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导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为引领,变“教学”为“导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实践探究,实现本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设计本课时,期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一、导学目标设计
1.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课本已经介绍了东汉中后期官僚大地主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的概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2.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3.导学目标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本课的导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气氛烘托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分裂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这是历史的进步;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影响,及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对自己的人生启迪。
二、导学重、难点设计
根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重难点为:
①导学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②导学难点:辩证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正确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的进步。
三、导学策略设计
1.策略依据:导学策略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了完成一定的导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2.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③其他方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
3.导学手段:为更好地实现导学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增强信息量(充分集合文字、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可以营造情境氛围作为学生活动的补充。
四、学法指导和素养培养
老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尤为必要。学法指导包括课前预习指导、课堂活动指导和课后迁移巩固。通过课前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归纳三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情境创设、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课后通过反馈练习和拓展延伸的问题引导学生扩展思维,认识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
五、导学过程设计
导学环节 导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三国演义》主题曲。 用音乐营造课堂氛围,让历史“走近”学生,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新课导学 [北方的基本统一]1.创设情境,用“我们正处在东汉末年,呈现在你眼中的是怎样的景象?”为题引导学生描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接着,让学生探讨为什么是曹操而不是其他军阀最终统一北方的原因;2.用简洁的语言并伴以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官渡之战概况。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想象,情境烘托,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走进”历史。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以现场采访的方式,提出“假如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感想?”过渡到“赤壁之战”。让学生为刘备、孙权出谋划策,引出“孙刘联合”的战略;2.教师(或学生)简介赤壁之战经过;3.话锋一转,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曹操两次战役一胜一负?”,讨论曹操先胜后败的原因;4.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三国建立概况;并利用课件以抽象齐读的方式让每位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历史人物;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国经济发展概况]通过“三国建立后,首要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过渡到“三国经济的发展”一目。分组(按方位分成魏、蜀、吴三组)讨论,由各组代表以新闻发布的方式归纳各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个别知识(“屯田”、“木牛”)由老师利用课件补充说明;最后由老师总结。 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
拓展思维 通过对“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不是历史的进步?”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三国鼎立相对于东汉末分裂割据的进步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课堂小结反馈练习 1.归纳本课内容。2.采用歌谣小结:二OO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二O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三国经济争发展,卫温乘船到台湾。3.利用课件完成练习。 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本课内容,便于记忆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探索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紧扣目标、落实基础
情感升华 “你最喜欢(或崇拜)哪一位历史人物?为什么?” 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由理入情
课后延伸 追踪绵阳三国遗迹,设计三国旅游线路 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热情,走出课堂,回归现实
六、板书设计(采用图示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三国鼎立
吴
蜀
魏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
统一北方
(曹操)
官渡之战
曹 操
袁 绍
军阀割据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