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A版 必修2 3.1.1-3.1.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A版 必修2 3.1.1-3.1.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A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3-12 16:23:16

文档简介

3.1.1 倾斜角与斜率
预习评价
优秀学生:
优秀小组:
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吗?
一、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P

过一点可以确定无数条直线l1,l2,l3......它们都经过点P(组成一个直线束),这些直线区别在哪里?
已知直线l经过点P,直线l的位置能确定吗?
倾斜程度不同
思考:怎样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呢?
二、讲授新课
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我们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注意:
(1)直线向上方向;
(2)x轴的正方向;
(3)小于平角的正角
1.直线倾斜角的定义







二、讲授新课
【例】下列各图中标出的角α是直线的倾斜角吗?
x
o
y
α





x
o
y
α




x
o
y
α




x
o
y
α




二、讲授新课
观察下列直线的变化,说出直线的倾斜角大致是一个什么范围内的角?



x
y
o







2.直线倾斜角的范围:



零度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按倾斜角去分类,直线可分几类?
当直线 与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 ,因此,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为:

二、讲授新课
3、直线倾斜角的意义:
反映直线对x轴正方向的倾斜程度.





?倾斜角相同能确定一条直线吗?
?相同倾斜角可作无数互相平行的直线
二、讲授新课
4、如何才能确定直线位置?




一点+倾斜角 确定一条直线
过一点且倾斜角为 能不能确定一条直线?
(两者缺一不可)

二、讲授新课
初中学过的“坡度(比)”是什么含义?它能否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它与这条直线的倾斜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进量
升高量




α


“坡度”实际就是“倾斜角a的正切”
二、讲授新课
我们把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即k=tanα,那么任何一条直线都有斜率吗?
特别:倾斜角是90°的直线(垂直于x轴的直线)没有斜率.
二、讲授新课
【例】当倾斜角α=0°,30°,45°,60°时,这条直线的斜率分别等于多少?
【例】当α是锐角时,有tan(180°-α)=-tanα. 那么当倾斜角α=120°,135°,150°时,这条直线的斜率分别等于多少?
二、讲授新课
倾斜角为锐角、钝角的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一般地,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倾斜角为锐角时,k>0;倾斜角为钝角时,k<0;倾斜角为0°时,k=0.
3、探究:由两点确定的直线的斜率


如图,当α为锐角时,
能不能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去求?















锐角







如图,当α为钝角是,








钝角
4、直线的斜率公式: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经过两点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斜率与两点的顺序无关
二、讲授新课
思考?
1、当直线平行于x轴,或与x轴重合时,上述公式还适用吗?为什么?






成立,因为分子为0,分母不为0,k=0
二、讲授新课
2、当直线平行于y轴,或与y轴重合时,上述公式还适用吗?为什么?







思考?

不成立,因为分母为0.
三、例题精讲
【例1】已知点A(3,2),B(-4,1),C(0,-1),求直线AB,BC,CA的斜率,并判断这些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三、例题精讲
【例3】已知三点A(a,2),B(5,1),
C(-4,2a)在同一直线上,求a的值
【变式】证明A(2,-3),B(4,3),
C(5,6)三点共线
四、当堂检测
1. 若经过两点P(-2,m)、Q(m,4)的直线的
斜率为1,则m=( )
A.1 B.4 C.1或3 D.1或4
四、当堂检测
2.直线 经过原点和(-1,1),则它的倾斜角为( )
A. B. C. 或 D.
五、课堂小结
1. 倾斜角、斜率的概念;
2. 斜率的计算公式.
人教版A版 高中数学必修2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2两条直线平行
与垂直的判定
1.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重点)
2.会运用条件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难点)
1、直线倾斜角的定义:
当直线与x轴相交时,我们取x轴作为基准,x轴 与直线 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直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 ;
2、直线斜率的定义:
已知直线的倾斜角 ,则直线的斜率k= ;
3、直线的斜率公式:
已知直线上两点 ,且 ,

则直线的斜率k= .
一、复习回顾






正 向
向上
思考: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平行或相交



二、引入新课
能否通过斜率来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呢?



x
y
O

.

为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我们引入倾斜角的概念,进而又引入了直线的斜率.
新课



x
y
O



反之,







结论:斜率均不存在的两条 直线平行或重合.


x
y
O


一、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
两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它们互相平行或重合.
公式成立的条件:
①两直线不重合;
②两直线的斜率均存在.



x
y
O


设两条直线 与 的斜率分别为 ,
结论
特别地,
例1 已知A(2,3),B(-4,0),P(-3,1),Q(-1,2),试判断直线BA与PQ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直线BA的斜率
直线PQ的斜率


x
y




0
P
Q
B
A
例题
分析:分别求出两直线的斜率,观察斜率之间的关系.

思考3 当L1// L2时,有k1=k2。
那么当L1⊥ L2时,k1与k2满足什么关系?



y
x

思考3 当L1⊥ L2时,k1k2= -1?



y
x
反之,也成立,所以



x
y
o





不一定.
若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
则两直线互相垂直.
思考4 两条直线垂直,一定是它们
的斜率乘积为-1这种情况吗?
二、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
特别地,
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
为0,则两直线互相垂直.
y
l1




O
x
l2


条件:两直线的斜率均存在.
结论
例2 已知A(-6,0),B(3,6),P(0,3),
Q(6,-6),试判断直线AB与PQ的位置关系。
解:直线AB的斜率
直线PQ的斜率
分析:分别求出两直线的斜率,观察斜率之间的关系.
例题
例3 已知A(5,-1),B(1,1),C(2,3)三点,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结合图形可猜想AB⊥BC,
△ABC为直角三角形.
C


O
y
A
B



x
例题
解:(1)平行;
(2)垂直.
1.判断下列各对直线平行还是垂直:
(1)经过两点A(2,3),B(-1,0)的直线l1,与经过点P(1,0)
且斜率为1的直线l2;
(2)经过两点C(3,1),D(-2,0)的直线l3,与经过点
M(1,-4)且斜率为-5的直线l4.
练习
练习


学完一节课或一个内容,
应当及时小结,梳理知识
学习必杀技:
L1// L2? k1=k2

(前提:两条直线不重合,斜率都存在)
L1⊥ L2? k1k2= -1
(前提:两条直线斜率都存在,并且都不等于零)
1.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
2.两条直线垂直的判定:
小结
若l1、l2可能重合,则k1=k2


l1//l2或
l1与l2重合
课后作业:

1、A组:教材P89 习题3.1第2、4、6、7题;
B组:教材P89 练习1、2题.
2、课时训练3.1完成.

Good bye !

魔术师的地毯
探究与发现
一、创设情境、开设迷局
  一天,著名魔术大师秋先生拿了一块长和宽都是13分米的地毯去找地毯匠敬师傅,要求把这块正方形地毯改成宽8分米、长21分米的矩形.敬师傅对秋先生说:“你这位鼎鼎大名的魔术师,难道连小学算术都没有学过吗?边长13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69平方分米,而宽8分米、长21分米的矩形面积只有168平方分米,两者并不相等啊!除非裁去1平方
分米,不然没法做.”

一、创设情境、开设迷局
  秋先生拿出他事先画好的两张设计图,对敬师傅说:“你先照第一张图的尺寸把地毯裁成四块,然后照第二张图的样子把这四块拼在一起缝好就行了.魔术大师是从来不会错的,你只管放心做吧!”
敬师傅照着做了,缝好一量,果真是宽8分米、长21分米.魔术师拿着改好的地毯得意洋洋地走了,而敬师傅却还在纳闷儿:这
是怎么回事呢?那1平方分米的地毯到
什么地方去了呢?
你能帮敬师傅解开这个谜吗?

一、创设情境、开设迷局

二、共同探究、寻找谜底
8
8
13
5

(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或
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
三、科学依据、揭示谜底
几何问题代数化的基本步骤 :
(2)通过坐标进行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3)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为几何
问题的结论。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
——华罗庚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1)如果我们把上述分割正方形和构成矩
形所涉及的四个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即
5,8,13,21,这列数有什么规律呢?




(2)在整数范围内,边长为哪些数字的正方形按上述方式进行切割、重拼后相差的面积最小?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a
a
b
a
b
b




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3)斐波那契数列:
http://baike.haosou.com/doc/5389470-5626050.html
五、大胆尝试、自编魔术
12





12
12
五、大胆尝试、自编魔术
五、大胆尝试、自编魔术


x
o
y
五、大胆尝试、自编魔术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