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课件(1)(岳麓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课件(1)(岳麓版必修1)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1-24 19: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主要线索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活动
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趋势: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第4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活动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原因:打开中国的市场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影响: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南京条约》附件中法《黄埔条约》: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中美《望厦条约》:外国兵船可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影响原因:日本推行“大陆政策”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影响:清政府财政困难加剧,被迫大借外债;列强侵略
势力深入内地;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影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各阶层民众奋起;
列强在远东矛盾激化,“三国干涉还辽”
后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侵华的特点: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向各国赔款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山海关至北京铁路沿线要地由各国驻兵保护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前影响背景:阶级矛盾尖锐,广西自然灾害严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天国兴衰意义: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
政治基础;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近代中国第一
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失败原因背景:19世纪末中外民族矛盾激化,人民反洋教斗争迅
速发展发展:1898年提出“扶清灭洋”口号,清政府无力镇压,
只好“抚而用之”特点:盲目排外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历史意义背景: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清政府内外交困,进行“新政”中国同盟会高潮失败:袁世凯窃取政权,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意义: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中国两
   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二十一条和巴黎和会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意义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追求真理勇于解放列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协定关税权:英商进出口货物所交税款由中英双方共同商定。《南京条约》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犯罪时交由外国领事判决。《虎门条约》片面最惠国待遇:中国在给予他国任何权利时准予“英人一体均沾”。《虎门条约》居住及租地权:外国人可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建房居住。《虎门条约》外国兵船可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中美《望厦条约》外国人可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中美《望厦条约》传教权:外国可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中法《黄埔条约》外国人可在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天津条约》内河航行权: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天津条约》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天津条约》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北京条约》筑路权:允许外国在华修筑铁路。《中法新约》允许外国在华设立工厂。中日《马关条约》允许各国派兵保护北京“使馆区”,山海关至北京铁路沿线要地由各国驻兵保护。《辛丑条约》列强在中国取得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