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2 11:19:16

文档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设计
课题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辽、西夏等)
2、理解辽宋战争和檀渊之盟,宋夏和战等相关史实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重点
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
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檀渊之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播放《天龙八部》电视剧的相关图片
师:同学们有看过《天龙八部》吧?里面的“乔峰”本来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北宋的汉人)后来发现自己是?(辽国的契丹人)而后“乔峰”“段誉”“虚竹”兄弟三人到了哪里娶公主?(西夏)。当时汉族建立的北宋、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构成了一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历史上,究竟是如何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学生根据情景内容,各抒己见
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
讲授新课
一、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展示北宋时期形势图,标志辽、西夏和北宋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地清楚当时的形势
二、契丹政权
1、契丹族
展示契丹人物复原图和民族服饰等等,让学生了解契丹族人的风俗习惯
2、背景
师:契丹族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辽国建立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必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2、发展
师: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契丹族发展强大起来后,又是谁统一了契丹建立了辽政权?
再引导学生了解建国后,又有何发展?
提示: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三、西夏政权
1、党项族
师讲述:(展示党项族的衣着服饰、风俗习惯等等)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较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立背景
师:党项族兴起后,他们又是如何建立政权的?
(展示西夏疆域图和元昊的图片)
3、发展措施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找出西夏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发展国家。
提示:从三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字)来概括
四、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
师:辽建国后,与北宋发生了什么冲突?
2、知识拓展——关于燕云十六州的相关史料
3、展示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真宗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以上三位君主在位期间北宋与辽的关系?
4、檀渊之盟
教师展示檀渊之盟的形势图和盟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讲述檀渊之盟的过程
师:说说檀渊之盟的结果和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五、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攻宋
师:西夏建立后,与北宋的关系是怎样的?
(展示宋五路伐夏图)
2、宋夏议和
师: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那么为了减轻两国人民的负担,西夏和北宋怎么做?
提示:宋夏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他们在边境交易的场所成为“榷场”。
3、知识拓展——关于“榷场”的相关知识
六、合作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学生看图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学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学生: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学生讲故事(檀渊之盟)
学生: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学生: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学生根据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阅读课本和分析材料,进行相互的讨论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分析能力。
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层面,让学生增加直观印象
用图片资料展示一些相关的信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学习与阅读归纳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分析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檀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檀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檀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总结提升
板书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政权
1、背景: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
2、影响:国力越来越强大
二、西夏政权
1、建立:元昊,兴庆府
2、发展:
三、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
2、檀渊之盟
四、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西夏攻宋
2、宋夏议和
课件27张PPT。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历史部编版 七年级下导入《天龙八部》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兴起和政权的建立的过程(辽、西夏等)
2、理解辽宋战争和檀渊之盟,宋夏和战等相关史实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重点、难点知识找出辽、西夏的兴起和建立的过程(民族、建立者、都城)?概括辽与北宋的和战(背景、过程和结果)?概括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宋夏和战)自学指导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建立:发展:背景辽与北宋的和战建立:发展:西夏攻宋 宋夏和约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11世纪前期 元昊兴庆府上京临潢府契丹政权西夏政权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檀渊之盟契丹族党项族辽代契丹女贵族颅骨、复原容貌及正面复原像契丹族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必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背景 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发展建立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辽上京遗址发展耶律阿保机 党项族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故有“党项羌”的称谓。唐朝时,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较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党项族北宋建立建立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背景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了西夏文字发展措施西夏文字背景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背景燕云十六州
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幽云十六州地形图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檀渊之盟视频:《檀渊之盟影响》西夏攻宋 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西夏攻宋宋夏议和 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相关史料:1044年,元昊被迫与宋议和,元昊表面取消帝号,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宋则每年要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宋夏议和榷场
榷场是宋辽金元各在边境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公元977年) 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 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管制较严,地点、货物、交易方法都有限制,而且兴废无常。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榷场交易图最终,北宋、辽、西夏形成三角鼎立,时战时和的复杂政治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对民众的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辽、西夏辽、契丹族兴起西夏、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争夺幽云十六州檀渊之盟维持和平局面宋夏和战宋夏边境贸易兴旺宋夏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