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十五从军征(课件+详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1十五从军征(课件+详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12 16:24:38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26张PPT。23.1 十五从军征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即下即用,音频自播,省心高效! 关于“乐府” 1、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2、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3、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4、《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新知导入《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其主要内容有:
(1)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
(2)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3)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
(4)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新知导入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读出感情。听读诗歌 感知诗情讲析准备1.字音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ābǎizhǒnglěidòuzhìkuíchōnggēngyíāgǒu十五从军征讲析准备2.词义始:
归:
道逢:
道:
阿:
君:
遥望:
松柏:
冢:
累累:
狗窦:
雉: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望:远远地望去。
松柏:松树、柏树。
冢: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野鸡。讲析准备中庭:
生:
旅:
持:
作:
羹:
一时:
贻:
沾:
舂: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持:用,拿着。
作:当做。
羹:就是饭菜的意思。
一时:一会儿就。
饴:同“贻”,送给。
沾:渗入。
舂:用杵臼捣掉谷物的皮壳或捣碎谷物。
讲析准备诗句理解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他:“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远远看到的就是你家,现在那个地方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地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做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到能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新知讲解概括内容 本事讲述了一个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家乡,却境况悲惨的征人的故事。新知讲解诗歌结构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两句,统摄全诗,高度概括了主人公老兵的一生。
第二层:老兵九死一生归来,等待他的却是坟墓相连的情景。反映了生灵涂炭的现实。
第三层:面对荒芜的家园,老兵心酸落泪。反映出一个为国家几乎耗尽一生的垂暮老兵孤独、悲伤、茫然的心境。新知讲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从军后从未回来过。极言从军之久内容探究新知讲解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数十年了回来,道逢乡人他只敢问,家中还有谁于不幸中苟活人世,心存侥幸。哪知道等来的却是原来的家所在已经是坟冢累累,家里惨况令人震惊。归途所闻 新知讲解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屋舍空寂,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其乐融融、温馨整洁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 百倍……此情此景,人何以堪!回家所见新知讲解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举目无亲新知讲解凄苦无依:所感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出门看”与“泪落”这一细节,进一步展示了老兵心中的悲哀。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跃然纸上。动作描写新知讲解始得归→逢乡人→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情感变化: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心碎——悲哀流泪——凄苦茫然诗歌情节:新知讲解 这首诗通过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单和凄凉,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无情,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诗歌主题概括新知讲解始得归——→逢乡人——→见家景———做饭羹,东门看——泪沾巾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心碎——悲哀流泪————凄苦茫然板书设计情绪情节兵役制度残酷战争频繁百姓灾难深重主题十五从军征 在那个时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遭遇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不是。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是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拓展提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演变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拓展提高反映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其它诗歌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兵车行(节选)
杜甫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拓展提高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1)远望:松柏冢累累;
(2)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庭生野谷;井生旅葵。
3、主人公回乡时是怎样的心情?
悲伤,沉痛,迷茫无助。
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1)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2)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5、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揭露了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课堂练习6.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世界需要和平,
人民反对战争!
  课堂练习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课堂总结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部编版九下23.1十五从军征 教学设计
课题
23.1十五从军征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4、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5、背诵并默写本诗。
重点
1、了解乐府诗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本文以叙述为主,用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积累文言词汇;
难点
领会诗歌抒发的悲凉凄苦之情,深刻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关于“乐府”
1、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2、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
3、最大的特点是: 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关于《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是一本书,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汉乐府民歌大多是叙事诗,这些诗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的喜怒哀乐。其主要内容有:
(1)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
(2)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3)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
(4)揭露了贵族的腐朽生活和社会的黑暗。
【预习检查】
1.字音(见课件)
2.词义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望:远远地望去。
松柏:松树、柏树。
冢: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持:用,拿来。
作:当做。
羹:就是饭菜的意思。
一时:一会儿就。
饴:同“贻”,送给,赠送。
沾:渗入。
舂:用杵臼捣掉谷物的皮壳或捣碎谷物。
3.诠释翻译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他:“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远远看到的就是你家,现在那个地方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地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做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到能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准备课堂笔记
课堂导入,激发兴趣
讲授新课
1.概括内容
本事讲述了一个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家乡,却境况悲惨的征人的故事。
2.诗歌结构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两句,统摄全诗,高度概括了主人公老兵的一生。
第二层:老兵九死一生归来,等待他的却是坟墓相连的情景。反映了生灵涂炭的现实。
第三层:面对荒芜的家园,老兵心酸落泪。反映出一个为国家几乎耗尽一生的垂暮老兵孤独、悲伤、茫然的心境。
【逐句理解分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从军后从未回来过。
极言从军之久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数十年了回来,道逢乡人他只敢问,家中还有谁于不幸中苟活人世,心存侥幸。哪知道等来的却是原来的家所在已经是坟冢累累,家里惨况令人震惊。
归途所闻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屋舍空寂,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其乐融融、温馨整洁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 百倍……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回家所见、举目无亲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出门看”与“泪落”这一细节,进一步展示了老兵心中的悲哀。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跃然纸上。
动作描写
凄苦无依:所感
3.诗歌情节:
始得归→逢乡人→见家景—做饭羹—出东门—泪沾巾
4.情感变化: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心碎——悲哀流泪——凄苦茫然
5.诗歌主题概括
这首诗通过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单和凄凉,反映出战争的残酷无情,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
6. 在那个时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的遭遇吗?是什么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不是。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是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连年的战争造成了老百姓们悲惨的生活。
了解作者,弄清写作背景
主动积极作答
重点字词补充
重点句子翻译
讨论交流
带疑阅读,感知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简介作家作品
检查预习情况
补充重点字词
翻译重点句子
引导思考,激发兴趣
熟读课文
理清思路
引导思考,激发解题热情,主动完成课堂内容
拓展延伸
1.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演变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2. 其它反映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诗歌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兵车行(节选)
杜甫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
拓展提高
引导阅读,拓展视野,提升语文能力
拓展延伸,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能力。
课堂练习
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
(1)远望:松柏冢累累;
(2)近看:狗窦兔入;梁上雉飞;庭生野谷;井生旅葵。
3、主人公回乡时是怎样的心情?
悲伤,沉痛,迷茫无助。
4、诗的写作特色什么?
(1)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
(2)用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5、诗歌抒发了什么感情?
揭露了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
6.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但是即便在今天,在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上,仍有很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从事着战争,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世界需要和平,
人民反对战争!
复习巩固
学以致用,学习与成长并进。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板书设计

板书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