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7.19《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7.19《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1-24 19: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教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七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及作用。本课在内容上承接了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又连接着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科技成果及运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必修Ⅰ、必修Ⅱ学习,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当时的世界格局已经有所了解,已经初步具备了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背景知识。
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的学习对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成就及地位、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已经有所了解,这将有助于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识记新中国在核技术、导弹、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以及计算机领域的重大成就;通过列表归纳新中国重大科技成就,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成就在生产领域中的运用,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进一步探究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列表归纳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明确各项成就在中国与世界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地位、意义;
借助多媒体,通过影视资料、图片等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表格分析、影视、图片等再现的历史情景,学生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在许多领域内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而有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培养危机意识,增强使命感、激发为振兴祖国发愤读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及对策]
本课重点:
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本科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注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策:
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新中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分析其作用和地位;
借助于多媒体,通过歌曲《东方红》,影视资料“常娥一号卫星发射” 以及大量图片渲染气氛、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
列表分析归纳法法、情景再现法、问题探究法
学法指导:
列表分析归纳法,迅速有效掌握历史信息
观察法,感受历史情景;
讨论、合作探究法,深入历史问题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红》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新中国初步取得科技成就的喜悦中。
新课开始首先播放影视资料:10月24日卫星“常娥一号”发射片段,然后和学生一起回忆“常娥一号”动态,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学习:
一、多媒体打出这课涉及的三个方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合作探究一:列出成就,完成表格。
合作探究一:
阅读本课内容,找一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过在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并回忆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领域 时间 成就 地位、意义
核技术
导弹
空间技术
生物技术
计算机技术
二、然后教师补充介绍各项成就,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一)核技术方面:
选择“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学生观察图片,一个乌云滚滚,一个蓝天白云,引导学生探讨“合作探究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什么要致力于原子弹等核武器的研究?你怎样看待核技术的发展?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讨论,自由发表意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
当时国际上美苏两极争霸,美国敌视新中国,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中国发展核力量可以打破美苏对核技术的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同时也加强中国国防,维护自身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核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紧张和不安,同时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核武器曾经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也可以利用核技术为人类服务,造福社会。应该科学的发展、利用核技术。
(二)导弹技术方面:
重点介绍钱三强、邓稼先、钱学森三位科学家的贡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学生感受新中国科学探索起步的艰难与老一辈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两弹一星”精神。
(三)空间技术方面:
介绍载人航天工程实施情况。多媒体出示一组照片(神州一号至六号发射照片以及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照片),学生感受这一工程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生物技术方面:
选择照片《饥饿的女孩》,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体会透露出的非洲的凄凉、饥慌,认识解决粮食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接着出示袁隆平与其研究的杂交水稻,引用数据突出他对世界解决人类粮食问题的杰出贡献,体会袁隆平的科研精神、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巨大贡献。
接下来突出中国自1999年参与人类基因研究以来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科学等方面的成就,体会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贡献,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五)计算机技术方面:
图片展示“银河Ⅰ号”以及曙光系列大型计算机,突出这些高性能计算机对科学研究、人类生产的作用,再次体会科技对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所起的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三、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近代中国科技发展情况,组织学生探讨“合作探究三”:为什么在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 ”
学生在讨论后,自由发言,最后师生共同总结:
社会主确立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两弹一星” 战略决策;“863计划”; “星火计划”; 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 );
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钱三强 ;邓稼先 ;钱学森) ;
……等等。
教师补充介绍“863计划”、“星火计划”,学生了解更多国家科技方面的政策和成就,增强学生的关注科学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进一步巩固解决两大难点。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 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科技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后经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的专家论证批准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称为“863计划”。 “863计划”从国情出发,从长远考虑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充分分析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优势,坚持“有 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863计划” 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实力,使我国在当今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主要技术领域有了自己的阵地。同时,通过及时推动阶段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技术辐射, “863计划”为我国的生物工程、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农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星火计划”:
1985年5月22日,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国家科委把这一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开发计划, 简称为“短、平、快”项目,并拟名为“星火计划”。“星火计划”的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截至1995年底,全国共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66736项,覆盖全国85%以上县;已经完成的星火项目为35254项,占立项总数的52.9%;星火计划总投入为937.6亿元。1995年全国星火计划实现产值2682.7亿元,实现利税473。9亿元,创汇88。9亿美元。提高了乡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星火计划实施还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
小结:
多媒体返回本课目录,带领学生回忆新中国在三个方面五大领域内所取得成就,要求学生把握住这些重点内容。教师提出希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希望同学们能以老一辈科学家们为榜样,努力学习,为中国将来的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板书设计]
1、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及地位、意义
领域 时间 成就 地位、意义
核技术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了世界和平
20世纪90年代 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累计各发电260亿和1500亿千瓦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导弹 1956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
1960年 仿制进程导弹成功 我国国防力量进一步加强
1964年 自行设计的中进程导弹试验成功
空间技术 1960年 我国自行研制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奔向太空卖出第一步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至2001年 成功研制12种不同型号系列火箭,发射70多颗国内外卫星 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003年 “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行 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 “神舟”6号载人航天飞行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生物技术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1973年 杂交水稻“南优2号”;研制成功 比常规稻增产20%
1999年 参与人类基因研究 在改良品种、治疗重大疾病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计算机技术 1983 “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计算机,此后越来越多高性能计算机出现,技术已居世界先列
2、 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原因:
1、社会主确立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
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两弹一星” 战略决策;“863计划”; “星火计划”; 载人航天工程战略决策 );
3、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钱三强 ;邓稼先 ;钱学森) ;
4、……等等。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练习题,巩固本课重点知识。
[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要求要转变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教学设计就是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设计而成的,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可取的地方:
一、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展现,且由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填写,能迅速突破重点。
二、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既能深化课堂教学,突破难点,又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应该是历史教学的本质所在。
三、在导入中结合了现实,注意课堂气氛的渲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图片,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些不足,如没有照顾到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使得有少部分学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在实践中将会注意分组,由学习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学生,真正实现合作而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