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最基本的资源,人类将长期继续在土地上生存和发展。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经说过: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有保障功能、发展功能,尤其对于我国广大的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 。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
该“生死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开始。(1)包干到户。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2)包产到户。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
主要形式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
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D
自主预习
2.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
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
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
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C
政府决定把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给农民耕种。鼓励开荒,谁种谁收,不向农民派统购任务,不征公粮。这种政策就是借地度荒。
目的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一普通农户的家里,十几个农民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偷偷摸摸把生产队的地给分了。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
6.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这是2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这番话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经营体制?(背景)
如果按照工人产量多少和产品质量好坏发工资,还会出现张瑞敏砸冰箱事件吗?当时的企业到底存在哪些具体的弊端呢?
1985年4月,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的投诉信,投诉海尔冰箱的质量问题。于是,张瑞敏到工厂仓库里去,把400多台冰箱,全部做了检查之后,发现有76台冰箱不合格。他顺手拿了一把大锤把76台冰箱全都销毁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活力。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
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
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场
1984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刊登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
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5.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
业的活力
苏杭农村的乡镇企业
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逐渐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
⑴建立:
1、计划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①.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制,排斥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②.生产经营决策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缺乏自主权(以指令性计划为主)。
③.分配实行统收统支,平均主义,“大锅饭”。
④.否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否定市场及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采用行政手段来调节。
⑶积极作用:
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对经济的恢复,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发挥过重要作用。
⑷消极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
2.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
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
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超市中琳琅满目
的商品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基本标志:公有制为主体
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有力的宏观调控
课堂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
角,从此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
时期。改革就是调整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进一步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取代了“一大二公”的集体生产;乡镇企业调整
了农村的产业结构。在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了
有步骤分阶段的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
步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堂训练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
主要形式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
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D
2.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
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
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
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C
3. 英国《波士顿环球报》1997年2月23日发表文章:“邓小平自1978年以来,鼓励农民耕作自己的土地,对于一个曾是饥饿的国家来说,人们的实际收入差不多增加了两倍。”文章谈及的是邓小平支持的( )
A.土地所有制 B.农业合作社
C.承包责任制 D.设立经济特区
B
生命有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
——伽利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