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第二节 碱及其性质
学习目标
1.记住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俗称及主要物理性质;能认识到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重点)
2.了解碱的通性,能认识到碱的化学性质实质是OH-的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重点难点)
3.通过比较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学习概括、分类、归纳等思维方法。(难点)
考点关注
1、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俗称和用途。(易考点)
2、碱的通性。(必考点)
3、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常考点)
知识点1、常见的碱(重点)
1、常见的碱
(1)常见的碱及化学式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钾:KOH
氨水:NH3·H2O或NH4OH,氢氧化钡Ba(OH)2等
(2)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叫做碱。
由于所有的碱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碱有一些相同的性质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的制备
①工业上通过高温煅烧石灰石生产生石灰:
石灰石 生石灰
②CaO + H2O ==== Ca(OH)2
★反应的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具有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
(3)氢氧化钠的强腐蚀性及使用注意事项
A、腐蚀性
取一个鸡爪,放进20%氢氧化钠溶液中,数小时后观察
氢氧化钠能溶解蛋白质和油脂,对皮肤、纸张、织物等有强腐蚀性
B、使用注意事项
①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溶解,因此应密封保存。
②如果不慎将氢氧化钠沾到皮肤上,应怎样处理?
①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②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尖子生笔记☆
【规律方法】
1、氢氧化钠、氧化钙,不能干燥CO2、 SO2、 HCl等气体
2、石灰水、石灰浆、石灰乳都是氢氧化钙和水的混合物。只是氢氧化钙的溶解情况不同。
【易错点津】×××××
【化学常识】×××××
【拓展延伸】
1、碱的分类:
可溶性碱:
NaOH , Ca(OH)2, KOH,NH3·H2O或NH4OH, Ba(OH)2
难溶性碱:
Cu(OH)2、Fe(OH)3、
Mg(OH)2、Al(OH)3
2、潮解
固体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溶解。是物理变化。
3、干燥剂比较
生石灰——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化学性质);
氢氧化钠、浓硫酸——吸水性(物理性质);
【漫画】
(不需要老师编写内容,但在写稿过程中,在应该放置漫画的地方标上漫画二字,预留4—5行空)
知识点2、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重点或难点)
1、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加紫色石蕊溶液
加无色酚酞溶液
氢氧化钠
变蓝色
变红色
氢氧化钙
变蓝色
变红色
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分别加入生锈铁钉、氯化铜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现象如下:
生锈铁钉
氯化铜溶液
碳酸钠溶液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的现象
无变化
蓝色沉淀
无变化
加入氢氧化钙溶液后的现象
无变化
蓝色沉淀
白色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氧化钠溶液
矿泉水瓶变瘪
氢氧化钙溶液
矿泉水瓶变瘪,溶液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设计:
a、借助于装置的变化
①瓶变瘪 ②气球胀大 ③打开弹簧夹后液体倒流
b、对照试验
比较试管内液面上升的程度
c、验证反应产物
滴加盐酸后有气泡产生
【规律方法】
【易错点津】
【化学常识】
【拓展延伸】
1、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要密闭保存,防止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2、《石灰吟》-----于谦
3、“钙三角”
4、常见的气体干燥剂及其装置
【漫画】
知识点3、碱的通性(重点或难点)
由于碱溶液中都有OH-,因此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紫色石蕊试液遇到碱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到碱溶液变红色。
2、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碱 + 非金属氧化物→盐 + 水
如:2NaOH + CO2 ==== Na2CO3 + H2O
Ca(OH)2 + CO2 ==== CaCO3↓+ H2O
3、与某些盐反应
碱 + 盐 → 新碱 + 新盐
如: CuCl2 + 2NaOH ==== 2NaCl + Cu(OH)2↓
Ca(OH)2 + Na2CO3 ==== 2NaOH + CaCO3↓
4、与酸反应(第四节学)
酸 + 碱 = 盐 + 水
如:NaOH +HCl == NaCl + H2O
【规律方法】
1、不溶于水的非金属氧化物不与碱反应。
2、难溶性碱不与盐反应
【易错点津】
【化学小常识】
【拓展延伸】
1、不溶性碱,因为不能电离出OH-,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酚酞试液变色。
2、由于不同的碱电离产生的阳离子不同,因此化学性质存在差异,如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等可溶性碳酸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而氢氧化钠不能。
3、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不是反应物间相互交换生成,不是复分解反应。
4、盛放碱的溶液的试剂瓶塞不能用玻璃的因为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打不开瓶塞,通常用橡胶塞。
【漫画】
(栏目整体要求:
1、知识点要全,知识点的名称要规范,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编写。
2、知识点讲解要符合图书定位,尽量以图表的形式体现,进行总结性的知识讲解,但基本概念、定义、实验要讲解到位。
3、教材涉及到的知识拓展、方法拓展要全面,比较大的拓展点做知识点讲解,比较小的拓展点做尖子生笔记)
题型1常见碱的俗称、物理性质、用途、保存、使用注意事项
【例1】下列物质的名称、俗称和化学式表示的是同一种物质的是 ( )
熟石灰、消石灰、CaO
B、B、铁锈、氢氧化铁、Fe(OH)3
C、烧碱、苛性钠、NaOH
D、生石灰、石灰石、CaCO3
【解析】A、熟石灰、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H)2;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2O3;C、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又称苛性钠、火碱,其化学式为NaOH,;D、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
【答案】C
【例2】下列气体中可用NaOH做干燥剂的是 ( )
A、CO2 B、HCl C、H2 D、SO2
【解析】A、氢气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水.故选项A正确;B、C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选项B错误;C、SO2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故选项C错误;D、HCl气体溶于水是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选项D错误;【答案】A
【例3】有一种“即热即食型食品”适合外出旅游时使用,其内层用铝箔包装食品,外层则是包装两种化学物质。使用预留在外的开关,使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此时便可以对食品进行加热,这两种化学物质最适合的选择是( )
A.熟石灰与水 B.生石灰与水
C.食盐与水 D.浓硫酸与水
【解析】A、熟石灰即氢氧化钙,溶于水时,无明显现象; B.生石灰即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且反应前后物质都是固体,易于包装,常用做食品干燥剂;C.食盐与水 溶于水时,无明显现象; D.浓硫酸与水溶解放出大量的热,但是浓硫酸腐蚀性太强,且吸水前后都是液体,不易于包装,不能用作食品的干燥剂。
【答案】B
【解题策略】熟记常见氢氧化钠、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俗称和用途、性质,并根据其化学性质掌握保存时的注意事项。
【针对性训练1】如图所示,将密闭的相互连通的装置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之平衡。经过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2-1-c-n-j-y
A.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稀,烧碱潮解
B.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饱和,烧碱潮解
C.指针偏左,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
D.指针偏右,食盐溶液一定变浓,烧碱潮解【解析】天平的左边放的是不饱和的食盐水,右边是块状的烧碱,中间用的是橡皮管连接,由于烧碱具有吸水性,易发生潮解,导致左边不饱和食盐水溶剂水减少,变浓,总质量减少;右边的块状烧碱吸水质量增加.【答案】D
【针对性训练2】除去括号中的少量杂质气体可用NaOH固体的是( )
CO2(CO) B.O2(SO2)
C.H2(NH3) D.CO2(HCl)
【解析】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水潮解,常用作气体的干燥剂,但是由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反应,所以不能用于干燥这些气体。
【答案】C
【针对性训练3】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还决定其保存方法.固体KOH具有以下性质:①白色固体②有腐蚀性③易吸收水分④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实验室中必须将它密封保存的主要原因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钠性质极为类似,也具有在空气中易潮解并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的特性,因此为防止其变质故必须密封保存
【答案】B
【针对性训练4】(2017·广东中考)据报进一名5岁男孩将零食包里的生石灰干燥剂拆开,倒入玻璃保温杯,加水盖上盖子玩耍,保温杯瞬间爆炸,造成男孩的右脸红肿脱皮,一只眼睛失明。近年来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请回答:21*om
(1)发生爆炸的原因是:在狭小的空间内,生石灰与水反应时放出_____,使剩余的少量水_,体积迅速_____发生爆炸。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爆炸造成块状物划伤,高温浊液烫伤.还有强碱的_____伤害。
【解析】(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热,使剩余的少量水气化,体积迅速增大,急剧膨胀,发生爆炸(2)氢氧化钙溶液有很强的腐蚀性2
【答案】(1)大量热,气化,膨胀,(2)腐蚀性
题型2生石灰、熟石灰、石灰石之间的关系
【例3】如图是小庆同学归纳的几种含钙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图,请根据该图回答:
(1)属于碱的是________。
(2)可作食品干燥剂的是________。
(3)写出图中涉及的任意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1)氢氧化钙属于碱,具有碱性,所以本题答案为:Ca(OH)2;(2)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常用作干燥剂,所以本题答案为:CaO;(3)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答案】:
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CaCO3CaO+CO2↑
【解题策略】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针对性训练5】(2016·巴中中考)生石灰常用作食品干燥剂,其包装上除了表明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外,还提醒了人们注意不可食用、不可浸水、不可开袋、儿童勿碰。甲、乙两同学想知道刚从食品袋中取出的生石灰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示: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无现象):2【提出问题】生石灰干燥剂中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与假设】猜想Ⅰ:含有氧化钙(CaO)、氢氧化钙[Ca(OH)2];
猜想Ⅱ:含有氧化钙(CaO)、碳酸钙(CaCO3);
猜想Ⅲ:含有氧化钙(CaO)、氢氧化钙[(Ca(OH)2)]、碳酸钙CaCO3。
【活动与探究】甲、乙两同学为了验证猜想,进行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充分反应后,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可观察到溶液呈红色(碱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会变成红色)。【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与反思】
(1)猜想________(填“Ⅰ”“Ⅱ”或“Ⅲ”)错误。
(2)甲同学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
(3)乙同学检验气体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是多余的,因为_______。
【拓展应用】甲、乙最终无法确定该生石灰干燥剂的成分,实验失败,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定量实验来确定,在定量实验时,一定要用到的实验操作是______。
【解析】:【结论与反思】(1)因为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进一步说明干燥剂中含有碳酸钙,所以猜想Ⅰ不正确;
(2)甲同学实验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是: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填:CaO+H2O=Ca(OH)2;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3)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用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CO2+Ca(OH)2=CaCO3↓+H2O;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是多余的,因为在有氧化钙的情况下,无法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钙;故填:乙在有氧化钙的情况下,无法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拓展应用】“定量实验”就是通过质量是否变化,及如何变化来确定物质的成分,所以一定用到的操作是称量。
【答案】:【结论与反思】(1)Ⅰ;
(2)CaO+H2O=Ca(OH)2;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3)CO2+Ca(OH)2=CaCO3↓+H2O;
(4)乙在有氧化钙的情况下,无法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拓展应用】称量。
【针对性训练6】根据如图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转化关系,推测丙可能为( )??A.碳酸钙 B.氧化钙 C.氢氧化钙 D.碳酸钠?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中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丙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而甲高温生成乙,乙与水反应生成丙,则推测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为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代入检验。故选C。
【答案】C?
题型3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露置在空气中发生的变化
【例4】(2016?淄博中考)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产生一些现象,同学们发现将CO2通入NaOH溶液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为此,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把一支收集满CO2的试管倒立在盛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图1所示),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还有另一种原因,请简要说明 .
(2)为了进一步验证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
分别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如图2所示),向试管A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向试管B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虽然实验的现象不同,但都能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3)实验过程中需要吸收CO2时,大多会选择NaOH溶液,但是,检验CO2时常常选择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简要解释原因 .
【解析】:(1)二氧化碳不但能跟氢氧化钠反应,而且也能溶于水.故填:二氧化碳被水吸收了;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所以可用盐酸来检验是否有碳酸钠,也可用氯化钡来检验是否有碳酸钠生成.(3)因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比氢氧化钙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除去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而检验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澄清石灰水;
【答案】(1) 二氧化碳被水吸收了 .
(2) 有气泡产生 , Na2CO3+2HCl═2NaCl+H2O+CO2↑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Na2CO3+BaCl2═BaCO3↓+2NaCl .
(3) 氢氧化钠的溶解能力比氢氧化钙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除去二氧化碳常用氢氧化钠溶液,而检验二氧化碳一定要用澄清石灰水
【解题策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分别生成碳酸钠、碳酸钙,敞口放置后会变质。验证碳酸钠或碳酸钙时可根据二者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生成二氧化碳进行验证。
【针对性训练7】(2017·枣庄中考)通过图
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
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20%的
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1)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_________。
【解析】(1)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造成集气瓶中的气压减小,打开止水夹甲集气瓶中的氯化钙溶液到吸入集气瓶中与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2)根据发生的两个反应,讨论反应物的含量问题得到,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NaCl(NaOH、Ca(OH)2等)
【答案】(1)CaCl2溶液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且集气瓶原有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合理即可)(2)NaCl(NaOH、Ca(OH)2等)
【针对性训练8】(2017·潍坊中考)下列验证“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装置中,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的是(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解析】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反应掉,生成碳酸钠和水;A导管敞口,所以当二氧化碳减少时,空气会进入瓶内,使瓶内压强不变,无明显现象;B中试管内液面上升;C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反应掉,瓶内压强变小,气球胀大;D中烧杯的液体倒流入锥形瓶内。选A
【答案】A
【针对性训练9】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21·世【猜想】
猜想Ⅰ:没有变质;
猜想Ⅱ:已经变质。
【实验和推断】
(1)加入的适量A溶液是_____________(填名称),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w(2)若现象b为____________,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反思】
氢氧化钠的保存方法是________(填“A”或“B”)。
A.密封保存 B.不需密封保存
【解析】:【实验和推断】(1)加入的适量A溶液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故填:稀盐酸或稀硫酸.(2)若现象b为不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因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不产生气体.故填:不产生气泡.【反思】氢氧化钠能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因此保存氢氧化钠的方法是密封保存.故填:A.
【答案】:【实验和推断】(1)稀盐酸或稀硫酸.(2)不产生气泡.【反思】A
题型4、碱的通性及其应用
【例4】(2017?自贡中考)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请结合某同学对碱的四点化学性质的归纳图完成下列问题(箭头上方的物质是指与碱反应的物质)。
(1)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________。
(2)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氢氧化钠必须________保存。
(3)碱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
(4)利用氢氧化钙与盐反应的性质,可以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少量的氢氧化钙杂质,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所以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
(3)非金属氧化物、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4)碱溶液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OH﹣.
【答案】:(1)红色;
(2)2NaOH+CO2=Na2CO3+H2O,密封;
(3)酸;
(4)OH﹣.
【解题策略】××××××××××××××××××××××××××××××××
【针对性训练10】(2017?玉林中考)某兴趣小
组为了区分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设计了如
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上述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2)C组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探究】实验结束后,小组的同学将A、B、C、D四组实验八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最终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
【分析讨论】
① 烧杯中能跟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有____种(酚酞除外)。
② 最终得到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最终得到的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否存在,小组的同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直至过量,观察到________,证明含有该溶质。
【拓展延伸】小组的同学把D组实验方案中的二氧化碳换成二氧化硫,达到同样实验效果。二氧化硫跟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可以知道,它们都能够和稀盐酸反应且都没有现象,都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不能和碳酸钠反应,但是氢氧化钙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二氧化碳反应,但是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现象,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能够实现目的实验为C和D;
(2)C组中发生的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反应,该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分析讨论】实验结束后,小组的同学将A、B、C、D四组实验八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最终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说明溶液中无碳酸钙、无碱性物质,A中盐酸有剩余,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①烧杯中能跟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有4种(酚酞除外);
②最终得到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CaCl2;一定不含有的溶质是Ca(OH)2、NaOH、Na2CO3;如果盐酸有剩余,则可能含有的溶质是HCl;
【实验验证】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为了验证最终得到的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否存在,小组的同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直至过量,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含有该溶质.
【拓展延伸】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答案】:(1)C、D;
(2)Ca(OH)2+Na2CO3═CaCO3↓+2NaOH;
【分析讨论】①4;
②NaCl、CaCl2;Ca(OH)2、NaOH、Na2CO3;HCl;
【实验验证】有气泡产生;
【拓展延伸】SO2+Ca(OH)2═CaSO3↓+H2O
【针对性训练11】(2017·陕西中考)小青按下图所示操作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回答问题。
A B C D E
(1)图E是稀释浓硫酸的操作示意图,甲烧杯中的物质应是 。
(2)小青观察到图C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认为氢氧化钠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3)小楚想用紫色石蕊溶液、氧化铜粉末、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进一步确定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答案】(1)浓硫酸 (2)2NaOH+H2SO4=Na2SO4+2H2O (3)氯化钡溶液或BaCl2溶液
【解析】(1) 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及时扩散;甲烧杯中的物质应是浓硫酸;(2)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3) C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溶质可能是氯化钡溶液或BaCl2溶液
(栏目整体要求:
1、题型分类总结要全面,名称要简洁规范,并符合学科要求。
2、例题要符合栏目要求的难度,例题的核心考查点与对应题型相符。
3、例题后的“解法策略”要抓住核心点,切忌总结套话、废话。
4、配套例题的针对性训练的难度要与例题持平或高于例题难度,针对性训练的考查核心点要与例题一致。
5、所有例题和练习题避免陈旧(考试已经不考的内容或题型)试题,要体现中考的最新变化,各版本选择中考题或模拟题时,要参照使用地区进行优先选择:沪教版:山西、江苏、河北、海南、福建)
实验探究案:碱的化学性质的探究
【例题】(实验探究题)学习了氢氧化钠的性质之后,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2O、Na+、OH-,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某科技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是哪一种粒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www.21-cn-jy.com
【提出猜想】猜想①:可能是H2O;猜想②:可能是Na+ ;猜想③:可能是OH-。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蒸馏水,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
水分子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②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 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②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会观察到溶液认为无色,说明钠离子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③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会观察到试管内的液体变红,说明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振荡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Na+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试管内溶液变为红色,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讨论反思]酚酞试液就是溶剂为水的溶液,酚酞为无色,说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色,故填:无色酚酞试液中有大量水分子,已经证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答案】振荡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Na+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试管内溶液变为红色,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讨论反思]无色酚酞试液中有大量水分子,已经证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解法策略】根据碱的通性可知,使酚酞试液变红的微粒是氢氧根离子,探究的方法是逐个探究钠离子、水分子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编写要求:设置每节的中考中常出现的综合型例题,提升学生解决综合题的思维和能力。要对一类题的解法进行总结,比较简单的、或不涉及此类题型的课题或节中,此栏目可缺)
1、(2017·海南中考)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中,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烧碱与纯碱——加酚酞试剂
B.稀硫酸与稀盐酸——加碳酸钠
C.氮气与氧气——加澄清石灰水
D.生石灰与熟石灰——加水
【解析】鉴别要求做到同一操作下或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现象要不同。A.烧碱与纯碱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试剂变红;B.稀硫酸与稀盐酸都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二氧化碳、水;C.氮气与氧气都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生石灰和水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热;熟石灰和水混合无明显温度变化。【答案】D
2、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在Ca(OH)2 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B.在NaOH 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C.在Ca(OH)2 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
D.在NaOH 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解析】:A、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现象不明显,故A与事实相符;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易溶于水,不是白色沉淀,故B与事实不相符;
C、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Ca(OH)2溶液属于碱溶液,所以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故C与事实相符;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有蓝色沉淀生成,故D与事实相符.
【答案】B.
3、X可以发生如下反应:①X+酸→盐+水;②X+非金属氧化物→盐+水,X可能是( )
A.CuO B.HCl C.NaOH D.Na2CO3
【解析】A、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不会生成盐和水,故A错误;B、酸与酸不反应,故B错误;C、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碱也会与非金属氧化物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D、碳酸钠和盐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之外,还生成了二氧化碳,故D错误.【答案】C.
4、某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是( )
A. B. C. D.
【解析】:由于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物任何现象,故不能鉴别出来;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均呈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氢氧化钠溶液中通二氧化碳无现象,澄清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会变浑浊。
【答案】D
5、下列物质混合后,可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 ( )
A、Na2CO3和Ca(OH)2 B、FeCl3和KOH
C、Na2SO4和Ba(OH)2 D、CuCl2和NaOH
【解析】A、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B、氯化铁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C、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D、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答案】B
6、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 )A.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B.都能解离出氢氧根离子C.都能解离出金属阳离子 D.都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不是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故选:B.
7、研究NaOH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A.将NaOH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固体受潮,逐渐溶解B.向NaOH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C.向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有NaCl生成D.向NaOH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无明显现象
【解析】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能够观察到固体受潮,逐渐溶解,该选项现象合理;B、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能够观察到溶液变红,该选项现象合理;
C、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氯化钠生成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该选项现象不合理;D、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能够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该选项现象合理.
【答案】C.
8、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a中的NaOH浓溶液挤入盛满CO2气体的b中,打开止水夹。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c中的水倒吸进入b中???????????B.导管处有气泡冒出???????????
C.气球胀大??????????? D.无明显现象?
【解析】CO2与挤入的NaOH溶液反应,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产生压强差,使试管里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答案】A
9、(2017·德州)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验证CO2与NaOH能够发生反应,某同学按右图组装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
(1)有时药品滴加顺序会影响实验现象。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先膨胀,后变瘪”,则加入试剂的顺序应该是________(填序号)
A.先加入盐酸,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盐酸
(2)请解释气球“先膨胀”的原因:______________。
(3)写出气球“后变瘪”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解析】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先膨胀,后变瘪”,则加入试剂的顺序应该是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反应掉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减小致使气球膨胀起来,再加入盐酸,与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致使气球变瘪,气球变瘪的反应为Na2CO3+2HCl= 2NaCl+H2O+CO2↑。
【答案】(1)B (2)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广口瓶内气压减小
(3)Na2CO3+2HCl= 2NaCl+H2O+CO2↑
10、(2017?葫芦岛中考)欲测定某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20g该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得到40g不饱和溶液,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设氢氧化钠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稀盐酸质量为:40g﹣20g=20g,
NaOH+HCl═NaCl+H2O,
40 36.5
x 20g×7.3%
=,
x=1.6g,
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8%,
答: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
9、【发现问题】楠楠和娟娟在学习中发现: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的石灰水,而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决定实验解开其中奥秘,邀请你参与。【实验探究】她们在体积相同盛满CO2的两个集气瓶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NaOH溶液,现象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甲中气球也有所变大的原因是??? 。
她们从现象上看出吸收CO2气体较多的是???? ????。乙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解析】【实验现象】甲中二氧化碳被饱和石灰水吸收致瓶内压强有所下降,气球也有所变大;比较甲、乙两装置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乙中气球变化大,说明瓶内压强小,二氧化碳被吸收的多,则吸收CO2的量甲<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思考评价】楠楠同学的结论不正确,考虑Ca(OH)2微溶于水,而NaOH易溶于水,理论计算没有考虑氢氧化钙溶解度小的情况,使用会导致用量大不方便,用浓氢氧化钠只需少量即可,所以吸收还是选择浓氢氧化钠好.【答案】:【实验现象】少量二氧化碳被饱和石灰水吸收致瓶内压强有所下降;乙;CO2+2NaOH=Na2CO3+H2O【思考评价】理论计算没有考虑氢氧化钙溶解度小的情况,使用会导致用量大不方便,用浓氢氧化钠只需少量即可,所以吸收还是选择浓氢氧化钠好.(指出溶解度问题的合理答案即可)
(编写要求:设置能力通关和巅峰训练两个层次:能力通关:设置6—8个选择题,1—2个非选择题。适合学生在学完本节后做巩固训练,以考查本节知识的中档题为主。巅峰训练:设置1道非选择题,属于稍难题,适合尖子生做培优提升练习用。简单课节或一般课节可缺。各版本选择中考题或模拟题时,要参照使用地区进行优先选择:鲁教版:山东、广西、四川。2018年中考后,更换部分练习题,占总题数的1/3左右)
(栏目整体要求:
课后练习应由易到难,梯度合理,选取题目要与体现讲解例题的考查点,体现讲和练的统一,避免练和讲“脱节”)
参考答案
【针对性训练】
1、【解析】天平的左边放的是不饱和的食盐水,右边是块状的烧碱,中间用的是橡皮管连接,由于烧碱具有吸水性,易发生潮解,导致左边不饱和食盐水溶剂水减少,变浓,总质量减少;右边的块状烧碱吸水质量增加.【答案】D
2、【解析】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水潮解,常用作气体的干燥剂,但是由于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反应,所以不能用于干燥这些气体。
【答案】C
3、【解析】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钠性质极为类似,也具有在空气中易潮解并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的特性,因此为防止其变质故必须密封保存
【答案】B
4、【解析】(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热,使剩余的少量水气化,体积迅速增大,急剧膨胀,发生爆炸(2)氢氧化钙溶液有很强的腐蚀性2
【答案】(1)大量热,气化,膨胀,(2)腐蚀性
5、【解析】:【结论与反思】(1)因为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是二氧化碳,进一步说明干燥剂中含有碳酸钙,所以猜想Ⅰ不正确;
(2)甲同学实验中,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是: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填:CaO+H2O=Ca(OH)2;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3)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用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填:CO2+Ca(OH)2=CaCO3↓+H2O;
(4)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是多余的,因为在有氧化钙的情况下,无法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钙;故填:乙在有氧化钙的情况下,无法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拓展应用】“定量实验”就是通过质量是否变化,及如何变化来确定物质的成分,所以一定用到的操作是称量。
【答案】:【结论与反思】(1)Ⅰ;
(2)CaO+H2O=Ca(OH)2;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3)CO2+Ca(OH)2=CaCO3↓+H2O;
(4)乙在有氧化钙的情况下,无法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拓展应用】称量。
6、【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中物质间的转化关系,丙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而甲高温生成乙,乙与水反应生成丙,则推测甲、乙、丙三种物质分别为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代入检验。故选C。
【答案】C?
7、【解析】(1)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造成集气瓶中的气压减小,打开止水夹甲集气瓶中的氯化钙溶液到吸入集气瓶中与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反应产生白色沉淀;(2)根据发生的两个反应,讨论反应物的含量问题得到,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有NaCl(NaOH、Ca(OH)2等)
【答案】(1)CaCl2溶液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且集气瓶原有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合理即可)(2)NaCl(NaOH、Ca(OH)2等)
8、【解析】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反应掉,生成碳酸钠和水;A导管敞口,所以当二氧化碳减少时,空气会进入瓶内,使瓶内压强不变,无明显现象;B中试管内液面上升;C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反应掉,瓶内压强变小,气球胀大;D中烧杯的液体倒流入锥形瓶内。选A
【答案】A
9、【解析】:【实验和推断】(1)加入的适量A溶液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故填:稀盐酸或稀硫酸.(2)若现象b为不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因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不产生气体.故填:不产生气泡.【反思】氢氧化钠能够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因此保存氢氧化钠的方法是密封保存.故填:A.
【答案】:【实验和推断】(1)稀盐酸或稀硫酸.(2)不产生气泡.【反思】A
10、【解析】:(1)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可以知道,它们都能够和稀盐酸反应且都没有现象,都能使酚酞变红,氢氧化钠不能和碳酸钠反应,但是氢氧化钙可以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二氧化碳反应,但是氢氧化钠反应没有现象,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能够实现目的实验为C和D;
(2)C组中发生的反应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钠的反应,该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分析讨论】实验结束后,小组的同学将A、B、C、D四组实验八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最终得到无色透明的溶液.说明溶液中无碳酸钙、无碱性物质,A中盐酸有剩余,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①烧杯中能跟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有4种(酚酞除外);
②最终得到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CaCl2;一定不含有的溶质是Ca(OH)2、NaOH、Na2CO3;如果盐酸有剩余,则可能含有的溶质是HCl;
【实验验证】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为了验证最终得到的溶液中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否存在,小组的同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直至过量,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证明含有该溶质.
【拓展延伸】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a(OH)2═CaSO3↓+H2O.
【答案】:(1)C、D;
(2)Ca(OH)2+Na2CO3═CaCO3↓+2NaOH;
【分析讨论】①4;
②NaCl、CaCl2;Ca(OH)2、NaOH、Na2CO3;HCl;
【实验验证】有气泡产生;
【拓展延伸】SO2+Ca(OH)2═CaSO3↓+H2O
11、【解析】(1) 稀释浓硫酸,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热量及时扩散;甲烧杯中的物质应是浓硫酸;(2)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3) C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溶质可能是氯化钡溶液或BaCl2溶液
【答案】(1)浓硫酸 (2)2NaOH+H2SO4=Na2SO4+2H2O (3)氯化钡溶液或BaCl2溶液
实验探究案:碱的化学性质的探究
【解析】②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会观察到溶液认为无色,说明钠离子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③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会观察到试管内的液体变红,说明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填:振荡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Na+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试管内溶液变为红色,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讨论反思]酚酞试液就是溶剂为水的溶液,酚酞为无色,说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色,故填:无色酚酞试液中有大量水分子,已经证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答案】振荡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Na+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试管内溶液变为红色,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讨论反思]无色酚酞试液中有大量水分子,已经证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1、【解析】鉴别要求做到同一操作下或与同一物质反应时,现象要不同。A.烧碱与纯碱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试剂变红;B.稀硫酸与稀盐酸都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二氧化碳、水;C.氮气与氧气都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生石灰和水混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热;熟石灰和水混合无明显温度变化。【答案】D
2、【解析】:A、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现象不明显,故A与事实相符;
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易溶于水,不是白色沉淀,故B与事实不相符;
C、紫色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Ca(OH)2溶液属于碱溶液,所以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故C与事实相符;D、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有蓝色沉淀生成,故D与事实相符.
【答案】B.
3、【解析】A、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不会生成盐和水,故A错误;B、酸与酸不反应,故B错误;C、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碱也会与非金属氧化物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D、碳酸钠和盐酸反应除了生成盐和水之外,还生成了二氧化碳,故D错误.【答案】C.
4、【解析】:由于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物任何现象,故不能鉴别出来;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均呈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紫色石蕊变蓝;氢氧化钠溶液中通二氧化碳无现象,澄清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会变浑浊。
【答案】D
5、【解析】A、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B、氯化铁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C、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D、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答案】B
6、【解析】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本质原因是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不是都能与指示剂作用。
故选:B.
7、【解析】A、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一会儿,能够观察到固体受潮,逐渐溶解,该选项现象合理;B、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能够观察到溶液变红,该选项现象合理;
C、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氯化钠生成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该选项现象不合理;D、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能够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该选项现象合理.
【答案】C.
8、【解析】CO2与挤入的NaOH溶液反应,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产生压强差,使试管里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答案】A
9、【解析】如果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先膨胀,后变瘪”,则加入试剂的顺序应该是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反应掉瓶内的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减小致使气球膨胀起来,再加入盐酸,与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致使气球变瘪,气球变瘪的反应为Na2CO3+2HCl= 2NaCl+H2O+CO2↑。
【答案】(1)B (2)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使广口瓶内气压减小
(3)Na2CO3+2HCl= 2NaCl+H2O+CO2↑
10、【解析】:设氢氧化钠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稀盐酸质量为:40g﹣20g=20g,
NaOH+HCl═NaCl+H2O,
40 36.5
x 20g×7.3%
=,
x=1.6g,
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8%,
答: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
【解析】【实验现象】甲中二氧化碳被饱和石灰水吸收致瓶内压强有所下降,气球也有所变大;比较甲、乙两装置的实验现象可以看出,乙中气球变化大,说明瓶内压强小,二氧化碳被吸收的多,则吸收CO2的量甲<乙;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思考评价】楠楠同学的结论不正确,考虑Ca(OH)2微溶于水,而NaOH易溶于水,理论计算没有考虑氢氧化钙溶解度小的情况,使用会导致用量大不方便,用浓氢氧化钠只需少量即可,所以吸收还是选择浓氢氧化钠好.【答案】:【实验现象】少量二氧化碳被饱和石灰水吸收致瓶内压强有所下降;乙;CO2+2NaOH=Na2CO3+H2O【思考评价】理论计算没有考虑氢氧化钙溶解度小的情况,使用会导致用量大不方便,用浓氢氧化钠只需少量即可,所以吸收还是选择浓氢氧化钠好.(指出溶解度问题的合理答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