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归纳
知识体系
专题突破
专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例1:(2018?绥化)2018年5月28日吉林省松原市发生5.7级地震,绥化大部分地区有震感。下列各种灾后救援及生活行为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A.搭建帐篷 B.生火做饭
C.铲除废石 D.砍断倾倒树木
解析:A、搭建帐篷只是撑起帐篷,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生火做饭包含着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C、铲除废石只是将其弄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砍断倾倒树木,只是将其砍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答案:B。
迁移训练1:(2018?滨州)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生活中的下列变化没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
A.节日燃放焰火 B.木炭烤熟食物
C.西瓜榨成西瓜汁 D.檀树皮制成宣纸
专题2科学探究的方法
例2;(2018?泰州市兴化一中模拟)在点燃蜡烛时,小红发现有一根烛芯沾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请你与小红一起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提出问题】盐是否能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猜????想】①一定量的食盐可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 ②其它盐也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实验探究】探究不同量的食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实验方案:取6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5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量的食盐,另1支作对照实验,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实验结果:
食盐质量(g)
O
O.1
0.5
O.7
0.9
1.O
燃烧时间(分钟)
10
15
18
23
25
27
燃烧稳定性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易灭
极易灭
实验结论:从所得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出两点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①此实验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如(至少写出一点):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此实验结果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实验结论:观察实验数据,可以找出如下规律:采用相同质量的蜡烛,随着在烛芯加盐的质量增加,燃烧时间变长;超过0.7时候燃烧不正常,再增加,变得更容易熄灭。实验反思:①由实验现象可知,从此次实验来看加入0.7g时效果最好,此实验只有一次,得出的结论不可靠,也没有观察蜡烛的火焰方面的变化,其它物质其他物质能否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故还需要进一步探究;①加入食盐后对烛光亮度是否有影响;②其他物质能否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等;②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的规律是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或者生产实践的。答案:实验结论:①食盐能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②在一定的量内,食盐越多燃烧的时间越长;实验反思:①其他物质能否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②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的规律是用来指导人们的生活或者生产实践的。
迁移训练2: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有:实验(一):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③用火柴去点白烟;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⑤熄灭蜡烛;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请回答以下问题:(1)参看(2)的实验记录,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
探究步骤
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_(填“大”或“小”)。
燃着时
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此处温度_____。
②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_____现象,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
熄灭后
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提出问题】小明想,吹灭蜡烛时观察到的一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猜想与假设】小亮猜测白烟是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小光猜想白烟是石蜡燃烧产生的水蒸气;小明猜想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颗粒。【收集证据】(1)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和气化。二氧化碳是无色的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实验探究】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小亮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但小明对此提出质疑,小明认为小亮不正确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罩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小光得出结论:白烟不是_______。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该实验同时排除了__________的猜想。
【得出结论】以上探究结果可知:___________的猜想是正确的。
3、实验(一):(1)④①②⑥⑤③;(2)浮于水面;小;a;最高;水珠;变浑浊。
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实验(二):(2)变浑浊;空气中也有二氧化碳;水蒸气;小亮和小光;小明。
专题3化学仪器的使用及实验基本操作
1、几种常考的化学仪器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
(2)给物质加热
给物质加热
例4:(2018·齐齐哈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固体 B. 倾倒液体 C. 熄灭酒精灯 D. 取用固体粉末
【答案】D
【解析】A、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导管稍露出橡胶塞即可,错误;B、瓶塞要倒放,标签向着手心,试剂瓶口要紧靠量筒口倾倒,错误;C、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以防着火,错误;D、先将试管横放,把盛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再使试管直立,正确。故选D。
迁移训练4:下列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A所示,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________________,细口瓶的塞子要________________在桌面上。
(2)如图B所示,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重新盖好。对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平衡气压,方便取下灯帽B.挥发水分,利于点燃酒精灯C.减少挥发,利于节约?酒精(3)如图C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①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______。
②先对试管进行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4)如图D所示,如果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清洗试管一般先用试管刷蘸去污粉刷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和蒸馏水润洗,洗净后的试管内壁的水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填正放或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4、(1)向着手心;倒放;(2)C;(3)1/3;预热;
(4)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倒放。
思想方法
实验与探究
方法突破:解答实验探究题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基本知识,懂得操作的一般步骤和原理,熟悉相关物质的性质、制备原理和变化规律。同时要读懂题,明确实验目的,充分利用题中所给信息,分析题意设计相关的猜想(假设),提出问题,设汁实验的程序,再分现象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启示、解答实验题还应具备整体、全局意识,即审题时要先统观全局,逐字逐句把整道题审读一遍再细致地读懂每一步要求,这样才能在答题时少丢分或不丢分。?
例题:小明同学在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于是和同学一起进行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白烟的成分是什么?【作出假设】小明和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出了以下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雾;C.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成的石蜡固体.【查阅资料】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设计实验验证】(1)熄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________________是否正确.
(2)熄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干而冷的玻璃片盖住白烟,其目的是验证假设________________是否正确.
(3)熄灭蜡烛,立即用一个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被重新点燃,这为假设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排除了假设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但由于刚吹灭的蜡烛周围尚有残余的其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 性,这就证明了假设C的正确性;又因为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不能燃烧,所以同时证明了假设AB是不正确的;【实验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
【答案】(1)A;(2)水蒸气;(3)C;?AB;?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不具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