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0 小石潭记
语文要素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了解“记”的特点,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3. 体会作者在景物中寄寓的情感。
语文要素
语
文
要
素 【要素1】课文链接
寓情于景:即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可以避免直白地宣泄感情,显得委婉、含蓄。
【要素2】结合语境辨析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它常常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某个词语的一般用法临时用作另一种用法。识记和理解活用的词语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常以解释词语和翻译含有词类现象的语句的形式进行考查。
语文要素
语
文
要
素
典型例题: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其岸势犬牙差互()
参考答案:名词作状语,意思为像狗的牙齿那样。
技法点睛:辨析词类活用现象,首先要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确定文言词语在句中的词性,再通过分析比较该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1. 名词作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本义为名词“狗”,这里用作状语,意思为“像狗似的”。
2. 动词作名词。如“猛浪若奔”中的“奔”,本义
语文要素
语
文
要
素
为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意思为“飞奔的马”。
3. 形容词作动词。如“互相轩邈”中的“轩”,本义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为“争着向高处伸展”。
4. 名词作动词。如“任意东西”中的“东西”,本义为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为“向东向西(飘荡)”。
5. 使动用法。如“望峰息心”中的“息”,本义为动词“平息”,这里是使动用法,意思为“使……平息”。
习题链接:见“名师导练”第一、二题。
名师导学
1. 背景解读
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贬就是十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
名师导学
2. 整体感知
清澈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寓情于景
名师导练
一、字词解释题
(1)闻水声_______________
(2)水尤清冽_______________
(3)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
(4)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见。
清凉。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像北斗星那样。
像蛇那样。
像狗的牙齿那样。
名师导练
(8)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_
(10)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_
2. 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可百许头/一百许里
B.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
C. 以其境过清/全石以为底
D. 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不足为外人道也
使……感到凄凉。
使……感到寒冷。
凄清。
停留。
A
名师导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心乐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 乃记之而去 /辞去
C.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下见小潭
D. 潭中鱼可百许头/杂然相许
D
名师导练
二、句子翻译题
1.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周边部
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名师导练
4.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小石潭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周围环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名师导练
三、内容理解题
1.内容理解默写题。
(1)《小石潭记》一文写潭中小鱼与游者逗乐,调皮活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石潭记》一文写潭边树、蔓优美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名师导练
(3)《小石潭记》一文描写小潭周围凄清的环境,抒发作者处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心绪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内容理解简答题。
(1)请结合你所了解到的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处境,谈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复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表面看是人迹罕至的小石潭的寂寥氛围给作者的自然感受,其实是作者贬官失意(或:怀才不遇)后的孤凄心境的真实写照。
名师导练
(2)作者反复渲染小石潭水清、石奇、境美而“寂寥无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两次写到“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小石潭的奇美隐喻自己才华出众;借小石潭的“寂寥无人”类比自己怀才不遇,备受贬谪的不幸处境。
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忧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名师导练
3. 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一句正面写鱼的轻盈活泼,侧面衬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
B.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作,描绘了小石潭及周围的多种景物。
C. 作者借景抒发了自己遭受贬谪后,在寂寞处境中奋发向上的乐观情感。
D. 全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相融的笔法,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景物的特点。
C
名师导练
(2)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隔竹林,闻水声,“伐竹取道”方见小潭,给文章增加了探奇的情趣。
B. 作者描写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二者相互映衬,具有画面感。
C. 因“其境过清”,小潭“不可久居”,但又并非是作者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极,不能不赶快离开。从中可见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痛苦。
D.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的描绘之中,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被贬的忧伤怨愤。这和《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借月下美景抒发怀才不遇的寂寞慨叹很相似。
D
名师导练
(3)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斗折蛇行”四字含两个比喻:溪身似北斗星曲折,静态;溪水似蛇游动,动态:动静结合,写出溪流之长。
B. 作者初闻水声“心乐之”,见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样的情景交融,使景物染上了人的情感色彩,而文章境界也更鲜明真实。
C. 小石潭清幽秀丽,却被世人忘却,无人欣赏,这正象征作者怀才不遇、被贬谪的处境。
D. 作者描绘景物,语言精练优美。尤其是较多地使用四字句,读起来显得简练、爽朗、整齐、和谐,富于音乐美。
A
课外延伸
禹 庙
薛 瑄
濒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负土石,突走连结,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偃蹇,形状毅然,若壮夫离立相持不相下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
(节选自《游龙门记》,有删改)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可二三亩/潭中鱼可百许头
B. 悚肃思德者/思而不学则殆
C. 根负土石/负势竞上
D. 形状毅然/然则天下之事
课外延伸
A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若 壮 夫 离 立 相 持 不 相 下 宫 门 西 南 一 石 峰 危 出 半 流。
3. 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介绍禹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文章介绍了禹庙的位置、规模、庭院中的环境气氛以及宫门西南的石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