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三角形
第3讲 等腰三角形
考 点 知 识 清 单
考点一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
有①___________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性质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②_________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③________相等(简称“④__________”)。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⑤________,底边上的⑥_______、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判定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⑦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底边上中线(或底边上的高,或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不要说成底边上的中线是对称轴,对称轴是一条直线,而中线是一条线段.
考点二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定义
⑧___________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性质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⑨________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⑩_________,且都等于?________.
判定
?_________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________的_________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考点三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
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________________。
题 型 归 类 探 究
类型一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重难点)
【典例1】(2018·雅安)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C=72°,BC=,以点B为圆心,BC为半径画弧,交AC于点D,则线段AD的长为( )
A.2 B.2 C. D.
【思路导引】 在等腰△ABC与等腰△BCD中,计算∠A与∠BDC的度数,从而可得∠ABD的大小,进一步得∠ABD=∠A,于是有AD=BD=BC.
【自主解答】
【反思归纳】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对等角”,是三角形中边与角关系转化的纽带.当利用方程思想求角度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角时起到关键作用。
2.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不仅能够证明相关的线段或角相等,还可以证明相关线段之间的关系,并且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往往要比利用三角形全等简捷明快.
【变式训练】
1.(2018·湖州)如图,AD,CE分别是△ABC的中线和角平分线,若AB=AC,∠CAD=20°,则∠ACE的度数是( )
A.20° B.35°
C.40° D.70°
【典例2】(2018·嘉兴)已知:在△ABC中,AB=AC,D为AC的中点,DE⊥AB,DF⊥BC,垂足分别为点E,F,且DE=DF.
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思路导引】根据已知条件,易证Rt△ADE≌Rt△CDF(HL),于是可得∠A=∠C=∠B,因此,△ABC是等边三角形。
【自主解答】
【方法技巧】1.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等边三角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并且有3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的选择:(1)若已知三边关系,则考虑运用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进行判定;(2)若已知三角关系,则根据“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进行判定;(3)若已知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可再寻找一个内角等于60°即可。
【变式训练】
2.(2018·玉林)如图,∠AOB=60°,OA=OB,动点C从点O出发,沿射线OB方向移动,以AC为边在右侧作等边△ACD,连接BD,则BD所在直线与OA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相交 C.垂直
D.平行、相交或垂直
类型三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高频点)
【典例3】(2018·毕节)如图,在△ABC中,AC=10,BC=6,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AC于点E,则△BCE的周长是_____________。
【思路导引】 根据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得到AE与BE的关系,进而将△BCE的周长转化为已知线段的和求解。
【自主解答】
【方法技巧】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的应用:在遇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常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构成等腰三角形,进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变式训练】
3.(2018·铜仁)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D,E是边AB上两点,且CE所在直线垂直平分线段AD,CD平分∠BCE,BC=2,则AB=___________。
中 考 真 题 回 放
考点一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2017·滨州)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且DA=DC,BD=BA,则∠B的大小为( )
A.40° B.36° C.80° D.25°
2.(2018·枣庄)如图是由8个全等的小矩形组成的大正方形,线段AB的端点都在小矩形的顶点上,如果点P是某个小矩形的顶点,连接PA,PB,那么使△AB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点P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3.(2017·天津)如图,在△ABC中,AB=AC,AD,CE是△ABC的两条中线,P是AD上的一个动点,则下列线段的长等于BP+EP最小值的是( )
A.BC B.CE C.AD D.AC
4.(2018·包头)如图3,在△ABC中,AB=AC,△ADE的顶点D,E分别在BC,AC上,且∠DAE=90°,AD=AE.若∠C+∠BAC=145°,则∠EDC的度数为( )
A.17.5° B.12.5° C.12° D.10°
5.(2018·遵义)如图,△ABC中,点D在BC边上,BD=AD=AC,E为CD的中点.若∠CAE=16°,则∠B为_________度.
6.(2018·孝感)如图,△ABC中,AB=AC,小聪同学利用直尺和圆规完成了如下操作:
①作∠BAC的平分线AM交BC于点D;
②作边AB的垂直平分线EF,EF与AM相交于点P;
③连接PB,PC.
请你观察图形解答下列问题:
(1)线段PA,PB,P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
(2)若∠ABC=70°,求∠BPC的度数.
考点二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7.(2018·福建)如图,等边三角形ABC中,AD⊥BC,垂足为D,点E在线段AD上,∠EBC=45°,则∠ACE等于( )
A.15° B.30° C.45° D.60°
8.(2017·河池)已知等边△ABC的边长为12,D是AB上的动点,过D作DE⊥AC于点E,过E作EF⊥BC于点F,过F作FG⊥AB于点G.当G与D重合时,AD的长是( )
A.3 B.4 C.8 D.9
9.(2016·宁夏)在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若CD=2,过点D作DE∥AB,过点E作EF⊥DE,DCF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EF的长。
10.(2018·荆州)如图,对折矩形纸片ABCD,使AB与DC重合,得到折痕MN,将纸片展平;再一次折叠,使点D落到MN上的点F处,折痕AP交MN于E;延长PF交AB于G.
求证:(1)△AFG≌△AFP;
(2)△APG为等边三角形。
考点三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1.(2018·安顺)已知△ABC(AC<BC),用尺规作图的方法在BC上确定一点P,使PA+PC=BC,则符合要求的作图痕迹是( )
12.(2018·黄冈)如图,在△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且分别交BC,AC于点D和E,∠B=60°,∠C=25°,则∠BAD为( )
A.50° B.70° C.75° D.80°
13.(2017·连云港)如图,已知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点D,E分别在边AB,AC上,且AD=AE,连接BE,CD,交于点F。
(1)判断∠ABE与∠AC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证:过点A,F的直线垂直平分线段BC.
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型归类探究】
【典例1】
【自主解答】C 解析:在△ABC中,由于AB=AC,∠C=72°,所以∠A=180°-2∠C=36°。又BC=BD,∠C=72°,所以∠ABD=∠BDC-∠A=∠C-∠A=72°-36°=36°,所以∠A=∠ABD,所以AD=BD=BC=。
【变式训练】1. B
【典例2】
【自主解答】证明:∵AB=AC,∴∠B=∠C.
∵DE⊥AB,DF⊥BC,∴∠DEA=∠DFC=90°。
∵D为AC的中点,∴DA=DC.又∵DE=DF。
∴Rt△ADE≌Rt△CDF(HL),
∴∠A=∠C,∴∠A=∠B=∠C.∴△ABC是等边三角形.
【变式训练】2.A 解析:如题图,∵∠AOB=60°,OA=OB,
∴△AOB是等边三角形,∴AO=AB.∵△ACD是等边三角形,∴AC=AD.
又∵∠OAB=∠CAD=600,∴∠OAC=∠BAD,∴△AOC≌△ABD(SAS),
∴∠ABD=∠AOC=60°,∴∠ABD=∠OAB=60°,∴BD∥OA.
【典例3】
【自主解答】16 解析: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EA=EB,从而可得△BEC的周长=AC+BC=16.
【变式训练】3.4 解析:根据CE垂直平分AD,得AC=CD,
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得得∠ACE=∠ECD,
结合角平分线定义和∠ACB=90°的条件,得∠ACE=∠ECD=∠BCD=30°,
所以∠ACD=∠ADC=∠A=60°,∠B=∠BCD=30°,
∴AD=AC=CD,BD=CD,AB=2AD=2AC,
在Rt△ACB中,∠B=30°,BC=2,可求AB=4.
【中考真题回放】
1.B 2.B 3.B 4.D 5.37°
6.(1)PA=PB=PC;
(2)∵AM平分∠BAC,AB=AC,∠ABC=70°,
∴AD⊥BC,∠BAD=∠CAD=90°-∠ABC=20°,
∵EF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PA=PB,∴∠PBA=∠PAB=20°,
∵∠BPD是△PAB的外角,
∴∠BPD=∠PAB+∠PBA=40°
∴∠BPD=∠CPD=40°,∴∠BPC=∠BPD+∠CPD=80°。
A
8.C 解析:易证△DEF为等边三角形,则有AD=BF,可求∠BFD=30°,
所以BD=BF=AD,又AD+BD=AB=12,
即AD+AD=12,解得AD=8.
9.解:∵△ABC是等边三角形,∴∠B=∠ACB=60°∵DE∥AB,
∴∠EDC=∠B=60°,∴△EDC是等边三角形,
∴DE=DC=2.在Rt△DEF中,∵∠DEF=90°,DE=2,∴DF=2DE=4,
∴EF===2.
10.证明:(1)∵四边形ABCD是矩形,∴AB∥DC,∠DAB=∠D=90°,
由两次折叠可知:MN∥AB∥DC,AM=DM,∠AFP=∠D=90°,∠1=∠2,
∵∠AFP=90°,∴∠AFP=∠AFG,
∵MN∥AB∥DC,AM=DM,∴点F是PG的中点即PF=GF,
在△AFG和△AFP中,PF=GF,∠AFP=∠AFG,AF是公共边,∴△AFG≌△AFP.
(2)∵△AFG≌△AFP,∴∠2=∠3,AP=AG,
∵∠1=∠2,∠2=∠3,∠DAB=90°,∴∠1=∠2=∠3=30° ,
∴∠PAG=∠2+∠3=60°,AP=AG,
∴△APG为等边三角形.
11.D 12.B
13.(1)解:∠ABE=∠ACD。
∵AB=AC,∠BAE=∠CAD,AE=AD,∴△ABE≌△ACD∴∠ABE=∠ACD。
(2)证明:∵AB=AC,∴∠ABC=∠ACB
由(1)可知∠ABE=∠ACD,所以∠FBC=∠FCB,所以FB =FC.
又因为AB=AC,所以点A,F均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即直线AF垂直平分线段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