:
“我”和爱尔莎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我”却决定要把它送回大自然,这是为什么?
6.交流:自由生活 科学实验
7.“我”送狮子回大自然的过程是不容易的,读7-9节,找出能体会不容易的语句。
理解:“又高兴又难过”(体会母女似的感情)
8.重点朗读第9小节,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说话练习
说话练习:我整夜想着它,我可能会想到些什么?
爱尔莎一次次回头看我,它想对我说什么?
板书:恋恋不舍
9.朗读“莫大的痛苦“一段,体会割舍不了的感情。
说明:
学生要知道“我”为什么要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体会把狮子送回大自然也是爱的体现,同时理解这个过程的不易,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又高兴又难过、整夜想着它、莫大的痛苦等,重点指导第9节的朗读,并进行说话练习,通过角色转换,体会情感。
(四)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齐读全文。
2.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体会?
说明:
进一步感悟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和谐与奇妙。
1.师:爱尔莎回到大自然后,生活得怎样?“我”和爱尔莎之间还有没有联系?
推荐课外读物《野生的爱尔莎》
板书设计:
我和狮子
乔伊 爱尔莎
亲密无间 恋恋不舍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我和狮子》写的是“我”和狮子爱尔莎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从救回小狮子到与之和平共处时发生的在河里洗澡、与犀牛搏斗、换牙、挨训等事件,以及“我”意识到要将爱尔莎送回大自然,同时对它进行一系列的训练,到最后顺利地将它交回大自然,充分体现了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和谐与奇妙。全文由抱回爱尔莎到送走爱尔莎首尾呼应。中间写与爱尔莎亲密相处,全文层次清楚,内容生动活泼。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良好的预习习惯,如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独立识字、理解重点词语、提出有疑问的问题等情况,特别在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感受方面,学生在预习课文后有一定的认识。《我和狮子》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能初步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我和狮子爱尔莎之间是亲密无间的。在检查预习情况时要注意给足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并进行适当的反馈,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不要求达到一个同样的程度,要允许学生的理解有所差别。
因为本课的篇幅较长,在教学时,决不能为了面面俱到而逐词逐句进行分析。在学习课文第一部分5小节“我”和爱尔莎生活的几个片断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抓住关键词体会“我”和狮子间的感情非常深厚,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期望能达到既节约时间又激发情感的效果。对于第二部分“我”要把狮子送回大自然,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能体会到把狮子送回大自然也是爱的体现。但现在的孩子很少经历这种离别的痛苦,“我”和狮子最后分别的情景的体验是学生体会的难点,就要引导学生品悟关键词来理解。也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阅读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能按要求积累词语。
本课需在阅读中将“暴躁、隐蔽、吮吸、和睦相处、恋恋不舍、垂头丧气”等词语的字音读准,形近字“躁 燥”、“训 驯”等学生易混淆,所以需在检查预习情况时重点辨析。在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做到读通、读顺、读准。
“积累可以前后颠倒的词语”因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可放在课前预习时完成,课内通过比较异同进行反馈,并在反馈中及时归纳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肯定学生理解的正确性与独特性,注重学生的过程习得。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找出“我”和狮子爱尔莎亲密无间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品读中感悟“我”和狮子间的深厚感情。
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自己独特体验去解读课文,让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体会我和狮子间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时可以启发学生讨论哪几个生活场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找出亲密无间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不离开我、一起睡、舔”等体会这个调皮的爱尔莎、勇敢的爱尔莎、温顺的爱尔莎,在这种感悟下,学生对爱尔莎的感情也不知不觉在升华,学生读来倍感亲切,将这些生活场景进行情景的迁移,爱尔莎如同一个玩伴,一个好友,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学生运用情景的迁移,解读文本语言,为本课的重点。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而知识要转化成能力,必须要有语言训练环节的介入和支持。课堂中最直接有效的语言训练,就是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将课文的整体内容与语言训练巧妙地嫁接起来。本课语言训练主要放在文本的空白处,设计了两个语言实践练习:我整夜想着它,我可能会想到些什么?爱尔莎一次次回头看我,它想对我说什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我”和狮子分别时那种恋恋不舍的情景。
目标四:懂得人与动物在大自然中应该和平相处,也一定能和平相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这篇文章中,女生物学家从救回小狮子到与之和平共处时发生的在河里洗澡、与犀牛搏斗、换牙、挨训等事件,以及“我”意识到要将爱尔莎送回大自然,同时对它进行一系列的训练,到最后顺利地将它交回大自然,充分体现了人与动物和平共处的和谐与奇妙。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力图要让学生有那么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要保护动物、亲近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四、教学设计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1) 课前强调预习,反馈有所侧重
预习最大的好处是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是极其有益的。每个年级对学生预习的要求不一样,随着年段的增加,要求呈现层级式递进,除了读文圈画字词之外,理解词语外更多地将其关注点引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上,能在预习中提出疑问,在读中解决疑问。根据导语提示,本单元的预习要求是:试着了解课文的大意;能在读中提出疑问,在读中解决疑问,有些词语、句子如果不理解,可以选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解决。结合本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把预习内容分为二大部分:一是字词积累与辨析;二是课文内容的大致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试着解决。
教学伊始即可对形近字进行辨析校对,并适时积累可以前后颠倒的词语,体会词语的精妙之处。这样的好处是一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预习的重视,有助于今后预习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二则避免了目前课堂不讲练习,只待测验考试做的格局。当然,学生对文本预习后的初步理解才是教师切入课文的最佳点。通过检查朗读情况后反馈交流:你能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说说我和狮子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吗?可让教师初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大意的了解及对课文整体基调的把握,从学生对课文已知部分出发以及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对后文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是极有好处的。
(二)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此堂课的教学中,首先,以分小节朗读全文的形式检查朗读,重在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接着是1-5节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通过找出“我”和狮子间和平共处、亲密无间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这种情感。如小狮子洗澡时,跟“我”开玩笑,可以抓住“故意扑腾”、“扑倒”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顽皮;小狮子为保护“我”,与犀牛搏斗,可以抓住“勇敢搏斗”、“赶出很远很远”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勇敢;小狮子换牙,可以抓住时“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吮吸”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温顺可爱;小狮子夜闯驴群,被“我”教训时,则“耷拉脑袋”、“垂头丧气”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驯服。让学生从品读关键句,理解关键词中体会小狮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然后跟随老师转述这部分内容,自己做做这只狮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只可爱的、温顺的、驯服的狮子,从而体会“我”和狮子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这样的读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了以读代讲的策略,而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自读,指名朗读、集体读,教师的引读,师生合作朗读。不同的形式源于不同的目的,自读——指名读——集体读,是自我语感形成,体验感受文本内容。当然这些形式的朗读从本质上还赋予了从情感上有了一种共鸣,心中升腾起淡淡的憧憬。教师的引读、合作读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勾连文本之间的练习,并暗示本章的内在结构;本堂课注重了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的解析方法,通过品读,感受我和狮子的深厚情感。
(三)语言实践,内化感悟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训练。我将本课语言训练主要放在文本的空白处,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我”和狮子分别时那种恋恋不舍的情景。在学习第二部分“我”把狮子送回大自然及为此所做的努力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知道为什么要送回,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体会到把狮子送回大自然是爱的表现,但由于现在的孩子缺少经历这种离别的痛苦体验,“我”和狮子最后分别的场景,就要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语来理解,如:又高兴又难过、整夜想着它、莫大的痛苦等,同时抓住第9节的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基础上设计了两个语言实践练习:我整夜想着它,我可能会想到些什么?爱尔莎一次次回头看我,它想对我说什么?这样既注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又注重了学生的表达迁移,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动地把课文的规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过程。学生内化语言的过程就要靠读悟积累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说话中产生学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自主地,探寻式地学习,具有实效性。在这种感悟下,学生对爱尔莎的感情也在不知不觉升华,感情发展到了高潮。
课后反思
《我和狮子》一课记叙了“我”将小狮子爱尔莎抱回养大,又送回大自然的事,表现出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抒发了“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课文比较长,真是没有想到!课堂中,学生能把这样长的一篇课文读得津津有味。想一想,是有原因的。在这一堂课上我摈弃了传统的解析方法,将学生与文本始终围绕一条主线进行,通过关键句子、词语等的品读,与文本进行一种平等的对话,产生情感体验。学生读得有趣、读得有味。
一、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 在学习第一部分“我”和爱尔莎亲密无间的几个生活片段时,一节课只有35分钟,不允许自己面面俱到,但是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学生的情感又不能很好的激发出来,因此我采用先让学生在组内说说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找找句子、词语来的感受她们之间的亲密无间,然后再到全班讨论。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空间。最后师生合作朗读,在朗读时没有照搬书本内容,而是采用了转述的形式进行合作朗读,让学生自己做做调皮的爱尔莎、勇敢的爱尔莎、温顺的爱尔莎,自己来探究这是一只怎样的狮子,学生的角色得到转换,情感也得到很好的激发。
二、重视朗读的体验
我认为,语文课需要重视朗读训练。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此堂课的教学中,对1-5节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找出“我”和狮子间和平共处、亲密无间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这种情感。如小狮子洗澡时,跟“我”开玩笑,学生抓住“故意扑腾”、“扑倒”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顽皮;小狮子为保护“我”,与犀牛搏斗,学生抓住“勇敢搏斗”、“赶出很远很远”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勇敢;小狮子换牙,学生抓住“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吮吸”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温顺可爱;小狮子夜闯驴群,被“我”教训时,则“耷拉脑袋”、“垂头丧气”等词语体会小狮子的驯服。学生从品读关键句,理解关键词中体会小狮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然后跟随老师转述这部分内容,自己做做这只狮子,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只可爱的、温顺的、驯服的狮子,从而体会“我”和狮子亲密无间的深厚感情。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往往会将情感的落脚点放在我把狮子送回大自然也是“爱”的体现,而忽略对“我”和狮子离别时痛苦的体验,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其实难以真正理解“我”和狮子间如母女、如朋友的深厚情感。我也让学生找出把狮子送回大自然不易的语句,通过各种形式的品读来体会小狮子对“我”的恋恋不舍,有重点地指导第9节的朗读。在此基础上设计的两个说话练习正是文本的空白点,同时又能帮助学生体验这种恋恋不舍、难以割舍的感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或许是情感的认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学生学得很投入,读得很有味。他们的情感世界本随着文本逐渐丰富。
案 例
挖掘文本“空白” 实施语言训练
师:“我”和爱尔莎的感情越来越深厚,可为了让它回到大自然自由生活,又为了进行一项科学实验,“我”决定把它送回大自然,可在送回大自然的过程中却是那样不容易。
(学生默读7-9节,圈划语句)。
师:谁来说说“我”送回爱尔莎不容易的语句?
生:有好几次,它都饿着肚子回来,我都又高兴又难过地接待了它。
师:能否具体说说我看到它回来为什么又高兴又难过?
生:高兴的是看到自己心爱的狮子回来,我能又看到它,心里当然高兴,难过的是它是饿着肚子回来的,有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就像课文中说的,就像我嫁出去的女儿遇到不幸回家里来一样。
师:那么你觉得文中的我和狮子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
生:他们就像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孩子。妈妈爱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遇到困难时会依恋妈妈,这就是母女似的感情,乔伊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正是她爱狮子的表现。
师:还有哪些语句可以体现“我”送回爱尔莎的不容易?
生:它走后,我又十分想念它,特别是在暴风雨的夜晚,我整夜想着它。。
师:“我”整夜想着它,想象一下,“我”可能会想到些什么?
生:下这么大的雨,爱尔莎会不会淋湿?
生:爱尔莎如果遇到凶猛的动物,它能保护自己吗?。
生:它会不会很饿,在这大雨天里找不到食物?。
生:它有没有躲在山洞里避雨?
生:它有没有吃饱肚子?。
生:它有没有找到安全的地方过夜?
生:它有没有生病?
……
师:从刚才想象到的,我们可以看出“我”对爱尔莎怎样?
生:“我”的心里一直想念着它,而且是时时刻刻想念着它。
生;就像前面所说的这种想念已经超过人对动物的感情,更像是一个妈妈对孩子的想念。
生:我第一次去夏令营,妈妈也很想念我,整夜没睡,担心我饭吃得好吗?和同学间和睦吗?我想文中的乔伊对爱尔莎就是这样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
生:我觉得让爱尔莎离开,乔伊的心里真的很舍不得。
师:有一次,爱尔莎发着烧回来,我给它验血、吃药、和它睡在一起。它恢复了健康,我的心里舍不得丢开它,可又想,它像嫁出去的女儿,总要回到兽类中去,最后分别的时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
(各种形式朗读第9节)。
师:“爱尔莎恋恋不舍地向森林走去,它又一次次回过头来看我”,它想对“我”说什么呢?
生:谢谢你,我会想念你的。
生:我知道,你让我回到大自然是为了让我能更适应自然环境,更自由地生活。再见了,我会努力的。
生:如果你遇到危险,我会来保护你的。
生;等我长大了,有自己的孩子了,我会带着他们一起来看你的。
生:我离开你了,你不要难过,我会时常来看你。
生:我在大自然中会照顾好自己,你放心吧。
……
师:爱尔莎与乔伊分开时就是这样恋恋不舍,直到我们相互看不见了为止。就这样,我把爱尔莎交回了大自然。
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伊瑟尔在《阅读活动》中提出了“空白”理论,他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从而来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发展自己的思想。有人说过:“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正是说明了这一点。我在这堂课7-9节的教学中通过挖掘课文中的空白来实施语言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7-9节的教学内容教师往往会将情感的落脚点放在我把狮子送回大自然也是“爱”的体现,而忽略对“我”和狮子离别时痛苦的体验,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学生其实难以真正理解“我”和狮子间如母女、如朋友的深厚情感。我抓住文中两处空白点,一是“我整夜想着它,我会想到些什么?通过角色转换,学生设身处地体会到这种想念别人的情景,从而激发情感。另一处是分别时的情景,学生缺少离别时的情景体验,而在这里设计语言训练;爱尔莎一次次回头看我,它会对我说什么?将学生从课堂中带入到乔伊和爱尔莎分开时的情景中,通过语言的表达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学生得到情感的认同,体会这种分开时恋恋不舍的情感也就水到渠成。利用文本中的“空白”来精心设计语言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