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 1(必修)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二:辛亥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 1(必修)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二:辛亥革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1-11 20:2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4张PPT。百年历史,三次巨变,三大伟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辛亥革命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概念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背景与条件山雨欲来风满楼 辛亥革命前,500多个不平等条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19亿多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6倍。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9日 1、背景与条件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客观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经济、阶级)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甲午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戊戌变法等)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同盟会等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的创立:
时间:1894年
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同盟会等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
地点:
成员组成:
主要领导人:
机关刊物:
政治纲领:

性质:
意义:同盟会的建立及意义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05年8月日本东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员孙中山、黄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兴中会、同盟会等(7)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浙皖起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严重(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7)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8)革命条件:武汉成为革命的摇篮(9)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惊天动地谱春秋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背景与条件
2、革命爆发( 1911.10.10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911年10月11日,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说明了革命潜伏失败危机北京★武昌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2、革命爆发:1911年10月10日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1)时间:
(2)主力:
(3)结果:
(4)影响: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概况: 时间:
总统:
国旗:
国都:
纪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五色旗 南 京公 历,民国纪年材料:南京临时政府成员
临时总统:孙中山
外交部长:王宠惠 陆军总长:黄兴
教育总长:蔡元培 参谋本部总长:黄兴
秘书处秘书长:胡汉民
法制局长:宋教仁
(以上成员都是同盟会员,各部次长除1人外,其余都是同盟会重要骨干) 从政府成员组成来看,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性质: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讨论:临时约法的各项内容和封建专制相比分别有那些进步?B.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宗教信仰等项自由,有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C.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封建社会法律规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皇帝独尊、皇权至上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意义: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性质:1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 、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3、关于国民权利的规定
4、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5、实行责任内阁制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清政府袁世凯帝国主义列强革命党人 立宪派旧官僚军事进攻政治讹诈任命军事威胁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施压
临时政府成立前后形势革命阵营支持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可能不好……”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帝国主义的支持 革命派软弱、缺乏实力 立宪派等的拥护 对 清:逼宫退位对革命派:迫孙中
山让位 依托:在军队中的影响1、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三、辛亥革命的结局袁世凯自身条件:
政治手腕、军权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攻
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
孙中山希望争取袁世凯 1)原因
2)过程: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总统。
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各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敢教日月换新天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经济工业化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这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材料4: 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社会生活习俗变化 这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变化?革命的功绩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3、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推动力量革命的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正传》·革命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革命潜伏着什么危机?这危机导致辛亥革命出现如何结果?各抒已见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你怎样认识,为什么?一、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的高潮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
1)表现: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2)原因: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3、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脱离人民群众,孤立无援
(3)同盟会软弱无力
(4)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3)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