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1 16:1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点: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 重文轻武的时代特征。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归纳北宋政治的特点。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东京(开封)
建立事件: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960年
赵匡胤
1、宋朝的建立
北宋的建立
960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开封(东京)
北 宋
陈桥驿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北宋统一中原和南方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削弱宰相权力;分割宰相的军政、 财政大权;
(2)行政方面:
(3)地方(财权)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利;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职权:监察和行政权
作用: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
宋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职权过重,宋太祖创设“通判”一职。由皇帝直接委派,辅佐郡政,但有直接向皇帝报告的权力。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重文轻武的政策
  国别 开国皇帝 原官爵
  后梁 朱 温 梁 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 王.河东节度使
五代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 威 邺都留守
  南楚 马 殷 楚 王.武安节度使
  吴越 钱 镠 吴越王.镇海节度使
  前蜀 王 建 蜀 王.西川节度使
  南吴 杨 渭 吴 王.淮南节度使
十国 燕 刘守光 燕 王.卢龙节度使
  南汉 刘 岩 南海王.清海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南平王.荆南节度使
  闽 王延钧 闽 王.威武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蜀 王.西川节度使
  南唐 李 升 齐 王.镇海节度使
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北宋 汪洙《神童诗》
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3、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宋朝重文轻武,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领兵权;“钱”收税权;“兵”调兵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
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