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明县南华中学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东明县南华中学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 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13 14:2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1 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北宋的都城是(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2、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设“二府”“三司”
C派文臣担任州、县主官
D.设立强大的边防军
3、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对大臣赵普说:“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各藩,纵皆贪蚀,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将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B、抽调地方精兵充实禁军??????
C、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D、地方赋税全部由中央掌控
4、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分别是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党项、匈奴?????????B.?契丹、党项、女真?????????
C.?党项、女真、回纥?????????D.?匈奴、回纥、吐蕃
5、“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6、“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 )
A.长安 B.临安 C建康 D.东京
7、“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下列是某历史论坛有关“靖康之变”的讨论,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
A.?小王:1125年,金灭辽????????B.?小李:1127年,金灭北宋
C.?小张:1234年,元灭金????????D.?小赵:1276年,元灭南宋
9、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B.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C.分化宰相权力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10、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11、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 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 应该是 ( )
A .重农抑商 B .重文轻武 C .和亲会盟 D .闭关锁国
12、“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我们都熟知的真理,但这个政权绝不能再被枪杆子左右。早在一千年多前,赵匡胤就做到了。他采取的政策是(  )
A. 重文轻武 B. 崇武抑文
C. 颁布《唐律疏议》 D. 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13、“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下列有关宋朝科举制说法正确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15、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汉 C.唐朝 D.北宋
16、北宋政府过分集权所带来的恶果包括(  )
①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②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增大?③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④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⑤科举制度僵化,限制人才培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分析解答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署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受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千员……复又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又不止于三倍。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代对官吏实行三年一“磨勘”,只要无大过错,照例升迁,实际上是有升无降,而且官员待遇之优厚大大超过历朝。除俸、禄粟、职钱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优待,宰相、枢密使的正俸为铜钱三百六十万文,禄米为一千二百石,冬春服装绫四十匹,绢六十匹,绵二百两。单正俸计算,约等于北宋中期二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摘编自《中国通史纲要》
(1)概括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结合历史背景,说明上述现象严重的原因及其后果。
 
18、材料解析题。
历史人物传记《武夫仁心:太平天子赵匡胤》近日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纪录片式的方式,深度刻画了赵匡胤波澜壮阔又不甚完美的一生。
作者刘路以《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宋史》等正史为基础,秉持历史读物的严谨态度,结合别史、笔记、文集等数百种史料,广泛参考各类学术成果,力图呈现一个全面的赵匡胤:出生禁军世家到成为皇帝,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开创了宋代文官治国的新局面。作者尤为赞许并着力刻画的是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禁军强干弱枝”等手段实现了中央集权,并以符合实际情况的稳定步伐“渐进式”实现变革,由此成就了“唐宗宋祖”的一代风流。
——2018年09月13日中国文化报
⑴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混乩局面”的措施是什么?

(2)赵匡胤“实现了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3) “宋代文官治国”体现了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及赵普专相,劝上革去其弊。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
???????????????? --《文献通考》
材料三:(宋太宗)“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急。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甚可惧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宋初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概括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C
4、B
5、D
6、D
7、D
8、B
9、B
10、A
11、B
12、A
13、D
14、C
15、D
16、A
二、分析解答题:
17、(1)北宋官僚机构臃肿,官吏过多,导致开支巨大。 
(2)原因: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增设地方官吏,增加科举录用名额,从而导致官吏众多,政府开支巨大。
后果:增收赋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18、(1)建立北宋,并逐步统一南北。
(2)军事:①削夺朝中大将兵权;②设枢密院,主官基本上由文官担任;③遇有战事,一般由文官率兵出征和担任主帅;④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政治: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削夺节度使的行政权、兵权、财权;②设“二府三司”,三个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由皇帝决定。经济:设转运使,负责将各地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等。
(3)重文轻武政策。
19、(1)问题:前代藩镇割据,把控赋税收入,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等等;治国方略: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皇帝总览兵权,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通过科举考试提拔文人担任官职.把地方军、政、财权都收归中央,防止内患等等.
(2)态度: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以预防,“内患”“深可惧”.出发点: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
(3)利:有效防止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重演,加强了中央集权.弊:机构重叠,文官治军,名实分离;财政拮据,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危机转嫁于民,造成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