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知识与三角形
第5讲 全等三角形
考 点 知 识 清 单
考点一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①____________;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②____________。
考点二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全
等
三角的判定
(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③____”)
(3)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形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④_________”)
(4)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⑤_________”)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⑥________”)
【温馨提示】 1.边边角“SSA”和角角角“AAA”是错误的判定方法,特别是“边边角”一定要和“边角边”区分开来.
2.在书写三角形全等时,要把对应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同时注意证明的基本格式规范.
考点三 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1.性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⑦_________。
2.判定: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⑧__________上.
3.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⑨_________。
题 型 归 类 探 究
类型一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重点)
【典例1】(2018·桂林)如图,点 A,D,C,F在同一条直线上, AD=CF,AB=DE, BC=EF. (1)求证:△ABC≌△DEF;
(2)若∠A=55°,∠B=88°,求∠F的度数.
【思路导引】(1)先由AD=CF,证得AC=DF,再用“SSS”证得△ABC≌△DEF;(2)由△ABC≌△DEF得∠F=∠BCA,在△ABC中,已知∠A=55°,∠B=88°,可求得∠BCA的度数。
【自主解答】
【方法技巧】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
(1)已知两边 (2)已知两角
(3)已知一边及其邻角(4)已知一边及其对角(只能找任意一角).
【变式训练】1.(2017·广州)如图,点E,F在AB上,AD=BC,∠A=∠B,AE=BF.
求证:△ADF≌△BCE.
类型二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高频点)
【典例2】(2017·常州)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点E在AD上,∠BCE=∠ACD=900,∠BAC=∠D,BC=CE.
(1)求证:AC=CD;
(2)若AC=AE,求∠DEC的度数。
【思路导引】(1)通过证△BCA≌△ECD,得AC =CD;(2)由(1)可知△AC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故∠DAC=45°,然后在等腰△ACE中求出∠AEC的大小,即可得∠DEC的度数.
【自主解答】
【方法技巧】应用全等三角形性质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1)在遇到证明线段或角相等时,常寻找线段或角是否在两个三角形中,若在两个三角形中,常证明线段或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若题目出现证明对应边上的中线、高或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常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高线、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相等。
【变式训练】2.(2017·恩施)如图,△ABC,△CDE均为等边三角形,连接BD,AE交于点O,BC与AE交于点P.求证:∠AOB=60°。
类型三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高频点)
【典例3】(2018·大庆)如图,∠B=∠C=90°,M是BC的中点,DM平分∠ADC,且∠ADC=110°,则∠MAB=( )
A.30° B.35° C.45° D.60°
【思路导引】作MN⊥AD于N,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MN=MC=MB,进而可知AM是∠BAD的平分线,最后结合平行线的性质得∠DAB+∠ADC=180°,易求∠MAB的大小。
【自主解答】
【方法技巧】应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问题的方法: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重要的方法,当题目中出现角平分线的条件时,常考虑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应用时注意两个垂直的条件,不要漏写。
【变式训练】3.(2018·广安)如图,∠AOE=∠BOE=15°,EF∥OB,EC⊥ OB于C,若EC=1,则OF=___________。
中 考 真 题 回 放
考点一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1.(2018·临沂)如图,∠ACB=90°,AC=BC,AD⊥CE,BE⊥CE,垂足分别是点D,E.AD=3,BE=1.则DE的长是( )
A. B.2 C.2 D.
2.(2018·东营)如图,点E在△DBC的边DB上,点A在△DBC内部,∠DAE=∠BAC=90°,AD=AE,AB=AC.给出下列结论:①BD=CE;②∠ABD+∠ECB=45°;③BD⊥ CE;④BE2=2(AB2+AD2)-CD2.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2018·济宁)在△ABC中,点E,F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点D在BC边上,连接DE,DF,EF,请你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___,使△BED与△FED全等。
4.(2018·菏泽)如图,AB∥CD,AB=CD,CE=BF.请写出DF与A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5.(2018·滨州)已知,在△ABC中,∠A=90°,AB=AC,点D为BC的中点。
(1)如图①,若点E,F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DE⊥DF,求证:BE=AF;
(2)若点E,F分别为AB,CA延长线上的点,且DE⊥DF,那么BE=AF吗?请利用图②说明理由.
考点二 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6.(2017·滨州)如图,点P为定角∠AOB的平分线上的一个定点,且∠MPN与∠AOB互补.若∠MPN在绕点P旋转的过程中,其两边分别与OA,OB相交于M,N两点,则以下结论:(1)PM=PN恒成立,(2)OM+ON的值不变,(3)四边形PMON的面积不变,(4)MN的长不变,其中正确的个数为( )
A.4 B.3 C.2 D.1
7.(2018·威海)如图,在△ABC中,∠ABC=50°,∠ACB=60°,点E在BC的延长线上,∠ABC的平分线BD与∠ACE的平分线CD相交于点D,连接AD.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BAC=70° B.∠DOC=90° C.∠BDC=35° D.∠DAC=55°
8.(2018·德州)如图,OC为∠AOB的平分线,CM⊥OB,OC=5,OM=4,则点C到射线OA的距离为__________。
9.(2018东营)如图,在Rt△ABC中,∠B=90°,以顶点C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BC于点E,F,再分别以点E,F为圆心,大于EF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CP交AB于点D.若BD=3,AC=10,则△ACD的面积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型归类探究】
【典例1】
【自主解答】(1)证明:∵AD=CF,∴AD+DC=DC+CF,即 AC=DF.
在△ABC和△DEF中, ∴△ABC≌△DEF(SSS)。
(2)解:∵∠A=55°,∠B=88°,∴∠ACB=180°-∠A-∠B=180°-55°-88°=37° 。
∵△ABC≌△DEF,∴∠F=∠ACB=37°。
【变式训练】1.证明:∵AE=BF,∴AE+EF=BF+EF,即 AF=BE.
在△ADF和△BCE中, ∴△ADF≌△BCE(SAS)。
【典例2】
【自主解答】(1)证明:∵∠BCE=∠ACD=90°,∴∠BCA=∠ECD。
在△BCA和△ECD中,∵ ∴△BCA≌△ECD,∴AC=CD。
(2)解:∵AC=AE,∴∠AEC=∠ACE.又∵∠ACD=90°,AC=CD,
∴△AC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AC=45°,
∴∠AEC=(180°-∠DAC)=(180°-45°),
∴∠DEC=180°-∠AEC=180°-(180°-45°)=112.50.
【变式训练】2.证明:∵△ABC,△CDE均为等边三角形,
∴AC=BC,CE=CD,∠ACB=∠DCE=60°, ∴∠ACE=∠BCD。
在△ACE和△BCD中,∵AC=BC,∠ACE=∠BCD,CE=CD,∴△ACE≌△BCD(SAS),
∴∠CAE=∠CBD。
在△APC和△BPO中,又∵∠APC=∠BPO,∴△APC∽△BPO,∴∠AOB=∠ACB=60°。
【典例3】
【自主解答】B 解析:作MN⊥AD于N,∵∠B=∠C=90°,∴AB∥CD,
∴∠DAB=180°-∠ADC=70° ∵DM平分∠ADC,MN⊥AD,MC⊥CD。
∴MN=MC,∵M是BC的中点,∴MC=MB。
∴MN=MB,又MN⊥AD,MB⊥AB,
∴∠MAB=∠DAB=35°。
【变式训练】3. 2 解析:过点E作EH⊥OA于H,则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EH=EC=1.
∵OE平分∠AOB,EF∥OB,∴∠FEO=∠BOE=∠AOE=15°,∴∠AFE=30°,
∴OF=EF=2EH=2.
【中考真题回放】
1.B 解析:∵AD⊥CE,BE⊥CE,∴∠ADC=∠CEB=90°,∠DAC+∠DCA=90°,
∵∠ACB=90°,∴∠ECB+∠DCA=90°,∴∠DAC=∠ECB,
∵AC=CB,∴△ACD≌△CBE,∴AD=CE=3,CD=BE=1,
∴DE=CE-CD=3-1=2。
A 解析:∵∠DAE=∠BAC=90°,∴∠DAB=∠EAC,又∵AD=AE,AB=AC,
∴△DAB≌△EAC(SAS),∴BD=CE,故①正确
∵△DAB≌△EAC,∴∠DBA=∠ECA,又∵△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E+∠ECB=45°,∴∠ABD+∠ECB=45°,故②正确;
∵∠ABD+∠ECB=45°,∠ABC=45°∴∠ABE+∠ABC+∠ECB=90°,∴∠BEC=90°,即BD⊥CE,故③正确;
BE2=BC2-EC2=2AB2-(CD2-DE2)=2AB2-CD2+2AD2=2(AD2+AB2)-CD2,故④正确.
3.答案不唯一,如:BD=EF(或BD=CD或DF∥AB或DE∥AC或∠BED=∠EDF等)
4.解:DF=AE.证明:∵AB∥CD,∴∠C=∠B.∵CE=BF,∴CE - EF=BF - FE,
∴CF=BE.又∵CD=AB,∴△DCF≌△ABE(SAS),∴DF=AE。
5.解:(1)如图①,连接AD,∵∠BDA=∠EDF=90°,∴∠BDE+∠EDA=∠EDA+∠ADF。
∴∠BDE=∠ADF.又∵D为BC中点,△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D=AD,∠B=∠DAC=45°。
∴△BDE≌△ADF(ASA),∴BE=AF.
(2)如图②,连接AD,∵∠BDA=∠EDF=90°,∴∠BDE+∠BDF=∠BDF+∠ADF。
∴∠BDE=∠ADF.又∵D为BC中点,△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D=AD,∠ABC=∠DAC=45°∴∠EBD=∠FAD=180°-45°=135°,
∴△BDE≌△ADF(ASA),∴BE=AF。
6.B 7.B 8. 3 9.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