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3 07:54: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温故知新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课堂导入《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为什么两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如此突出呢?我们首先来了解北宋的建立。1、掌握北宋建立和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学习重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学习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影响学习目标1.北宋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2、北宋的统一。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影响。
4、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目的、措施、影响。
5、总结北宋政治特点。自学预习北宋的建立1、建立方式: 陈桥兵变2、时间:3、建立者:4、都城:5、国号: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东京(河南开封)宋(史称北宋)讲授新课(一)北宋的建立北宋的形势图讲授新课北宋的建立1、宋太祖、宋太宗
2、先南后北的方针
3、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二)北宋的统一(1)军事方面: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讲授新课北宋的建立(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杯酒释兵权设“二府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利皇帝政事堂枢密院 三司(掌管政务)(掌管军务)(掌管财政)“二府 ”:三司讲授新课北宋的建立(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2)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讲授新课北宋的建立(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3)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合作探究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措施(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1、积极:中央将原各地方节度使掌握的行政权、兵权、财权都被收回,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合作探究《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材料研读通判有哪些职权和作用?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签名才能生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讲授新课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2)方法重文轻武的政策(3)措施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文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从而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学习风气,为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消极影响文臣掌兵,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官吏冗余,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财政支出增加。(4)影响讲授新课重文轻武的政策合作探究宋朝政治的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朝武将的地位和待遇低。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材料研读课堂小结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权”行政权;“钱”地方财权;“兵”节度使的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课后活动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课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