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版本
课题
预计课时
实际完成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课时
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
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展开,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争取和平的外部环境,打开外交局面,我国积极开展外交话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在此过程中,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些成就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已经掌握了古代中国的外交及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这样对比学习更有利于掌握新知,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们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比较生疏,一般不会将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调整联系起来,因此,本课内容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
1. 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能够概括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2. 通过激励引导,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和中国的现实,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3.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学习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学习难点: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检测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953年底,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印度、缅甸两国总理积极倡导。
(2)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万隆会议:
1955 年,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通过该环节让学生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教授新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1.史料展示:
材料一:
材料二: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2.教师提问:如图漫画中这个任人宰割的清朝官员,是谁的写照?而周围那群举着鞭子和刀枪的“强盗”又指的是谁?可以用哪些词汇来形容这一形象呢?
提示:清朝官员指的是清政府。“强盗”指的是西方列强。被迫、屈辱的外交。
3.教师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外交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的外交。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形象有没有根本的转变?
4.史料展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5.教师提问:结合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环境。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史料展示: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讲话
2.教师引导:根据材料和教材知识,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基本情况。
提示:1953年首次提出,1954年正式与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其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教师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万隆会议的有关图片
2.教师提问:回顾历史,说一说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提示:学生自主回答。
3.史料展示: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而存异,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是我们仍有共同的基础。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席代表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4.提出问题:面对一些国家的咄咄相逼,当时周总理采取了哪些对策?
提示: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认真阅读教材,和同学进行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通过问题让学生更加的专注,通过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提出到现在,经历了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考验,凸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当今的中国已经走出了昨天的阴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繁荣富强。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
学生将板书记在课本的空白处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便于记忆。
当堂检测
1.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B )
A.采取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 B.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采取明哲保身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2.“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关系的某些原则……”这个由周总理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指( B )
A.一边倒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下列属于其内容的是( A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 ⑤和平共处 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⑤⑥
4.2017年6月18日,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过中印锡金段已定边界进入中国洞朗地区,这引发了中国政府及人民的强烈不满。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界违反了中印两国之间达成的指导相互关系的哪一原则( B )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原则 D.互惠互利原则
5.2017年5月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启了与会各国合作共赢的新篇章。同样是为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D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主题 D.“求同存异”的方针
6.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亚洲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共同维护和平稳定。60多年前的亚非会议,中国、亚洲、非洲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亚非会议对中国的重大意义是( C )
A.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B.彻底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C.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D.中国由此与印度尼西亚建立外交关系
认真完成老师所给出的题目。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用了漫画和图片,还借助大量文字材料来充实课堂,辅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并采取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重点讲解等多种教学方式,紧扣历史教学指导意见,以求最大效果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