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7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14课驿路梨花课件(7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13 14:2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彭荆风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瑶族
哈尼族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思茅、玉溪、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有本民族的语言,历史上无本民族的文字。
彭荆风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
彭荆风,随军进驻云南。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1962年写成反映苦聪人翻身解放的长篇小说《鹿街草》。?
1、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驿( )路 陡峭( ) 露宿( )
竹篾( ) 简陋( ) 撵( )走
肩扛( ) 悠( )闲 麂( )子
恍惚( ) 修葺( ) 晶莹(
) 折损( ) 香气四溢( )
1、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驿(yì)路 陡峭(dǒu qiào) 露宿(lù sù)
竹篾(miè) 简陋(lòu) 撵(niǎn)走
肩扛(káng) 悠(yōu)闲 麂(jǐ)子
恍惚(huǎng hū) 修葺(qì) 晶莹(jīng
yíng) 折损(zhé sǔn) 香气四溢(yì)
2、释词或写词。
(1)〔修葺〕
(2) :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3) :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4) :香香的气味四处飘溢。亦指良好的情操为很多人知道,美名传播很远。
2、释词或写词。
(1)〔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2)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3)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4)香气四溢:香香的气味四处飘溢。亦指良好的情操为很多人知道,美名传播很远。
助词(二)
动态助词包括“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在进行或持续中,“了”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例如:
(1)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 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彭荆风《驿路梨花》)
(3) 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语气助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例如:
(1)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杨绛《老王》)
(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杨绛《老王》)
(3)山,好大的山啊!(彭荆风《驿路梨花》)
彭荆风
彭荆风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2、 “梨花” 有何含义,并说说文中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彭荆风
1、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2、 “梨花” 有何含义,并说说文中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理情节
快速阅读课文。
阅读方法:做到“两动”,“四不”。“两动”是动眼,动脑;“四不”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视。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概括故事情节。
整体理解课文。 按课文顺序复述课文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我”和老余一早一晚的见闻。
本文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这样一来,就使文字节省而容量较大。
两次误会、三个悬念
第一个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二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呢?
第二次误会: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哪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悬念一
悬念二
悬念三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初误会
再误会
解误会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
通过悬念和误会的安排和展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回答时,应结合课文内容来谈。
十几年前解放军过夜盖小茅屋
按照小茅屋的建造,照料顺序怎样?
事情的原委:
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小茅屋;瑶族老人、“我” 、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茅屋。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文章结构安排的好处:
(1)节省文字,容量较大
(2)悬念层叠,波澜起伏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梨花姑娘
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
借住
照看小茅屋
“我们”路过
住宿,修屋
1
2
3
4
5
插叙
插叙
插叙


“我” 和 老 余
瑶 族 老 人
梨 花 妹 妹等哈尼小姑娘
解 放 军
梨 花
析人物
快速阅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1
2
3
4
5
参考答案: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1 “我”和老余 投宿、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十年后的一天早上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 前一天晚上
3 梨花妹妹 照料小茅屋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4 (解放军) 盖小茅屋 十多年前
5 (梨花) 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小屋后、出嫁前
1、我、老余,见到小茅屋。
茅屋主人是谁

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主人是他??
对门山头上有个叫梨花的小姑娘,茅屋可能是她的!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错啦!茅屋不是我们修的!
是他们修的小茅屋呀!
这才是梨花!
可你见不着喔!
她出嫁了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 、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茅屋的小主人是谁?
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和妹妹照料小屋,过路者也为小屋做贡献,小屋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所有,它属于共同建设小屋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建造者解放军、照料者梨花和梨花妹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等都是小屋的主人。
茅屋的小主人是谁?

“我”和老余 投宿,修葺茅屋
瑶族老人 给茅屋送粮,修葺茅屋
梨花妹妹 照管茅屋
梨 花 照料茅屋
解放军叔叔 盖小茅屋

总结: 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直接写人: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
间接写人:
梨花和解放军
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直接写的人有力的衬托了间接写的人。
文章第一段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山势?作用是什么?
好大、起伏、挨、延伸、消失等词描写山势,由远及近,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赏环境
小屋究竟是怎样发现的呢?里面有些什么陈设呢?
我和老余赶山路,正担心要在“这深山中露宿”时,巧遇出现在梨树林边“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
室内陈设
大火塘、有“铺着厚厚的稻草”的“大竹床”,还有“装满了水”的“大竹筒”。
屋内外贴的告示
门板上有热情的“请进”两字,墙上有为客人提供服务的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辣子。”
真诚热情  细致周到 ?
茅草
由远而近 由外及里
请 进
稻草

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竹篾泥墙
突出主人热情周到细心

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4─6自然段,(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结尾)?
“梨花”在文中的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明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收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有何作用??
第一处:实写;点题,烘托茅屋。
第二处;虚写;以“梨花”衬人美。
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升华主题 , “梨花”喻人—雷锋精神。
梨花
1 边疆洁白盛开的梨花。
2 具有美好心灵的梨花姑娘。
3 雷锋精神的象征。
处处
时间:十多年间—解放军
空间:每个地方—路过、嫁到
性别:男男女女
年龄:老老少少
民族:各族群众
解放军、
哈尼小姑娘、
瑶族老人、
“我”、老余





修屋
照屋
照屋
修屋



雷锋精神
解放军修建小屋
梨花照料小屋
梨花妹妹照料小屋
瑶族老人送粮食
“我”和老余修葺小屋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文题解说
标题“驿路梨花”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即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这是以物喻人,使自然界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在内容上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1、主题: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归纳小结
春 满 人 间
以 花 喻 人
寓 人 于 花







驿






人 花 相 映
归 纳 小 结
2、写作特点
(1)处处设疑,悬念层叠
二个误会 三个悬念
(2)人花相映,诗情画意
四写梨花 五件好事
你能说说古代诗人吟咏梨花的诗句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 参)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刘方平)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 殊)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秦 观)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陆 游)
七颗钻石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涸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倒在草地上。她醒来时,罐子里装满了清亮新鲜的水。喜出望外的她好想喝个够,但想到生病的妈妈,她赶紧抱着水罐往回跑,急忙中,她被脚下的一条小狗绊倒了,奇怪的是,水罐好好的,水一点也没有洒,看到可怜的小狗,小姑娘把水倒在手掌里一点,让小狗舔净了。这时,水罐变成了银的。回到家,小姑娘把水罐交给母亲,母亲说:“反正我快要死了,还是你喝吧!”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瞬间,银罐变成了金罐。正当小姑娘忍不住想喝时,从门外走进一个过路人讨水喝,小姑娘想也没想,把水罐给了过路人,这时,奇迹出现了——从水罐里跳出七颗钻石,接着涌出一股巨大的清澈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飞越高,最后飞到天上,成了现在的大熊星座。
练习四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提示:关注作品对我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结合时代和社会现实,理解并强化公德意识。
公德,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安宁和幸福的行为。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之一: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扩社会治安。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培根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揣摩下列语句,注意加点词语的感彩。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当堂练习,达标测评
2、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话,表达了“我们”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3、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
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活力,
“不由得”写出了作者被这种情景所感动,
不由自主产生了强烈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