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模拟题(解答题与材料部分)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历史模拟题(解答题与材料部分)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1-08 09: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历史中考模拟题(解答题与材料题部分)
一、解答题:
1、国家统一:
(1)、举例说明我国古代历史上为反对国家分裂,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做的努力。
(2)、20世纪后期,我国政府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提出了哪一重大决策?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重大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是什么?
(3)、通过以上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统一国家的建立有何意义?由此,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2、列举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1)、思想上:——————————————————。
(2)、政治上:——————————————————。
(3)、组织上:——————————————————。
3、喜迎祖国六十华诞:
(1)、中国现代史以什么历史事件为开端?中国现代史以什么为主要内容?
(2)、中国现代史大致分为哪三个历史阶段?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
4、探讨建国60年: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误,甚至有“文化大革命”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
(1)、请你说出成功之处、失误之处。
(2)、请你用一两句话说明出现“文化大革命”的原因。
(3)、请你从祖国统一、经济、科技、教育、体育等五个方面个举一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展的成就。
5、感悟建国60年:
⑴、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①、说明了什么问题?
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⑵、祖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青少年学生有什么启发?
6、思考建国60年: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7、纪念改革开放:
2008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了展示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伟大成就,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完成下列思路设计。
(1)、根据表格内容,填写所缺的内容。
类别 人物篇 会议篇 改革篇 开放篇
事例 邓小平 ② 安徽凤阳小岗村 ④
理由 ① 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③ 对外开放的窗口
1、 选择邓小平的理由:
2、 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会议是指:
3、 选择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理由:
4、 被誉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的城市是:
(2)、第二学习小组同学从衣、食、住、行、用五个方面举例说明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各举一例。
二、材料分析:
1、农业专题:
材料一、唐太宗言:“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
材料二、土改中农民拔出地主立得界碑;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
材料三、2009年2月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华网首次与网民交流。总理在谈到三农时说:把“三农”问题要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中,不是一般的表态,而是实际行动。我们下决心继续对农民的投入。
(1)、材料一中唐太宗对治国安民有自己的认识,这一认识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相应的措施?
(2)、材料二、材料三反应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两次改革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从古今的帝王到当今的政府总理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5)、实行土地改革,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追忆领袖导航: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近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1)、材料一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丰功伟绩的写照。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三位领导人?
(2)、歌曲中提到“旗帜”是指什么?
(3)、材料中的“老人”是谁?
(4)、“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寓意是什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指什么?
(5)、“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哪一事件?它有何重要意义?
3、记录外交风云:
下列三个知识点,记录了我国在外交上的伟大成就,请你以《中国外交风云》为题,写一篇历史小文章。要求: (1)、要简要介绍三个知识点反映的历史事件;(2)、要有自己的感想。(3)、字数200字。①、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②、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③、2001年上海APEC会议领导人合影。
答案:一、解答题:
1、国家统一:
(1)、①元朝在西藏设置了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军政要务。在台湾设立喷壶巡检司。②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寇,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稳定。③清军于1757年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 。清朝加强对蒙古的管辖: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军政大权。④清朝加强对新疆的管辖: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整个新疆地区 。⑤清朝同西藏的关系:康熙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 。雍正时,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和班禅共掌西藏事务,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⑥清朝的“改土归流”:雍正年间:1726年,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⑦清朝统一台湾:1683年,施琅进军台湾,郑克塽投降,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台湾府的设置: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2)、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和澳门被占的国耻,开创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20世纪世界历史上重大事件。它有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意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施,对于发挥各族人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实现民族平等,增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3)、国家统一,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加强,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启示: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退。因此,维护国家统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2、(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政治上: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2)、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阶段。(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4、(1)、成功之处:探索中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失误之处:“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2)、从个人因素说,毛泽东错误估计了阶级斗争形式,指导思想出了偏差。从制度建设来看,这是党和国家民主与法制不健全的结果。(3)、祖国统一:香港回归;经济: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实体,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科技:发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教育:免费实行城乡义务教育;体育: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5、(1)、说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启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绩和功效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2)、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改革开放。
6、(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中国共产的领导;(2)、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3)、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5)、坚持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6)、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结果。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①选择邓小平的理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②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会③议是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④选择安徽凤阳小岗村的理由: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⑤被誉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的城市是:深圳或珠海。
(2)、“衣”的变化:过去颜色单调、品种少、样式单一;现在色彩多种多样,样式新颖,追求时尚个性。“食”的变化:过去吃不饱;现在讲究营养合理搭配,想吃什么都有。“住”的变化:过去住土房子;现在住上楼房。“行”的变化:过去走路,骑自行车;现在开摩托车、轿车。“用”的变化:过去家用电器较少;现在家用电器基本普及。
二、材料题:
1、(1)、民本思想,君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负担。(2)、土地改革,颁布了《中华人民土地法大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3)、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自古到今重视农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5)、制定政策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遵循客观规律,从国情出发。
2、(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2)、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3)、邓小平(4)、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5)、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
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深远的影响。
3、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