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9 老王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欣赏诗歌《人力车夫》:
四季的斑谰
悄然地
在你奔波的车轮中 演绎
你生命的履历
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
携着夕阳隐没
每一条蜿蜒的崎岖
都弹奏着你
铿锵的跫音
你的足迹
涂满东西南北
尽把生活的浓彩 描绘
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
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
你擎起人生的火距
挺进于时光的隧道
为了生存的精彩
为了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歌勾勒了人力车夫辛劳的生活、奔跑的身影,这是一份生活的沉重。我们即将学习的杨绛所写的《老王》就是一篇展现人力车夫痛苦生活的散文。
二、整体感知
关注字词
惶恐( )肿胀( )荒僻( )闲聊( )取缔( )
镶嵌( )纂着( )滞笨( )侮辱( )愧怍( )
内容探讨
1.阅读全文,谈谈对老王这个人物的观感。
尽管课文导言中对老王这个人物已经作出了总体性的概括,但由于对这样社会背景下的这样的人物的陌生,学生很可能对“忠厚”的评价颇不以为然,所以在自我阅读的前提下先畅所欲言,这可以作为下一阶段人物鉴赏的张本。
2.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请你用两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一生。
提示:A、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重意气、讲仁义,地位低下的车夫。B、“善”和“苦”。(若学生不能概括,教师可以分别选择表现老王“善”和“苦”的事例来叙述,使学生从中感悟出来并自己概括)
3.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有表现在哪里?
(1)作者的善良表现:
坐他的车,照顾生意;老王再客气,也要付给他报酬;不能让他白送香油鸡蛋;当三轮改成平板三轮时,关切的询问他的生活;女儿像她一样,送他一大瓶鱼干油。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
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还担心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是不忘,总觉欠人情,去世的头一天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4.细致阅读课文,提出问题。
教师范例:
(1)“前任”、“强笑”、“镶嵌”等词好像过于雕凿,但作者为何这样写?
(2)第二段中为什么说老王的“脑袋慢”?
(3)第三段中为什么说“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4)第八段中既然说“他面如死灰,两只眼…分不清…眼”又为什么问他“你好些了吗”。这难道语意就不矛盾吗?
(5)第十段中为什么说蛋多而数不清?
(6)第14段“我知道……托人捎了”,为什么说“我知道”?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7)第16段中为什么“害怕”?为什么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为什么不能想象他怎么回家的?
(8)最后一段中的第一个问号的作用?“侮辱”的含义?这段文字有了什么意义?
(9)从作者一家人对老王的关心爱护中,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10)作者为何要尊重比他地位低下的老王呢?
三、 局部品味:
1. 概括1.2.3.4段的段意。并说说这几段在文中的作用?
2. 从第5段到第16段主要回忆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几个生活片段?想一想这些片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3.以上几个方面,从表面上看是零散的、琐碎的事,但却采用了一条红线把它们串在一起,那么,这条红线(线索)是什么?
4.从我与老王的交往中,揭示了什么样的思想意义?
〈注:引导讨论四个问题并板书如下〉
职业(1.2) 给我家带冰块车费减半———————过去
(铺垫)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生理缺陷(3)改用平板三轮拉人勉强度日
居住条件(4) 临终前一天送油和鸡蛋以示感谢———现在
从因到果 线索 时间
我与老王的交往(互助;团结;以善待善;同情关心不幸者)
5.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所提出的(1)、(4)、(5)、(8)、(9)、(10)这几个问题。
提示:
(1):A、“前任”专指地位高的人,比如领导换届了,后任对前任而言;而老王是车夫,地位低下,小人物;所以把写大人物的词用于写小人物,则为大词小用——幽默、风趣、诙谐。 B、“笑”仅是高兴、喜悦的;加上“强”字则含有假装的、勉强的。因老王送来油、蛋而高兴,所以笑;但此时老王是在临终前,已变成僵尸般的人了,内心感到悲伤。——“强笑”包含着“对老王的不幸而悲伤”和“对老王送油、蛋的感激”双重含义。表达了错综复杂的心理,所以含量大于“笑”。 C、采用夸张的手法,把老王无法支撑身体的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表明他的生活之艰难。
(4)不矛盾。说话委婉的体现。
(5)这里的蛋是人心的代表物了。所以数不完。
(8)一个社会总有不幸者和幸运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但作者回想,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有些“愧怍”。可以说“侮辱”是作者自责和反省的体现。
(9)A、平等观念的体现。人,生来是平等的,仅境遇不同而造成了幸运与不幸之别。但这里我们排除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B、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叛。人格是平等的,但地位高的人总是欺压地位低的人,总是人为“老鼠生来回打洞”。
(10)是作者人道主义精神的写照,呼吁我们对待下层劳动者的同情、关爱,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
四、人物鉴赏。
1.老王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他的悲剧不仅仅在于病痛中的死去,悲剧的意味充斥在他生活的枝枝蔓蔓里,杨绛是怎样揭示给我们的?
听:年龄渐老却没有赶得及加入蹬三轮的组织,孤单惶恐;没有赖以生活的技能或财产;亲人稀寡。
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
感:别人不愿乘他的车,对他的"瞎"没有同情。
遇: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
问:载客三轮取缔后,靠一位主顾的照顾勉强维持生活。
2.对老王的一只眼是怎么瞎的,你认为是“因为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而瞎的”还是因为“从小营养不良而瞎的”或者单纯是因为得了“恶病”而瞎的?
把握老王性格中的最大特点:忠厚老实。
⑴ 送冰: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愿意车费半价,始终没有看透或者想到要去算计好欺负的主顾。
⑵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谅他们的困难。
⑶ 为一个愿意坐他车的主顾装半寸高的边缘。
⑷ 满怀诀别意味地去送鸡蛋和香油,却不会表达。
通过这些细节的捕捉,我们可以肯定他一定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因为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而瞎的”。
小结:老王是一个忠厚而不幸的底层劳动者。
五、难点探究
1. 课文首段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而第六节却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是不是矛盾?
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几个字,杨绛不敢坐是因为当时作为知识分子,“不敢”坐劳动人民拉的车,不敢“骑在人民头上”。从侧面也写出了老王不怕被牵累、真诚关心钱钟书夫妇的善良。
2.老王和钱钟书夫妇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钱钟书夫妇对老王的关心赢得了老王的尊重与感激。
钱钟书夫妇对老王:
⑴ 别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我”却常坐。
⑵ “我”女儿给老王吃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
⑶ 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老王对钱钟书夫妇:
⑴ 送冰,自愿车费减半、所送之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⑵ “文革”时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
⑶ 临终之前送鸡蛋和香油。
进一步探讨:钱钟书夫妇何以对老王这样一个下层的劳动者这样关心,老王临终之前的送蛋行为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⑴ 这里可以联系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课文《一个摄影记者和四个文化名人》,也可结合学生课外对杨绛、钱钟书的资料收集,了解他们的为人,进而把握: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据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一书说,凡属于社会性的动物彼此之间都有一些相爱的感觉。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包含善良的因素。杨绛夫妇非常善良,有善心。
⑵ 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钱氏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了喜悦、甚至是“受宠若惊”般的感恩的。所以,自知自己不久人世,临终他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即使没有华丽的言词(其实根本就没有言词)即使木讷的他还是领受了杨绛给的钱,但透过那几个大大的鸡蛋和香油,透过僵直的身子、无光的延伸,我们还是能够触摸到那份诀别的深情。
3. 杨绛先生对老王是照顾有加,并没有剥削老王的行为,既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有在精神上鄙视过他,何以篇尾说“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从“多吃多占”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放在老王同一层面上了,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好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其实也传递了对像老王这样的劳动者的心灵之声。
和老王最后一晤时,当老王拿了香油和鸡蛋来看钱钟书夫妇时,不肯收钱。他是想表达很想和他们夫妇成为真正的朋友,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活不长久的时候。但“我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能理解老王的心意。想到这些感到十分后悔。这里的“坐坐喝口茶水”,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套,而是有一种“真正把老王当作平等的朋友相待”的意思了。
六、课外延伸(学生可根据兴趣自己结成小组选题研究)
1.北京的文坛,是否存在一个“新京派”,一直有着争论。国外学者研究北京一些作家,就把汪曾祺、杨绛、张中行等,列为“京派”。因为这些文人的写作,与北平时期的文人写作不同,又有新的特点,所以也有将其视为“新京派”的。这一流派的写作,注重学识,历史感强,文章有厚重的东西在。汪曾祺、杨绛、张中行、陈平原等人的作品一直畅销,看来是“京派”文化的魅力起了作用。试选一两位作家,对他们的创作风格作一分析。
2.在青浦,特别是青浦城镇里,三轮车也是一种近距离的交通工具。这些身穿黄马甲的“人力车夫”为什么干起了这样痛苦的工作,有什么组织,他们收入如何,风雨兼程的每个日子感受如何,现在的"主顾"态度怎样等等,可作一社会调查,写作《二十一世纪的人力车夫》
七、相关背景资料附录
1.人力车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北方叫洋车,“胶皮”,在南方叫黄包车,东洋车。它是一种由东洋(日本)传进的一个人乘坐、一个人拉着跑的车辆。清光绪二十六年,人力车由日本传入中国,北京是最早有人力车的地方。民初,北京有一些车行制造各式人力车;同时,也兴起了许多车厂子,大的有一二百辆车,小的也有一二十辆车。车厂子把车租给人力车夫,每月或每天收取"车份子"。人力车夫除了专作此活的外,还有一些失业或破产的小商人、小职员、工匠等等;极少数公职人员因家庭人口多,负担重,也有以此为第二职业的。他们白天上班,晚上租辆车拉座,一般是拉那些看夜场戏的,往往夜12点左右才能回家。人力车夫虽不用拜师学艺,但要拉好并不容易。作为车夫必须熟悉交通,会讲价钱,会揽生意,身体好,熟练掌握车性子才行。1937年以后,日军侵占华北,北京又引进了三轮车,人力车夫改为三轮车夫。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