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5.22《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08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5.22《孙中山的民主追求》学案(岳麓版08版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09-11-26 21: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学 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一、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
1、提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16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2、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①民族主义:反对 ,反对 ——前提
②民权主义:推翻 ,建立 ,国民 ——核心
③民生主义:解决以 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补充和发展
3、意义和影响:
①进步性:
它是资产阶级的 纲领(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A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B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C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
②局限性:没有明确的 要求;没有彻底的反封建 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
1、形成标志:1924年 的召开(重新解释了 ,使之成为 )
民族主义:明确反对 ——与旧三民主义的最大区别
2、新三民主义之“新” 民权主义:民权具有
民生主义:更加 (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关系:
①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实施的 依据
②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 和
①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
4、影响 ②继承和发展了三民主义,成为大革命的
③有力推动了 的发展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要在中国 ( )
A 以俄为师 B 走美法之路 C 走英日之路 D 走自己的路
2、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比维新民权思想要进步,主要体现在 ( )
A 反对民族压迫 B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C 国家的阶级实质 D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3、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里程碑 ②都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都希望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④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是否定又是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4、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是指 ( )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 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C 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5、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 )
A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 B 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要求
C 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愿望 D 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6、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其表现有 ( )
①推动民主革命高潮武昌起义的到来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③指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7、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突出的区别是 ( )
A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B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C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 节制资本
8、在新三民主义旗帜下出现的事件有 ( )
①建立中国国民党 ②召开国民党“一大” ③第一次国共合作 ④国民大革命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 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13 日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 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 3月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孙中山先生一直追求真理的历程。
参考答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一、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
1、提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16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2、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①民族主义:反对 民族压迫 ,反对 满洲贵族专制统治 ——前提
②民权主义:推翻 君主专制 ,建立 中华民国 ,国民 一律平等 ——核心
③民生主义:解决以 土地 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补充和发展
3、意义和影响:
①进步性:
它是资产阶级的 民主革命 纲领(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A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帝制
B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华民国
C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临时约法 》
②局限性:没有明确的 反帝 要求;没有彻底的反封建 土地革命 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
1、形成标志:1924年 国民党一大 的召开(重新解释了 三民主义 ,使之成为 新三民主义 )
民族主义:明确反对 帝国主义 ——与旧三民主义的最大区别
2、新三民主义之“新” 民权主义:民权具有 普遍性
民生主义:更加 关注民生 (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关系:
①新三民主义是三大政策实施的 理论 依据
②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 核心 和 具体体现
①以三大政策为核心,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 政治基础
4、影响 ②继承和发展了三民主义,成为大革命的 指导思想
③有力推动了 国民革命 的发展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要在中国 (B)
A 以俄为师 B 走美法之路 C 走英日之路 D 走自己的路
2、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比维新民权思想要进步,主要体现在 (B)
A 反对民族压迫 B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C 国家的阶级实质 D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
3、关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C)
①都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里程碑 ②都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③都希望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④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是否定又是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
4、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一文中强调革命任务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它们分别是指 (A)
A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B 民权主义、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C 民族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5、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A)
A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 B 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要求
C 提出了建立共和国的愿望 D 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6、三民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其表现有 (B)
①推动民主革命高潮武昌起义的到来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③指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7、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突出的区别是 (A)
A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B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C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 节制资本
8、在新三民主义旗帜下出现的事件有 (C)
①建立中国国民党 ②召开国民党“一大” ③第一次国共合作 ④国民大革命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 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13 日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 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孙中山先生一直追求真理的历程。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上书失败后,孙中山主张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了不懈斗争,却屡遭失败在共产国际和中共帮助下,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的伟大转变。
评: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