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3 07:5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七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你们想知道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情况吗?他们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呢?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新课导入
1.了解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
2.知道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掌握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学习重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
学习难点: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学习目标
地区 发展概况 政权时间 建立者 都城 政权 主要措施
契丹
党项
1、契丹与党项发展
2、简述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3、简述宋夏和议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自主预习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契丹族的生活特点:
游牧生活
契丹族逐渐强大是何时?
唐朝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契丹人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天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经过约500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
相关史事
契丹鸡冠壶
辽(有时称契丹)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10世纪初
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讲授新课
契丹族与党项族
一、契丹族
1.国号:
2.建立者:
3.时间:
4.都城:
5.治国措施: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货币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相关史事
党项族
1.国号:
2.建立者:
3.时间:
4.都城:
大夏,史称西夏
元昊
11世纪前期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契丹族与党项族
二、党项族
讲授新课
西夏王陵(东方金字塔)
西夏铜牌
西夏货币
西夏买牛契约
①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
②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③创制西夏文字。
5.西夏的治国措施?
讲授新课
契丹族与党项族
二、党项族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辽(契丹)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西夏
汉族
党项族
960年
11世纪前期
元昊
赵匡胤
兴庆
东京
(今开封)
课堂练习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相关史事
防御政策
位于内蒙古宁城的
辽大明塔
1.占领燕云十六州的辽朝皇帝是谁?
辽太宗
2.宋太祖时,北宋与辽的关系怎样?
保持友好关系
3.宋太宗时,被迫对辽采取什么政策?
讲授新课
辽与北宋的和战
5.辽与宋签订的盟约历史上称作什么,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4.澶州之战发生在何时,当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谁?
宋真宗、寇准
澶渊之盟
内容: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讲授新课
辽与北宋的和战
1.时间:
2.交战双方
3.交战地点:
4.关键人物
5.战争结果:
攻方:
守方:
1004年

北宋
澶州(古称澶渊)
寇准
宋真宗
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课堂练习
规定宋要给辽岁币,
每年银十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
宋朝的百姓负担。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
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
很不利。
史书记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
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
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我认为宋辽
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合作探究
宋辽澶渊之盟签约后,
宋方立“契丹出境碑”
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1.对北宋政府而言:
2.对社会经济而言:
3.对于民众生活而言:
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
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合作探究
(1)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北宋关系如何?
(2)西夏为什么要与北宋和谈?
(3)宋夏和约的内容是什么?
(4)议和的影响是什么?
战争
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讲授新课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崭露头角
战争与和平

西夏
宋辽和战
宋夏和战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澶渊之盟
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
宋夏和议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课堂小结
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
面对辽国的大举入侵,寇准力促宋真宗御驾亲征,从而打败辽军,使中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此外,寇准一生为官40余年,举荐贤能,扶正祛邪,不徇私情,深得民心。此歌谣反映了民众对寇准的景仰和爱戴。
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
课后活动
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对民众的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课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