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二首》同步检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4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挂罥(juàn) 翩翩(piān) 一丈绫(líng)
B.塘坳(ào) 伐薪(xīn) 口称敕(chì)
C.两鬓(bìn) 突兀(wù) 辗冰辙(niǎn)
D.布衾(jīn) 庇护(bì) 风怒号(háo)
2.下列加点词的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看见)
B.安得广厦千万间(安然)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把)
D.可怜身上衣正单(使人怜悯)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系向牛头充炭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D.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5.对诗歌《卖炭翁》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朝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B.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诗人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6.诗文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 。?
(2)《卖炭翁》中对老翁的肖像进行描写的诗句是: , 。最能体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 。
7.学完本课后,班级举行以“古诗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识诗人,长知识]
唐代不少诗人都有雅号,这些雅号同他们的诗篇一样流芳千古。如李白的雅号是“诗仙”,杜甫的雅号是“诗圣”,王维的雅号是“诗佛”等。请问下列诗人中谁的雅号是“诗杰”?( )
A.王勃 B.孟郊
C.刘禹锡 D.贺知章
(2)[活动二:仿句子,我会填]
仿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金黄的夕阳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小镇,在绵绵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情调;我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我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B.翩翩两骑来是谁(骑马)
C.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遮盖、覆盖)
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指价钱)
9.下列对《卖炭翁》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公文,诏书”,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被人并称。例:“李杜”即李白与杜甫,“韩柳”即韩愈与柳宗元,“苏辛”即苏轼与辛弃疾。
B.“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古文”是指先秦两汉的散文,韩愈大力提倡这种文体,以反对六朝以来浮艳颓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他的《师说》、《劝学》、《杂说》之四(《马说》)、《祭十二郎文》是流传千古的优秀散文。
C.“新乐府运动”是指唐代中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导的一种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主张用新题材创作乐曲和诗,用新乐府描写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包括《卖炭翁》)和元稹的《悯农》(二首)都是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D.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湖海散人依次是指李白、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施耐庵。
二、阅读理解 (56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2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1.解释诗中下列词语。
俄顷: 何由彻:
12.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13.填空。
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 并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襟蓄势。?
1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15.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0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6.“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金城北楼①
高 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②,体道③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④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①此诗作于作者赴边途中经过金城时。金城,在现今的兰州。②磻(pán)溪老:姜太公吕尚。③体道:体悟道理。④更:经历。
18.诗歌前四句写了晴空万里、 、湍上急流、 的金城美景。?
1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前两联以景入诗,融情于景;后两联借用典故,抒写情怀。
B.“声若箭”,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写出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
C.颈联借姜太公钓鱼和塞翁失马的典故,抒发能一展雄才的豪迈之情。
D.尾联写对边关形势的担忧,体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的深沉情感。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布衾”的“衾”应读“qīn”。
2.D 解析 A项,“见”译为“出现”;B项,“安”译为“如何”;C项,“为”译为“介词,被”。
3.C 解析 A项,“直”同“值”,价钱。B项,“见”同“现”,表现。D项,“与”同“举”,推举。
4.A 解析 这首诗应是古体诗。
5.B 解析 A项,白居易是唐代诗人;C项,错在“敢于反抗”;D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的是描写。
6.(1)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7. (1) A [解析]孟郊的雅号是“诗囚”,刘禹锡的雅号是“诗豪”,贺知章的雅号是“诗狂”。 (2)示例:登临五岳之尊的泰山 在日出的辉煌中 体会“一览众山小”的气魄 来到茂密的松林 在皎洁的月光下 观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
8.B 解析 “骑”音“jì”,译为“骑马的人”。
9.D 解析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10.A 解析 B项中《劝学》的作者是荀子;C项中《悯农》二首的作者是李绅;D项中“四明狂客”指贺知章。
11.一会儿 如何挨到天亮
12.)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13.时间 氛围、气氛 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14.这是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遭遇来表现天下“寒士”的遭遇,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更是推己及人,表达了“天下寒士”都居“广厦”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15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16.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17.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 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18.积水连山 城头残月
19.C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