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花鼓》
新知导入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学习目标
材料一:
当时出去要饭心里很苦恼,农民有地有田,有牛有犁有耙,为什么搞不上吃的?我们心里不服气,农民不是不会种地,按当时那个政策约束了我们。过去喂猪不超过一头,喂鸡不超过三只。”
——摘自《小岗村,严宏昌家的年关》
材料二: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纪念馆》
缺少生产自主权
生产积极性不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背景
目的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新知讲解
视频欣赏
小岗村的改革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实施
(1)开始:
(2)发展:
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宣言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
相关链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分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材料一:“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二:1979年秋天,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 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人均收入由22元升为400元。
——《中国文明网》:小岗村--农村土地包产到户的先行者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
【合作探究一】
意义
(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绿色蔬菜基地
花卉生产基地
茶叶生产基地
农村新貌
1950年
土地改革
1953年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
人民公社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想一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企业没有自主权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应该如何改变?
工人生产没有积极性,企业管理松散
视频欣赏
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场
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
背景
展开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 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增强企业活力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主要内容
中心环节
意义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为主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
增强企业自主权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 增长,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
作用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1.“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改革鼓点先敲响,如今飞出金凤凰”。这两段《凤阳花鼓》词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生活的巨大变迁,这是因为我国广大农村( )
A.开展了土地改革 B.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1984年刚上任青岛冰箱厂厂长的张瑞敏说:“欢迎我的是53份请假报告,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出现这一情景的原因是( )
①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职工缺乏积极性 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职工下海经商
③分配中平均主义现象严重 ④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D
小组合作,共同讨论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一千多亩盐碱地变为良田。
材料二 社员苦干两年,生产发展了,产量一年比一年提高,社员收入一年比一年增加,生活也一年比一年改善。组织起来的优越性显示出来了。
材料三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责任明确,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民高兴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农村生产状况?
(2)材料一中,农民积极性高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土地改革时期、三大改造期间和改革开放后。
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影响: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热烈拥护。因为实行这种制度,责任明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政府要制定以民为本的政策,关注“三农”问题;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要懂得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劳动者积极性是否高涨对生产的影响;等等。
(3)阅读材料二,如果农民不组织起来,有哪些弊端?
(4)材料三反映了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态度怎么样?为什么?
(5)综合三则材料,你会发现同样在农村,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制度,却取得了相同的效果。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
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板书设计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设计
课题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单元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学习 目标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难点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音频《凤阳花鼓》节选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通过图片、音频和提问的形式导入本课
讲授新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一: 当时出去要饭心里很苦恼,农民有地有田,有牛有犁有耙,为什么搞不上吃的?我们心里不服气,农民不是不会种地,按当时那个政策约束了我们。过去喂猪不超过一头,喂鸡不超过三只。” ——摘自《小岗村,严宏昌家的年关》 缺少生产自主权 材料二: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生产积极性不高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视频欣赏:小岗村的改革 4、实施:(1)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宣言书 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一:“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二:1979年秋天,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 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人均收入由22元升为400元。 ——《中国文明网》:小岗村--农村土地包产到户的先行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6、意义:(1)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2)随着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7、想一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材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应该如何改变?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工人生产没有积极性,企业管理松散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企业没有自主权 视频欣赏:国有企业改革 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 5、主要内容:(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 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6、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7、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作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 增长,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1、2、4题自主完成 5、【合作探究一】 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学生自主完成 学生简单思考后作答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生简单思考后作答 第3、4、5、6、7题学生自主完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2题学生自主完成 利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以及适时链接图片、音频、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化解重难点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和历史思辨的能力
课堂小结
板书 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92年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