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战国时代,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开始标榜自己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天下有道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秩序,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制度影响深远。
儒 家
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
思想要点:
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二、宣扬民本思想。
三、提倡仁政。
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显学,是指一时在社会上处于热点的、显赫一时的学科、学说,学派)。
墨子(前468~前376年),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兼爱”“尚贤”等。
墨 家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过周守藏室官员。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的人生观。
道 家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是荀子的学生,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
法 家
先秦诸子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作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说是绝后的。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语:言论。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
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
北宋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意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了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韧品质。
【原文】 仪封人(1)请见(xiàn),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2)。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sàng) (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4)。”
【注释】
(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见(xiàn):引见
(2)君子之至于斯也。之,定语后置标志。相当于“至于斯之君子”。
(3)从者见之:随行的人引见了他。
(4)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5)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这个地方镇守边界的长官请求把自己引见给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把他引见给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诸位何必为孔子丧失官位而担忧呢?天下没有德政已经很久了,上天将借孔夫子为圣人来宣扬大道。”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文段借仪封人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2【原文】
长沮(jù)、桀(jié)溺(nì) (1)耦(ǒu)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yú) (4)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yú,同“欤”)?”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译文:长沮、桀溺(两个在水洼地里劳动的高大魁梧的人)并力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2【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pè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原文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yì)之(5)?且而与其从辟(6) (bì)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 (yōu)而不辍(chuò)。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长沮桀溺耦而耕》选自《论语?微子》。它记载了孔子周游列国时派子路问津的一段小故事,写出了当时社会中处世态度不同的两种人物形象。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
长沮桀溺耦而耕。
先解释下这两个人物:“长”和“桀”都是形容人的形象的。长,高大;桀,魁梧。“沮”和“溺”指身浸在水中。金履祥在《论语集注考证》中说:“子路问津,一时何自识其姓名,谅其以其物色名之,盖二人耦耕于田,其一人长而沮洳(低湿之地),一人桀然高大而涂足(足涂污泥),因以名之。”
耦而耕:两人各执一掘土的农具,彼此配合着并耕。
广袤的田野,两个高大魁梧的农夫在泥泞中劳作着。孔子和子路路过这里,他们迷路了。于是,孔子派子路去问路。一段有趣的对话开始了。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子路的到来,打破了田野的宁静,一般情况下,面对一个外地人彬彬有礼的问路,应该很热情地回答才是,但是听到子路的问话后,长沮却反问子路,那个手拉缰绳驾驭马车的人是谁,这样一来,问者成为被问者,被问者成为问者,故事向前发展了一步。听了子路的回答,长沮继续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老老实实地回答。
长沮问什么,子路就答什么,一步步远离了“问路”的话题,不由得让人揣测长沮的居心何在,长沮桀溺一步步追问,子路始终恭恭敬敬,这样的话,也许会得到一个答案吧?出乎读者意料的,在搞清楚子路的身份后,桀溺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我们都知道,春秋末期,正是天下一片混乱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孔子周游列国,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桀溺一语双关,将当时的社会现状比作洪水横流。他的话的意思可以这么理解:天下到处都是滔滔洪水,你们到哪里去找得到真正的渡口呢?这个社会,你们是找不到出路的。“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方存之《论文章本原》)
桀溺接着对子路说:“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辟人之士,指的是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由于季康子等人专权,孔子在鲁国无法施展抱负,只能离开鲁国去卫国,又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于是又到了陈国。多年来,孔子到哪里,哪里就有坏人与他作对,可以说,孔子周游列国的过程,就是一个逃避坏人的过程。说完这话后,长沮桀溺“耰而不辍”。“耰”有这么两个意思:
1.农具名,形如大木榔头,用来捣碎土块,平整土地。
2.播种后用来平土,掩盖种子。
可见“耰”是个细活,这两个人正是要通过自己很认真地在劳动表现出自己喜欢劳动的样子,表现出隐士耕种之乐,以显示出对孔子的不屑。故事到这儿,发展到了高潮。
长沮桀溺没有给子路答案,子路只好回来,把事情经过告诉了孔子。故事急转而下。“夫子怃然”,怃然,两字有如下解释:
怃然,失意貌也。
怃然者,犹怅然也。
孔子听到了这番对话后,反应竟然表现得如此强烈,为何?可以想象,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遭遇到多少嘲讽、刁难,现在怎么能不让他怅然呢?但不管道路多么艰难,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和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和谁在一起呢?他一方面对长沮等消极避世的人表示了极大的蔑视,另一方面表达了自己要坚决走积极人世之路的决心。孔子的一番话,充分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心,悲悯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至今如见之也。(康有为《论语注》)
2【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原文】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bì)之,不得与之言。
楚狂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原名:陆通,字接舆,春秋时楚人也。《高士传》云:楚昭王时政令无常,陆通乃佯狂不仕,时人称为楚狂。
殆(dài):危险。
趋:快步走。
辟(bì):通“避”,躲避。
3【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两千多年前,一位圣人奔走在华夏大地上;旷野之中,忽然出现一位狂人,唱着歌走过圣人车前。众庶如此之多,楚狂竟然为孔子而出现;天下如此之大,楚狂竟然明知孔子的行程。楚狂对孔子的尊重与爱护之心,不可谓不真切盛大。楚狂尚且知道尊重与爱护圣人之德,执政者竟然轻易弃之毫不可惜!这是楚狂归隐的原因,也是孔子大道不行的原因。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楚狂归隐,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知时务而等待时机的远见卓识者。与孔子所不同者,在于楚狂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生不逢时的时候,便潇洒清高地度过一生;孔子不仅欲救一代之政治、一时之天下,更要救万世之政治、千秋之天下,孔子不为一时不得志而舍弃当世的救济之心,更不会因为自我不得志而舍弃行道于万世之志。
一般说来,只有君王圣明,才能使圣贤君子大有作为;如果君王无道,圣贤君子不仅会自己退隐,而且相互号召远离无道之君。但是,一个"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圣人,不必等待有圣明君王之后才大有作为,也不会因为君王无道而放弃作为。圣人动效天道,静法地道,行由人道,当天道、地道与人道贯通的时候,还有什么辙迹可寻呢?
楚狂把孔子比喻为凤凰,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引孔安国的话说:"比孔子于凤鸟,凤鸟待圣君乃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其关键就在于,孔子以"圣"为先,顺"时"而不待"时";楚狂知道孔子之"圣",但认为只能待"时"而后"圣"。在圣人来说,不得"时",便需要"雪中送炭";既得"时",则需要"锦上添花"。"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中的"藏",绝非"藏身"式的归隐,而是存道德于府库之中,就好比通过编订"六经"而载明大道一样。
孔子下车,要与楚狂交谈,这是合于情、中于礼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见孔子之"圣";楚狂避开,而不与孔子交谈,这是只尽心而不邀名、"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的做法,若非如此,不见楚狂之"狂"。孔子"中行",世上极少达到这个境界的,能有"狂者"相知,亦不可谓非幸事。从执政者的角度来说,不避天下滔滔、却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圣人被排斥,狂者狷者有意而避开执政者,那么,执政者身边所剩下的还能有几个正人君子?这样的执政者如果还能长治久安,那只能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接舆既有对孔子品格的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这一段既表现了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4、【原文】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 (1)。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 (3)而食(sì) (4)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4【注释】
(1)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指岳父。
(2)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4)黍:音shǔ,黏小米。
(5)食:音sì,拿东西给人吃。
1、后:名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2、“芸”通“耘”,除草。
3、见:通“现”,使……拜见。
4、明日:第二日。
5、“反”通“返”,回去。
6、其: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7、洁:使……洁。
8、乱:使……乱。
9、仕:做官。
【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年男子,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
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地劳作,五谷还来不及播种,哪里顾得上你的老师是谁?”说完,便把他的拐杖插在田头去除草。
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年男子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年男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本章中的隐士,不是不明事理的,起先因为对孔子的不理解才对子路不理睬。子路的恭敬礼让,使他认可了子路的贤德。留下子路住宿在家,并且用鸡肉和黄米饭招待子路,显示出这位隐士的真诚。让自己的两个儿子与子路相见,显示出他的亲密友好和知礼。这样的人,即使不是君子,也距离君子的标准不远。然而,当子路奉孔子之命返回来拜见这位隐士的时候,他却不在。因此,子路把君臣大义说明出来,是要隐士的家人转告给这位隐士,也是在告诉天下君子。后世君子不可对此无动于衷。
子路的话开章明义:具有士的修养却不从政救世,也就谈不到道义。然后分别加以说明:明白家庭的伦理不可废,不能不明白君臣的伦理更不可废;只知保持自身的清洁,却眼看着国家混乱而旁观不顾,反而是破坏了更大的伦理原则。接着说出了具有原则性的话:君子从政,是为了践行道义,而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功名利禄而做官,不是君子所当为。最后,子路说明了孔子对时局的认识:大道不能通行于现实的天下,孔子不是不知道,但是,孔子只是在践行道义。子路的话,应当就是孔子要子路转告的话,其中最后一句话更能点醒后世君子。刘宝楠《论语正义》中说:"明虽知道不行,犹不敢忘仕也。"
4【评析】
过去有一个时期,人们认为这一章中老丈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问题。对此,我们不想多作评论,因为当时不是科学研究,而是政治需要。
其实,本章的要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总结。即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却抛弃了君臣之伦。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反映了孔子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
5、【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 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 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回到"明知不可而为之"这句话本身来看,这是一个理想主 义者的形象勾画。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是可望成功的,于是坚持干下去,最后果然取得成功,那么他固然是一个成功的人,但说来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了不起。而一个人明知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或许不可能取得成功,但他还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为自己的信念、理想或感情而献身。这就非常不易而难能可贵了。圣人何尝不知道"克己复礼"任重而 道远,但却周游列国 ,"累累如丧家之犬"而精神不改,晚年退居讲学,仍然以礼乐文化为核心内容,为推行 "仁道"而贡献力量。 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正是这一方面的精神,突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特征,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道家大相径庭。
从这段简短的记载中可以知道,第一,守门的人非比寻常,可能是个隐者。第二,子路只答一句"自孔氏。"对方便知道指的是孔子,可见孔子当时已很有名。第三,"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积极救世的精神表现。
晨门之言似乎隐含讽刺的意味,然却精要地点出:孔子是一个忧国忧民,追求理想,向不可能挑战的人。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的精神,耶稣之牺牲自己以为世人赎罪,地藏王菩萨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都是中外圣哲悲天悯人的宏愿。
5【评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中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如何评价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做法?请说明理由:
⑴在“礼乐崩坏”、秩序紊乱的春秋末期,孔子提出“仁、礼”的主张,想恢复西周的“礼制”是不现实的。
⑵孔子周游列国,大力宣扬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使儒家学派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一个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光照千古。
以“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 为格式写出一组排比句。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勇于担当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一种对不平现实的勇敢抗争,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对真理的坚决捍卫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归纳整理一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作文素材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史可法(抗清名将): 城亡我亡,头可断,志不可屈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关押审问八年,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上 “火会更使真理永恒”。
西西弗斯:蔑视众神的命运安排,每天将巨石推上山顶,滚落,再推,决不屈服。
……
我们要: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