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学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学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12 22:0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请:请 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庄重。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然资质愚钝,愿意实践这些话。”
3、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 樊迟没有明白。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可以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
阅读1、2、3、4语段后,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6、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讲解完第5、6语段,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仁"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高尚志向、节操的人有及仁人志士,不会贪生而损害仁德,却会为了成全仁德而牺牲生命。”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处于贫困中,不可为长久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德,算计精明的人利用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一下三个问题的提示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A、什么是仁?
B、怎样做才能达到“仁”?
C、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A、什么是仁?
??? 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达到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探讨: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子贡、樊迟、仲弓等人的回答各有侧重、各不相同。试作具体分析,品评一下孔子所说的“仁”到底体现了儒家哪些人格思想?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是穷困、困窘的意思。孔子说:“不仁者不能长期处在困窘潦倒之中,也不能长期处在富贵安乐之中。”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达到仁这种境地的人,不能长期忍受困窘潦倒之苦,“久困则为非”(《论语注疏》),因而去做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君子可以固穷,但“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二),小人处在困境中则什么都会去做了。同样,没有达到仁这种境地的人,在长期的富贵安乐中,会骄淫佚乐,丧失本心。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不是仁者,根本是做不到的。
【评析】
“仁者安仁”,仁者能安处仁道。不管在穷困中,还是在富贵中,仁者能“贫而乐,富而好礼”,仁者能“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仁者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仁者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仁者的内心充足,安贫乐道。所以,仁者能安仁。
智者就不同了,“智者利仁”,智者知道仁对他有利,所以便去行仁道。仁者智者,一个以仁为本,一个以仁为用。仁者是自发的,智者是自觉的。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仁者有内部动机,智者靠外部激励。仁者智者,如果二合为一,那人生修养就完美了。
【问题探究】
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性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地对他人好,只因为我们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已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已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解 读
“礼”是外在的规范
“仁”是内在的自觉实践
“恕”(忠恕)是仁的实践原则
“圣”是仁的极致
“近取譬”是普通人实践仁的方法
做到仁并不难,可怕的是丧失了追求仁德的愿望
儒家的人生目标
仁以为己任
问题探索
1、"仁"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请把自己有关"仁"的体会用文字写出来,与其它同学们交流。
2、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如何才能够实现"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