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
1.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产生的最深远的意义在于( )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2.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说明( )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应该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抵制,因为中国要与苏联团结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C.为了抵抗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与威胁,中国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与苏联结盟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3.最早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文件是(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
A.适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而做出的重大贡献
5.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政策不包括( )
A.政治上不承认 B.经济上封锁禁运
C.军事上包围威胁 D.建立外交关系
6.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促使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
B.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
C.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7.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洲国家之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严重的边界冲突
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
8.“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 )
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
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
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
D.应放弃和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
9.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B.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
D.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0.万隆会议中,中国提出了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A.“求同存异”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1.1955年亚非会议取得成功的原因是( )
A.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B.许多与会国家的代表坚持了团结反帝反殖民主义的正义立场
C.中国代表团的杰出工作被国际舆论认为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D.各国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也一致
12.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13.关于中国在建国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不对的是( )
A.苏联十分强大,是中国的依靠
B.美国对新中国十分敌视
C.为了巩固人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必须与社会主义国家联合
D.为了不使新中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14.下列对“求同存异”的正确说法是( )
A.它是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中提出来的
B.它是由毛泽东在万隆会议中提出来的
C.它是用来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之间合作的方针
D.它是指为了求取合作的“同”,应该将一切“异”都抛弃
l5.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 )
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一边倒 ④一大片
A.①②③④ B.① 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16.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主要特点是( )
A.发展与邻国的关系
B.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17.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政策的史实是( )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B.苏联给中国贷款3亿元
C.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周恩来出访印、缅
l8.鉴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中国政府采取的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19.下列与中美关系的改善无关的是( )
A.中国的“乒乓外交”的巧妙
B.中国扩展自己国际交往的需要
C.中国为了应付苏联对中国的威胁
D.日本与中国关系的改善
20.关于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原因不对的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努力
C.中国外交政策的成功
D.台湾蒋介石集团自动放弃在联合国的席位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二 (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
材料三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
注:1945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
材料四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及大连的协议》(1950年2月)
请回答:
(1)结合以前所学的历史知识,简单叙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
(2)依据以上材料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谈谈它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谈谈产生这些区别的历史原因。
(4)根据材料中所显示的信息,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所持的是何种态度,他们在实际上采取了什么样的做法?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古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决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相互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就应当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亚非会议文件选辑》
材料三 中国代表团的杰出工作,被国际舆论认为“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会议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就发展和加强亚非各国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共同主张,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和平和合作的十项原则。……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63个国家的471个代表团,共1760人, 比1954年增加64%,到1956年, 中国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评述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采取了什么外交政策;谈谈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和实施方针是什么;论述我国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外交政策,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
《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重申:“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他们的国家制度和生产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革命是不能输出的,同时一个国家内人民所表现出的共同意志也不容许外来干涉。”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中讲到:“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存在。”“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请回答:
以上声明和发言讲述了一个什么问题?它发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周恩来总理谈到的“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求同存异,对我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问答题
24.中国“乒乓外交”成为中国与美国关系改变的一个转折点,随之而有基辛格访华,毛泽东与尼克松在中南海的握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谈谈为什么说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愿望,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于世界局势有什么影响?
25.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为首的外交部的努力下,国际上形成了和中国建交的几次热潮。根据当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国际局势,谈谈有哪几次建交热潮,说说它们形成的历史原因。
26.新中国外交的50年是波澜壮阔的50年。在这50年里,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突破了建国初期新中国所面临的被孤立局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成为当今维护和平与稳定的世界局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这一个过程是非常艰难和曲折的,凝聚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血和努力。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论述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C 5.D 6.D 7.D 8.A 9.B 10.A 11.B 12.A 13.A 14.C 15.A 16.B 17.A l8.C 19.D 20.D
二、材料解析题
21.(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2)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3)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22.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与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23.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的社会环境。中国积极发展同广大亚非国家的外交关系,该声明和发言正是在这时发表的;谈论的共同话题是保留各国意识形态的区别,而团结起来共同反对殖民主义,维护国家的独立;“同”即是指共同的国家利益,也就是反对殖民主义的要求,“异”则是指各个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求同存异”要求各自在共同的反帝反殖的利益前提下团结起来,而不要一味追求社会制度的相同;该方针的提出对我国与各独立的民族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摆脱新中国成立初年所面临的不被帝国主义国家承认的孤立局面,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问答题
24.中国需要应付苏联的威胁和遏制,拓展国际交往,提高国际地位,参与国际事务,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而美国正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试图改变在美苏争霸中的守势以及从越南战争中抽身出来。
25.(1)建国初,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主要原因在于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同时又采取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方针。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又与柬埔寨等20多个国家建交。主要原因是中国政府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实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把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重点。
(3)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影响的扩大,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同时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第三次热潮。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对外政策也做了重要调整。这样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的外交事业有了长足进展。
26.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未变,但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
(1)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二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新中国的成立沉重地打击了美国在亚洲的侵略扩张政策,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和包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承认中国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当时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采取了“一边倒”方针,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是为了维护自身主权权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2)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20世纪70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美谋求改善对华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中国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在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中国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4)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敌国外交”。冷战格局结束后,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友好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