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长征中学09-10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长征中学09-10学年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1-09 18:5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征中学0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问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1.“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 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宋时期
2. 秦始皇的下列活动,客观上具有积极意义的是:①修阿房宫②筑骊山墓③筑长城④开灵渠⑤修驰道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③④
3.《汉书·严安传》载:“(秦朝)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由此可见秦朝
A.兵役、徭役繁重 B.焚书坑儒 C. 赋税很沉重 D. 人民很勤劳
4.唐朝时,蔬菜品种日益丰富,开始出现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A.休养生息政策  B.仁义为本原则 C.民族团结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5. 右图是中央电视台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不应该在剧中出现的
人物和事件是
A.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B.唐玄奘西行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在西域设立北庭都护府
6.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
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
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C.以民为本,号召人民建功立业 D.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
7.右图片是鸿胪寺,请问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地位与三省六部平等,相当与今天的外交部
B. 最初设立与唐朝
C. 原址应该在长安
D. 曾经经常可以看到各国使者出入
8. 某中学历史研究型学习小组选题《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者》,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A B C D
9.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10.判断以下电视剧场景,哪个符合历史史实
A.《寻秦记》中描述公元前220年的一次祭祀大典,群臣山呼“大王,万岁,万万岁……”
B.《西游记》中,玄奘在唐太宗时期,前去天竺取经,历经十几年才回国……
C.《康熙王朝》中,康熙帝派吴三桂进军台湾,郑经走投无路自杀,清朝统一台湾……
D.《圣人孔子》中,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期,受到陈国重用,在陈国主持变法……
11.“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句话可能出自
A.亚里士多德 B.牛顿 C.爱因斯坦 D.孔子
12.下列著作属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是
A.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B.世界的存在与人的感觉无关
C.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D.是彻底的唯心主义思想家
13. “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这三句话,反映了亚里士多德的那一学说
A.政治学说 B.教育学说 C.伦理学说 D.逻辑学
14.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十多个世纪中,欧洲的科学技术发展缓慢,这样
A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根本不受人们重视 B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被奉为学术权威
C 亚里士多德的事业长期停滞不前 D天主教会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肆意歪曲
15.如果你是美国公民,你投票赞成华盛顿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总统的理由是
A.他的名字与本国首都名字一致 B.他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总统
C.他起草了《独立宣言》 D.他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16.下列不同时期美国国旗,其中美国独立战争初期使用的是

A B

C D
17.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此开国者是
A B C D
18. “因为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所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正义的”。这个“前提—结论”式的推理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
A.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C.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D.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19.有位高二学生为便于记忆,将拿破仑改造法国的措施列表整理,请指出他哪项整理错了
措施
意义
A政治
改革政府;剥夺人民的民主权利
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B经济
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C军事
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
当时较为先进的兵役制度
D宗教
废除天主教的国教地位
实现法国国教与拿破仑信奉宗教的统一
20.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不同于革命前的封建波旁王朝,主要是因为
A.它所代表和捍卫的依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革命果实 B.它不断进行对外战争
C.它的皇帝是拿破仑,不是路易十六 D.它同英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
21. 拿破仑逝世前说了一句话:“我是一位新普罗米修斯,我被钉在悬崖绝壁的一块大石头上,一只秃鹰啄食我身上的肉。是的,我曾从天上窃下了火种,作为一份礼物奉献给法兰西!”
这里的火种是指
A.《拿破仑法典》 B.法兰西第一帝国
C.扩大了法兰西的版图 D.法国成为欧洲大陆霸主
22.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封建势力与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最后拿破仑遭到了失败,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拿破仑的个人力量有限 B.在俄国的惨败使其元气大伤
C.资本主义尚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主义的力量 D.拿破仑遭到了法国人民的反对
23.孙中山病逝后,蔡元培曾作挽联祭奠:“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挽联所肯定的孙中山的主要功绩是
A.创建中国同盟会 B.推翻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组织发动“二次革命” D.积极领导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24.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布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诞生 D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25.“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他的身体虽然是柔弱的,但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召力却比100艘英国军舰更有力量。”材料中的“他”应当是指
A.华盛顿 B.孙中山 C.甘地 D.林则徐
26. 右图表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此事件是
A.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的主张 B.阿姆利则参案
C.1922年甘地入狱 D.向“食盐进军”
27.甘地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倡导“回到纺车去”,其实质意义是
A.恢复行会式工业组织 B.大力发展家庭纺织业
C.反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 D.抵制西方的经济侵略
28.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中,最能体现其自治目标的是
A.放弃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头衔和名誉职位
B.抵制英国恢复手工纺织
C.抵制英国人的立法机关和法院,建立新的裁决法庭
D.发动群众展开抗税斗争
29.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起的作用是
①印度人民取得了自治权 ②印度人民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印度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④英国在经济上受到沉重打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0.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诗人如此评价甘地是因为他
①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②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国父”
③为印度独立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④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15分,32题12分,33题13分,共40分)
31.(15分)康熙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著名的皇帝。对康熙的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阅读下面的情境,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
【情境一】主题:康熙帝与文化
1866年,康熙派人携带杨光先编订的康熙八年的历法,去向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征求意
见,南怀仁当即指出其中的错误。于是康熙把杨光先、南怀仁同时召来,让他们在朝堂辩论,双方相持不下。康熙就决定两人同测正午日影和星象,以判优劣,结果杨光先所测皆误,南怀仁推算分毫不差。康熙将不学无术的杨光先革职,任命南怀仁执掌钦天监,使用洋教士制定的新历法《时宪历》。(注:杨光先,钦天监监正,即今国冢天文台台长)
在东方,“红夷大炮”早己威名显赫。南怀仁向康熙进呈《神威图说》一书,讲述西洋炮造法用法。1674年,康熙命南怀仁铸造便于携带的轻巧大炮,亲临卢沟桥炮场检验,赞扬“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所造350门炮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大显神威。为嘉奖南怀仁,康熙封他工部侍郎。
学习西医,就必须学习人体解剖学,在封建礼教束缚的中国,这是个禁区。可康熙比较
开明,命法国教士巴多明将法文《人体解剖学》译制满文,又把西药专著《本草补》译成西文。随着对西学的深入了解,康熙对来华教士的学识感到不满足,1681年任命白晋为“钦差”回欧洲,招聘科技人员来华。1705年,康熙派教士沙国安出使罗马教廷,希望教皇派精通“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人员来华”。来华有技艺人员都享有优厚待遇。康熙甚至想在宫中建一座法国式的科学院,只因与罗马教廷发生礼仪之争,未能如愿。
(1)从现在的角度看,这段材料所介绍的康熙帝有哪些优点?对此,你作何评价?(4分)
(2)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情境二】主题:
表格内是康熙帝在不同时期写的三首诗
滇 平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瀚 海
洱海昆池道路难,
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襟干羽三苗格,
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
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
此日方同万国欢。
万里扶桑早挂弓,
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
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
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
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月天山路,
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
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
驰驱为息兵。
敢云黄屋重,
辛苦事亲征。
(3)根据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3分)
(4)参照情境一的主题格式给情境二拟定一个主题。(2分)
(5)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对康熙帝诗中所涉及的活动进行评价。(3分)
32.(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7年10月21日,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在北京代表美国政府将一幅华盛顿像赠送给了总理衙门官员徐继畲。他说,华盛顿“像中国人民一样,坚信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呼吸自由的空气;像中国人民一样,坚信孔子在2300年前就提出的一个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华盛顿是怎样让美国人民“呼吸自由的空气”的?(4分)
(2)材料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并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5分)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3分)
3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
请回答:?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2分)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2分)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2分)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2分)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3分)
长征中学0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检测
历史答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做在答题卡上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1题15分,32题12分,33题13分,共40分)
31.( 15分)
(1)从现在的角度看,这段材料所介绍的康熙帝有哪些优点?对此,你作何评价?(4分)
(2)据史料记载,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中也有推崇孔孟之道、程朱理学,重新提倡八股文,允许妇女缠足等内容。对此,你有何看法?(3分)
(3)根据诗词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三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3分)
(4)参照情境一的主题格式给情境二拟定一个主题。(2分)
(5)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对康熙帝诗中所涉及的活动进行评价。(3分)
32.(12分)
(1)华盛顿是怎样让美国人民“呼吸自由的空气”的?(4分)
(2)材料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并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5分)
(3)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3分)
33.(13分)
(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2分)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2分)
(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2分)
(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2分)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3分)
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