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8 时间的脚印 同学们,你有没有注意到,当把一棵大树锯倒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树墩的横断面上有一圈一圈色泽不一、大大小小的同心环纹。有经验的人通过观察这些环纹就可以说出这棵树的年龄,凭借的是什么呢? 大树是用年轮记录自己生命的脚印。其实,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那么,岩石又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让我们走进《时间的脚印》来探寻答案吧。检查预习腐蚀(shí)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词语解释山麓:
龟裂:
海枯石烂:
山脚。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但本文是原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探索自然奥秘。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
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诗? 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诗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文章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6段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本段是过渡段,作者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引申到自然界中,总起下文,引出文章要说明的对象——岩石是怎样被自然界的各种因素改变的,又是怎样记下时间的。文章中还有哪些独句成段的段落?它们的作用是什么?8、12 、14、19、23、28段。它们的作用要么是提示重点内容,要么是标示层次结构,或者是承上启下。第7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这样会让人们对说明对象了解更具体、更全面。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23到30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所有这些都叫作化石”中“所有这些”在文中指什么?指和泥沙埋在一起而让别的矿物质填充了的生物遗体,如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琥珀中的昆虫等。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寒武纪、石炭纪、第四纪冰河时期的地球分别有怎样突出的特点?作者分别列举了哪些例子?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寒武纪:地球上海洋宽广;石炭纪:地球上温暖而潮湿;第四纪冰河时期:天气寒冷。分别列举了三叶虫化石(寒武纪)、高大树木的化石(石炭纪)、长着长长的毛的“象”和“犀牛”(第四纪冰河时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读懂“时间的脚印”有什么意义 ?读懂“时间的脚印”,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寻找地下的宝藏,造福人类。我们应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出一份心力。理解语言,探究写法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哪些拟人句?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逻辑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一个句子 。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昆明的气候
昆明为什么会四季如春呢?这是由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决定的。昆明处在北纬30°以南的地区,终年接受太阳光热较多,而且均匀。夏季受西南风和东南风的暖湿气流影响,阴雨天多,日照少,地面温度不易上升;加上地处海拔1 000多米的云贵高原,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所以夏季温度不会很高。冬季昆明等地上空盛行西风。这股 的气流把附近印度半岛的干暖空气引导过来。另外,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 北方冷空气南下,因而晴天多,空气干燥,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四季的气温也就比较均匀了。?2.能准确概括本文说明内容的是下列哪一项?
( )
A.昆明四季如春。 B.昆明夏季不热,冬季不冷。
C.昆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D.昆明四季如春的原因。D1.依次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
A.强劲 阻塞 B.强健 阻挡 C.强劲 阻挡 D.强健 阻塞C3.文中昆明“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云贵高原”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目的是为了说明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数字夏季温度不会很高的一个原因4. 昆明的什么地形特点使得这个地方冬季不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昆明地处云南东部,云南北部和东部的高大山脉又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5.文中画括号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下列哪一项?
( )
A.从主要到次要 B,从概括到具体 C. 从本质到现象 D.从部分到整体B6.从内容看,本文属于哪一类说明文? ( )
A.事物说明文 B.事理说明文B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可以简洁平实,也可以生动有趣。知道了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同时我们还知道岩石原来也能记下时间,岩石就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其实岂止岩石,大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是一部蕴含深刻内容的史书。作者不过是给我们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探求大自然的奥秘,来造福人类。布置作业1.课外阅读陶世龙的有关科普读物。
2.在课后阅读、搜集、了解一些有关岩石、地球的知识。
3. 根据你对岩石的了解,以《海枯石烂》为题,写一篇短文。时间的脚印引出话题(1-4):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30-31)岩石怎样记录时间(5-29)。(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课件20张PPT。8 时间的脚印 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时间的脚印”,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导入新课踪迹(zōng) 装置(zhì) 腐蚀(shí)
砂砾(lì) 山麓(lù) 粗糙(cāo)
龟裂(jūn) 帷幕(wéi) 海枯石烂(kū)
1.读生字自读课文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腐蚀: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山麓:山脚。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呈现出许多裂纹。
帷幕: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绸、丝绒等。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多用于誓言,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本文是原义。2.解词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这四句诗一下子使读者的思绪从现实中激扬起来,感叹时间的魔力,同时产生追寻“时间的脚步”、了解它的踪迹的兴趣,真是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文章开篇引用出自高士其《时间伯伯》的四句诗有何作用?问题探究找出本文所举实例,结合用实例说明的内容,理解举例这一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作用。 1.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 2.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为例,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作铺垫。3.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说明人的作用。 4.说明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有着丰富的记录时,举出长毛象、琥珀等化石。 5.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见证人,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时,举出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能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许多高大树木的化石告诉我们“有一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是温暖潮湿的,这是叫作‘石炭纪’的时代”;“象”和“犀牛”都长了长长的毛,说明了“第四纪”冰河时期的来临。6.说明读懂岩石的记录,不仅使我们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则举出“寒武纪”以前形成的古老陆块内藏有许多铁矿;“石炭纪”时期又造成了许多煤矿。
本文所举实例均为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理。提示: “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说明语言用词得当,像“根据计算”“大约”等,说明有分寸。“生动有趣”主要体现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巧妙运用和拉家常似的亲切语言。 本文的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有趣。请同学们就此思考、讨论,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品味语言1.准确性、严密性。
示例:“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里如果去掉“根据计算”“大约”,就太武断,而人类读懂岩石年龄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语言准确、严密。
2.生动有趣 示例二:比喻形象贴切。如:“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扫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
示例一:拟人化写法的大量运用。 如“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如此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岩石受“攻击”的画面,甚至让读者似乎感受到岩石不堪众多因素的“攻击”慢慢“烂”下去的“痛苦”。
匆 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完成文后问题。拓展文本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日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思考:从文体、主旨、表达方式等角度,比较阅读《匆匆》与《时间的脚印》两篇文章。1.文体不同:《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说明文。《匆匆》是一篇散文。
2.主旨不同:《时间的脚印》主要介绍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匆匆》主要表达惜时的主题。
3.表达方式不同:《时间的脚印》以介绍说明为主;《匆匆》主要是写景抒情 “时间除了把它的脚印留在大家刚才所说过的那些地方之外,还把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是啊!时间的脚印无处不在,趁现在的好时光,让时间在你最美的年华里留下最美的脚印!1.完成课后“读读写写”的生字词。
2.以“时间”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作业布置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一)(1-5)提出疑问,引人思索和探寻。
(二)(6一21)岩石层与层之间的顺序记录了时间的踪迹。
第一层(6)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7一16)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17-20)分说岩石生成过程和历时漫长。
第四层(21)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三)(22一29)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四)(30一31)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 第一层(6)总说自然界各种物质的运动。
第二层(7一16)分说岩石“烂掉”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层(17-20)分说岩石生成过程和历时漫长。
第四层(21)总说岩层与岩层之间的顺序记录时间的踪迹。 (三)(22一29)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四)(30一31)启发人们探索自然奥秘,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