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燃烧和灭火
学科素养构建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素养提升
1、燃烧的概念及条件
2、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3、易燃易爆物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3、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材全面解读
知识点1、燃烧及燃烧的条件
1、燃烧
(1)定义: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特点:发光、放热、化学变化。
2、燃烧的条件
(1)实验7-1: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原理
运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比较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和热水中白磷产生的不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
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
实验现象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起来。
实验分析
白磷、红磷都是可燃物,薄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故白磷能够燃烧;薄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故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故不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温度达到了着火点,通入氧气(或空气)后,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也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
可燃物燃烧需要使温度达到着火点且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核心笔记——拓展延伸】实验改进方案:
由于白磷燃烧产生的白烟——五氧化二磷有毒,逸散到空气中危害人体健康,所以本实验需在通风橱中进行,或将实验做如下图所示改进。
(2)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
③可燃物的温度要达到自身的着火点。
3、着火点
(1)定义:可燃物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着火点。
(2)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种物质只有一个着火点,一般情况下,着火点不变。
(3)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如下表: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
【核心笔记——规律方法】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氧气的浓度。如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没有在纯氧中燃烧剧烈;一块木板和把这块木板劈成薄片,都放在空气中点燃,后者燃烧得更快。
【教材栏目【解析】119页交流共享,120页活动天地】
见原书202页。
4、促进燃烧的方法
Ⅰ、不完全燃烧的危害
⑴浪费能源 ⑵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空气
Ⅱ、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浓度。如: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如:①煤做成蜂窝状②木材架空
Ⅲ、一氧化碳中毒及其预防:
(1)产生:碳的不充分燃烧;煤气泄漏;燃料气体的不充分燃烧。(2)中毒原理: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失去
了输氧能力,过多将导致人体缺氧死亡。
(3)预防:保持良好的通风和有效的排气。
【核心笔记——规律方法】
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充分的微观解释:
在同一时刻,一定的空间内,相互接触碰撞的分子越多,燃烧就越剧烈
【教材栏目【解析】121页活动天地】
见原书204页。
【拓展】燃烧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铁丝的燃烧、蜡烛的燃烧都是实验室中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生活中煤、天然气等的燃烧,更是主要热能动力的来源。
【警示】贮存棉花、饲草的仓库,沾满机器油的破布、棉丝等堆积时间长了,通风不好有时就会自燃。在干燥的季节,森林也会自燃。?
【试一试】取两根同样的火柴,点燃后一根放入充满氧气的玻璃瓶①,一根放入真空的玻璃瓶②,发现①中火柴依旧燃烧,②中的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总结】钻木取火是根据摩擦生热的原理产生的。木原料的本身较为粗糙,在摩擦时,摩擦力较大会产生热量,加之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因此会燃烧起来。
【想一想】太空中没有氧气,火箭是如何前进的?在火箭燃烧室内部装着燃料和氧化剂.燃料燃烧时产生高温高压燃气.燃气通过喷管高速喷出时.对火箭产生巨大推力.从而使火箭持续前进.
【拓展】纸和木材的着火点较低,容易引燃,而煤的着火点较高,不容易引燃;所以生煤炉火时,先引燃纸和木柴,利用纸和木材燃烧放出的热量达到煤的着火点而使煤燃烧.
【典例精讲】
考查角度1:燃烧的条件
例1:(2018?聊城)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解析】灯罩的材料是纸,是可燃物,A错误。
灯罩能与氧气充分接触,B错误。
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是因为风将热量吹散使纸质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C正确。
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错误。
答案:C。
【解法指导】对于燃烧的条件,要特别注意三个条件应该是同时具备的,缺一不可。物质的着火点是经常考的,一定切记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本身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
【迁移训练】
1、(2018?遵义)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是对人类只有利而无害的化学反应
B.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
C.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就可以燃烧
D.已知:3Mg+N2点燃Mg3N2,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2、(2018?曹县博宇中学一模)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对燃烧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使温度达到着火点
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增大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白磷在开水中不燃烧——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考查角度2: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例2:(2018?金昌)如图是一组与燃烧有关的实验对下列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1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
B.实验2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是因为氧气的助燃性
C.实验2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是因为红磷量不足
D.实验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空气组成的测定和燃烧的条件的探究.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析】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故正确;
B.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氧气具有助燃性,故正确;
C.实验2集气瓶中水的体积超过,是因为点燃红磷后没有快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若红磷量不足会导致实验2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足,故错误;
D.实验1热水中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没有燃烧,故正确。
答案:C。
【解法指导】人们往往认为可燃物在水中不能燃烧,通过这一实验可知,只要是满足了燃烧的条件,无论是在任何环境下都可燃烧。
【迁移训练】
3、(2018?岳阳)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 )
A.
B.
C.
D.
4、(2018?北京)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设计B、D的目的是 。
(2)能验证可燃物需要O2的现象是 。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
(填序号)。
知识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的原理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若破坏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由燃烧的条件可推论灭火的原理:
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②使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探究灭火的原理
(1)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
实验目的
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步骤
点燃3支蜡烛,在其中一支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火焰熄灭
正常燃烧
烧杯中有气泡产生,火焰熄灭
实验分析
烧杯隔绝氧气(或空气)
同时具备燃烧的三个条件
生成CO2不燃烧且不支持燃烧,其密度比空气大,可隔绝空气
(2)灭火器的原理
实验装置
装置分析
装置正立时(图I),放在小试管中的浓盐酸与放在吸滤瓶中的碳酸钠溶液不接触,因而不能引发反应。当装置倾斜倒置时(图II),浓盐酸会与碳酸钠溶液接触,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装置中的气压增大,强大的气压使二氧化碳气体夹带液体一并从装置中溢出,喷射在可燃物的表面以达到隔绝氧气(或空气)及降温的作用。
灭火原理
隔绝氧气(或空气);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设计简易灭火器
米醋与小苏打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灭火原理与上述模拟装置相同
3、几种常用的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事例
灭火方法
隔离法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森林着火
将大火前面的树木砍掉
液化气起火
关闭阀门
窒息法
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洒在实验台上的酒精着火
用湿抹布盖灭
油锅着火
用锅盖盖灭
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盖灭
冷却法
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住宅失火
用高压水枪灭火
熄灭蜡烛
用嘴吹灭
4、常用灭火器
常用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应根据不同的火灾,采用不同的灭火器。
(1)泡沫灭火器:用来灭木材、棉花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2)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3)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核心笔记——易错点津】
电器设备或电线、线路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能用水或水基型灭火器灭火。
5、火灾自救知识
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一定不要慌张,要沉着应对。
(1)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材将或扑灭。
(2)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等。
【教材栏目【解析】118页活动天地】
见原书201页。
【试一试】铜丝灭火
如图将一根铜丝绕成螺丝状网罩,将网罩从一支燃着的蜡烛的火焰上面罩下去,不久蜡烛火焰熄灭了。这是因为铜丝会吸收热量,导致温度降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从而使蜡烛火焰熄灭。
【拓展】词语中蕴含的化学原理:
扇风点火、风助火威: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或空气);
火上浇油、抱薪救火:增加可燃物;
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清除可燃物);
杯水车薪:水太少了,不能使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警示】厨房着火的扑救方法:
当锅里的食油因温度过高着火时,千万不要用水去浇,因为水一浇,燃着的油就会溅出来,引燃厨房的其他可燃物。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关掉气源,然后迅速盖上锅盖,用窒息法灭火。如果没有锅盖,那就将切好的菜倒入锅内。
【拓展】在2018年5月举行的马来西亚防务展上,我国亮出了一款外形奇特的消防车,背后携带着24枚导弹(如图),上面的每枚导弹都搭载有3.6公斤的高效灭火剂,可针对100至300米高度的火源,导弹消防车配有精确的测量仪器进行瞄准,由于导弹内部填充的都是干粉,目标和人员都不会产生任何的伤害,并且使用过后的弹壳还能够回收再利用,这种新型的导弹消防车一经问世,便成为了一款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明星产品。
【图示】防火常识:
【典例精讲】
考查角度1: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例3:(2018?常德)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C.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灭火原理知识的理解,并灵活应用到现实生活以及实际解题当中。菁优网版权所有
【解析】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
A、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空气灭火;
B、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
C、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
D、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原理,隔绝空气灭火。
答案:C。
【解法指导】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则灭火的原理有三种:撤离可燃物、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根据燃烧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灭火方法对才能更好地减少损失。
【迁移训练】
5、(2018?长沙)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D.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考查角度2:火灾时的自救措施
例4:(2018?贺州)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安全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家里煤气泄漏,应打开排气扇抽风
C.图书、档案起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把燃气热水器安装在浴室内,方便调水温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判断防火措施是否正确,掌握防火逃生的常识、知道燃烧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优网版权所有
【解析】A.用水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因为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变,故错误;
B、晚上家里煤气泄漏,应先关闭阀门,再开窗通风,不能打开排气扇,以免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故错误;
C、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发生火灾时,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正确;
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浴室透气效果较差,若天然气泄露,可能引起爆炸,且甲烷燃烧要消耗氧气,会造成浴室内氧气减少,故错误。
答案:C。
【解法指导】人的生命是可贵的,学会火场逃生的技巧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了解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了解火灾致死的原因,理解逃生技巧运用的原理。
【迁移训练】
6、(2018?河池)下列做法你认为合理的是( )
A.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夜间发现液化气泄漏,迅速开灯检查
C.炒菜时油锅着火,迅速用水浇灭
D.电器着火,迅速切断电源
7、(2018?自贡)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C.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如果楼内有电梯,则迅速使用电梯逃生
考查角度3:燃料的充分燃烧
例4:(2018?北海)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 )
A.方便添加木柴
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C.增大氧气的浓度
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促进燃料燃烧的方法。
[解析] A.将木柴架空,不是为了方便添加木柴;B.木柴的着火点不能被改变:C.将木柴架空,不能增大氧气的浓度;D.将木柴架空,可以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促进木柴燃烧。
[答案]D
【解法指导】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能促进燃料的燃烧。
【迁移训练】
8、(2018?上饶市广丰区期末)下列提高燃斜利用率的措施中,与燃料充分燃烧无关的是( )
A.把煤磨成粉末燃烧
B.把柴油雾化后燃烧
C.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
D.给锅炉鼓风
知识点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
(1)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瞬间内释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里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2)分类:爆炸分为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
示例
原理
物理性爆炸
如气球爆炸、轮胎爆炸等
是由于气体在有限空间内膨胀、压强增大造成的,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性爆炸
如火药爆炸、煤矿瓦斯爆炸、氢气或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爆炸等
都是由于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的,有新物质生成。
(3)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如家庭用的天然气、煤气或液化气等,聚焦在通风不良的有限空间内,如果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时,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H2
4.0%~74.2%
CH4
5%~15%
CO
12.5%~74.2%
因此,在点燃或加热上述气体前,一定要先检验气体的纯度。
2、实验探究:粉尘爆炸
实验目的
探究粉尘能否发生爆炸
实验步骤
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比胶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如图)。从胶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人距离该位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听到砰的一声响,塑料瓶内发生爆炸,将塑料盖掀起。
实验分析
鼓入空气将面粉吹起,干燥的面粉与金属罐内空气充分接触,遇到明火发生燃烧,在有限空气内急速燃烧放热,使罐内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发生爆炸。
实验结论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任何可燃性的气体、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遇到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加油站、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应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3、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2)易燃物和易爆物
①易燃物:一般指的是那些易燃的气体和液体,容易燃烧、自燃或遇火可以燃烧的固体以及一些可以引起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等。如硫、白磷、酒精、汽油、氢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面粉、秸秆、柴草等。
②易爆物:一般指的是那些受热或受到撞击时容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如烟花、鞭炮等。
(3)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的注意事项
对厂房和仓库的要求
与周围建筑物之间要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要有通风、静电消除、消防等器材设备,严禁烟火,杜绝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因素;所有的电气设备和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封闭和防爆型装置。
对容器的要求
要牢固、密封,容器外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并标有物质的名称、化学性质和注意事项
存放要求
分类存放,不能堆放得过高过密,堆与堆、堆与墙之前要留有一定距离的通道
运输要求
轻拿轻放,不能摔、砸或撞击
工作人员要求
严禁烟火,人走电断,经常进行防火检查,认清图标
【核心笔记——规律方法】氧化反应、自燃、燃烧与爆炸之间的联系:
【教材栏目【解析】122页交流共享,122页实验探究】
见原书205页。
【拓展】烟花爆竹是指以烟火药为主要原料制成,引燃后通过燃烧或爆炸,产生光、声、色、型、烟雾等效果,用于观赏,具有易燃易爆危险的物品。由于烟花爆竹其中的火药成分,燃放者在燃放时如果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燃放或者燃放违规产品,就会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警示】粉尘爆炸多在伴有铝粉、锌粉、铝材加工研磨粉、各种塑料粉末、有机合成药品的中间体、小麦粉、糖、木屑、染料、胶木灰、奶粉、茶叶粉末、烟草粉末、煤尘、植物纤维尘等产生的生产加工场所。
【想一想】加油站内为何不能拨打手机?
手机是一种无线电通讯工具,无线电发射机发射出的无线电波(射频电磁辐射),能使接受无线电的天线感生射频电流。当射频电流在金属导体间环流时,遇有锈蚀或接触不良,就会产生射频火花。只要射频火花持续一微秒以上、能量大于6毫瓦时就会引燃甲烷与空气的混合气。由于汽油是易挥发性物质,在油气罐及天然气管道泄漏而形成的可燃气危险区,手机产生的射频火花很容易引起爆炸,导致灾害的发生。
【警示】常用危险化学品标识:
【拓展】铁路禁止携带托运物品主要包括:
(1)枪支械具类(含主要零部件)、(2)烟花爆竹等爆炸物品类、(3)管制刀具(包括匕首、三棱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以及其他类似的单刃、双刃、三棱刀等)、(4)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5)砒霜等毒害品、(6)盐酸等腐蚀性物品、(7)放射性物品、(8)传染病病原体等。
【典例精讲】
考查角度1: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例5:(2018?淄博市沂源县期末)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常需要采取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措施的是( )
A.严禁旅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
B.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灯火试验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附近应严禁烟火
D.发现煤气管道泄露用打火机检查泄露点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菁
【解析】解:A、易燃、易爆物品易在车上发生燃烧和爆炸,会危害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正确。
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会聚集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内,且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过高会使人窒息,所以正确。
C、加油站、面粉加工厂附近的空气中含有大量可燃性的气体和粉尘,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故加油站、面粉加工厂附近应严禁烟火,所以正确。
D、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不能用打火机去检查液化气管道是否漏气,应用涂肥皂水的方法判断,所以错误。
答案:D。
【解法指导】“安全重于泰山”,防火、防爆问题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故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了解易燃易爆的生产、运输、使用、贮存的注意事项,明确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迁移训练】
9、(2018?梧州)运输汽油的车辆必须张贴的警示图标是( )
A. B.
C. D.
10、(2018?宁波鄞州区模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 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分别于2018年3月3日15时和3月5日9时在中国首都北京开幕。开会期间,为了安全,北京火车站要进行二次安检,轨道交通部门规定乘客携带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强腐蚀性等物品不能通过安检口。下列物品可以通过安检口的是( )
A.鞭炮 B.汽油
C.液体皂 D.浓硫酸
考查角度2: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认识
例6:下列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A.白磷要保存在水中-防止自然 B.金刚石硬度最大-常用作饰品
C.加油站严禁烟火-防止爆炸 D.真空包装保存食品-防止缓慢氧化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氧化反应的几种剧烈程度不同的反应,有的比较剧烈如燃烧,有的比较缓慢,如缓慢氧化。
[解析]A、白磷的着火点低,放在水中可以防止自燃,正确;B、金刚石具有金属光泽,可以用于制造钻石,而不是硬度大,错误;C、加油站中的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所以加油站要严谨烟火,故正确;D、真空包装的食品与氧气隔绝,防止了缓慢氧化,故正确。[答案]B
【解法指导】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关系:
【迁移训练】
11、(2018?德州夏津六中月考)燃烧、自燃和缓慢氧化三者的相同之处是①都放出热量②都要发光③都是氧化反应④反应都很剧烈⑤都要与氧气接触⑥都要使温度达到着火点,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典型考题精析
考点分析
1、燃烧的条件主要考查两个方面:一是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如2018年的东莞中考第23题;二是根据燃烧的条件判断一些物质在给定的条件下能否燃烧等。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或实验题。
2、灭火的原理常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进行考查,根据灭火的原理与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解释有关现象,如2018年的丹东中考第4题。常见题型为选择题或填空题。
3、易燃易爆物一般考查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如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易燃易爆物的存放等。常见题型为选择题或简答题。
考题精析
考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例7:(2018?丹东)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B.用嘴吹灭蜡烛——隔绝氧气
C.木柴架空燃烧更旺——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从教材到中考](教材第118页活动天地)可燃物的燃烧不仅要达到其着火点,还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而灭火的实质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停止。灭火原理有三种:一是清除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二是隔绝氧气(或空气);三是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解析】A、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正确;
B、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用嘴吹灭蜡烛时,气流使蜡烛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熄灭,正确;
C、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正确;
D、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是因为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正确。
答案:B。
考点2探究燃烧的条件
例8:(2018?东莞中考)请参与下列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或解释
(1)
用玻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
酒精 ,
蒸馏水 。
结论:酒精是可燃物,水不是可燃物。
( 2)
在铁片两端放大小相同的硬纸片、乒乓球碎片,在铁片中间加热。
乒乓球碎片先燃烧、硬纸片后燃烧。
结论:乒乓球碎片的比硬纸片的低。
(3)
在如图中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
①溶液中产生气泡;
②蜡烛火焰a (填“先于”“后于”) b熄灭。
现象②的原因是:CO2不助燃; 。
(4 )
用大烧杯罩住高低两支点燃的蜡烛。
①烧杯底部变黑; ②蜡烛火焰d比c先熄灭。
CO2不助燃,蜡烛不完全燃烧;d先熄灭的原因是: 。
【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遇火星可能会发生爆炸。“小火燃烧”和“发生爆炸”的原因分别是: 。
[从教材到中考](教材第119页最后一段话)教材中实验探究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中考题由教材实验演变而来,考查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可燃物燃烧不仅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还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所以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解这类题需要对比试验条件,找出试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解答】【实验探究】(1)用玻棒分别蘸取95%的酒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酒精具有可燃性,能燃烧,水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
(3)由于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下面的蜡烛先熄灭;
(4)由于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烧杯的上部,所以上面的蜡烛先熄灭;
【拓展】堆积的面粉不容易点燃,即使少量点燃也只是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小;如果把面粉撒向空中,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在瞬间就完成了,易发生爆炸。
答案:【实验探究】(1)能燃烧,不能燃烧;
(3)不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4)二氧化碳受热气体膨胀,密度变小,聚集在集气瓶的上部;
【拓展】“小火燃烧”是由于面粉与氧气的接触面较小,“发生爆炸”是由于面粉与氧气充分接触。
【解法指导】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的设计过程。掌握了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要会根据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去分析具体的实验现象。特别注意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考点3易燃易爆物知识
例8:(2018?昆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要立即开灯检查
B.在加油站、加气站使用手机可能引发燃烧、爆炸
C.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
[从教材到中考](教材第123页的内容)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防爆的措施,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解析】A.燃气属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夜间发现家中煤气泄露,不能立即开灯,应该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正确;
B.在加油站附近的空气中弥漫着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接打手机产生的电火花可能会引燃甚至引起爆炸,错误;
C.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错误;
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是由于燃气燃烧不充分造成的,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以利于燃气充分燃烧,错误。
答案:A。
综合应用创新题
1.(2018?兰州)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温度高于240℃,红磷就一定能燃烧
B.常温下,红磷在空气中容易自燃
C.浸泡在热水(80℃)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与之接触,白磷也能燃烧
D.升高温度可以提高白磷的着火点
2.(2018?义乌市模拟)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决定自2018年3月20日起,在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从科学的角度考虑,下列有关燃放烟花爆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燃放烟花爆竹容易引起火灾 B.燃放烟花爆竹容易引起大气污染
C.燃放烟花爆竹容易产生更多的噪声 D.燃放烟花爆竹的主要危害是引起土壤污染
3、(2018?淮安模拟)对下列成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火上浇油——隔绝氧气
B.煽风点火——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可燃物
D.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2018?巴彦淖尔)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然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5.(2018?山西模拟)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①③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C.若向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水中白磷也会燃烧
D.①②说明物质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6.(2018?泰安期末)2018年3月25日,俄罗斯一家名为“冬季樱桃“的购物中心发生火灾,造成64人死亡,其中61名遇难者是儿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灾逃生时拿个湿毛巾捂住口鼻并直立身体往光亮处跑
B.保温材料内的电气线路故障所致火灾可用水马上浇灭
C.工人切割装修材料时,附近的堆放物品具有可燃性,可能导致发生火灾
D.消防队员用水灭火主要是利用水能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目的
7.(2018?临沂)在通常情况下,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下面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请你根据实验图示和资料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信息: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是40℃、240℃
.
①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 。
②烧杯中水的作用一方面 ,另一方面 。
(2)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图2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填字母序号)。
8.(2018?北京海淀区月考)研究燃烧现象,小明进行了下列活动。
(1)活动1:点燃蜡烛后,电子秤示数逐渐减小。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总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燃烧掉的蜡烛的质量。该反应 (填“是”或“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活动2:用玻璃杯迅速扣住燃烧的蜡烛,并使杯口始终浸没在水中,可观察到 。
(3)活动3: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所具有的性质的是 ;上层脱脂棉燃烧,说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Na2O2)发生了放热反应,并产生了一种气体,该气体是 。
(4)活动4:小明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放置(火焰在上方,火柴梗在下方),火焰很快就熄灭了,这是因为 。
(5)活动5:小明采取以下实验操作步骤验证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则实验操作顺序应为 (每步仅可选用一次)。
A.通入N2 B.通入O2 C.点燃酒精灯
【参考答案】
【迁移训练】
1、【答案】D
【解析】燃烧若利用不当会造成火灾,不是对人类只有利而无害的化学反应,A错误。
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不是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如太阳能、核能、其它的化学反应等,B错误。
物质只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足够高,不一定能燃烧,该物质必须是可燃物,C错误。
3Mg+N2点燃Mg3N2,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D正确。
2、【答案】
【解析】A、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使温度达到酒精的着火点,正确。
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面积,正确。
C、釜底抽薪,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正确。
D、白磷在开水中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错误。
3、【答案】B
【解析】A、图中小木条能燃烧,玻璃棒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B、图中小木条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D、图示烧杯中的蜡烛一定时间后熄灭,放在空气中的蜡烛正常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错误。
4、【答案】(1)探究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2)C中白磷不燃烧,D中白磷燃烧;(3)A。
5、【答案】B
【解析】A、用锅盖盖住着火的油锅隔绝氧气,会使油因不能与氧气接触而熄灭。此做法正确。
B、向着火的电烤炉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此灭火方法错误;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以喷大量水,降到燃烧物的着火点;故做法正确;
D、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采用隔离氧气的方法进行灭火;故做法正确。
6、【答案】D
【解析】A.室内起火时马上打开门窗通风会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室内着火不要着急打开门窗,错误;B.液化气具有可燃性,一旦泄漏,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不能开灯,错误;C.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因此炒菜时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错误;D.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正确。
7、【答案】D
【解析】天燃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静电、电火花或加热易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A正确。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B正确。
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C正确。
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 不能乘电梯逃生,D错误。
8、【答案】C
【解析】把煤炭磨成粉状和把柴油喷成雾状均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其燃烧,A、B正确;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是与燃料是否充分燃烧无关。C符合题意;D.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9、【答案】C
【解析】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后点燃易发生爆炸,运输汽油的车辆附近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要防止引燃混合气体发生爆炸。A是腐蚀品标志;B是有毒品标志;C是易燃液体的标志,适合在运输汽油的车辆上张贴;D是循环使用的标志。
10、【答案】C
【解析】易燃物、易爆物、腐蚀品和危险品等对旅客的安全造成了威胁,所以要严禁携带。
鞭炮、汽油均属于易燃物和易爆物,A和B不能通过安检口;C液体皂不属于易燃物和易爆物,可以通过安检口;D浓硫酸是有腐蚀性的物品,不能通过安检口。
11、【答案】C
【解析】燃烧是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自燃是由于缓慢氧化引起温度升高,达到物质的着火点,引起燃烧现象;缓慢氧化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不容易被发觉,不发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都能放出热量,都与氧气接触。所以①③⑤正确。
综合应用创新题
1、【答案】C
【解析】A、温度高于240℃,红磷燃烧还需与氧气接触,错误。B、红磷的着火点是240℃,常温下红磷在空气中不容易自燃,错误。C、浸泡在热水(80℃)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与之接触,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白磷也能燃烧,正确。D、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升高温度不能提高白磷的着火点,错误。
2、【答案】D
【解析】燃放烟花爆竹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危害,例如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在放烟花爆竹的时候还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燃放烟花爆竹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没有燃尽的火药以及剩下的灰尘都是一种污染。由此可见,在燃放烟花爆竹时所释放的有害物质给空气造成污染。燃放烟花爆竹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会产生噪音污染。还会酿成火灾及伤害事故。
3、【答案】A
【解析】A、火上浇油,是指燃烧过程中,添加可燃物,能使燃烧继续进行,不能隔绝氧气,;
B、煽风时,能使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从而促进可燃物燃烧;
C、釜底抽薪是指把可燃物移走;
D、钻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功,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时,木材燃烧。
4、【答案】D【解析】将用水和酒精浸湿的手帕点燃,手帕表面燃烧,片刻后抖动手帕,火焰熄灭,而手帕一点也没有烧坏,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手帕的着火点,故D说法正确。
5、【答案】C
【解析】A、烧杯中的热水能起到提高温度、隔绝氧气的作用。
B、①③,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C、若向水中白磷通入氧气,水中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也会燃烧。
D、①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6、【答案】C
【解析】A、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距离着火区;但不能往亮处走。
B、电线着火,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
C、工人切割装修材料时,附近的堆放物品具有可燃性,容易达到燃烧的条件,可能导致发生火灾。
D、消防队员用水灭火主要是利用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一下达到灭火目的。
7、【答案】可燃物;(1)①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使热水中的白磷隔绝了氧气;给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提供了热量;
(2)B。
8、【答案】(1)大于;是;(2)蜡烛熄灭,玻璃杯内液面上升,略高于玻璃杯外液面;
(3)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氧气;(4)温度达不到火柴梗着火点;(5)B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