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 儿
孙 鸿
戏剧小品作家
“曹禺戏剧文学奖”
蓦然 翘首
掸去 踌躇
咀嚼 囫囵
mò
qiáo
dǎn
chóu
chú
jǔ?
jué
hú
lún
囫囵吞枣 津津有味
蹑手蹑脚 喜出望外
温故知新 忆剧本
表现形式:
话剧、诗剧、歌剧、舞剧、
歌舞剧、戏曲。
话剧小品
特点:1、遵循空间、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2、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3、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说枣儿 永不褪色的亲情
1、枣儿留给谁吃?(老人,男孩)
2、老人在与男孩的交谈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3、老人与男孩的关系怎样?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4、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
“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也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
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品枣儿 现实与期待的强烈冲击
老人的儿子:
男孩的父亲:
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
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矛盾冲突 ???
品枣儿 现实与期待的强烈冲击
剧本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不归
等待
现实
期盼
矛盾冲突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建设的兴起,创造了丰富的劳动就业机会。许多农村青壮年离开故乡到城里打工,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成了现代社会进程中的“弄潮儿”。老人和孩子留守在家园。
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老一代的长者形象: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下一代,又疼爱年幼的新一代。
年幼的新生一代: 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活泼好奇又懂事,淘气纯真又可爱。
悟枣儿 赋予文化传统内涵
1、作者要借枣儿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枣儿”
亲情、故乡
传 统 生 活
精 神 家 园
象 征
2、如何理解剧本的主题?
剧本借“枣儿”赋予了当时社会的变迁,流露出对亲情的呼唤,以及社会变革时期对传统文化失落的思考,精神家园的缺失与追寻。
悟枣儿 赋予文化传统内涵
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亲情”,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首尾呼应,回环往复。
艰难的从水井中提水
吃完饭坐在窗前,期盼亲人归来
有一种无奈叫艰辛…天真的面容多了一份惆怅
有一个方向叫那边……
妈妈说过,他就在我们的北边。
有一种眼神叫期盼……
奶奶说过这就是妈妈回家的路
有一种幸福叫等待…..
路的尽头是否会出现爸爸的身影
有一种笑容叫惊喜……
妈妈说今年回家过年
关爱空巢老人,给父母们本该有的温暖
拓展延伸 亲情放大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想一想,我们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跟踪充电 献爱心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活动。
《枣儿》教案
民勤五中 王瑞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字新词,复习剧本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1、揣摩剧本个性化语言,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及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呼吁学生关注弱 势群体。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戏剧冲突,深化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2、合作探究法。3、拓展延伸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视频播放)大家看图片,听歌谣。
2、谈谈自己的想法,这枣儿仅仅是一种美食吗?
(饱含着人间亲情,远方的牵挂)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让我们一起走进剧本《枣儿》去体会一下。
二、温故知新,积累字词
1、回顾剧本常识:分类(本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话剧小品)、内容、特点(幻灯4)具体从文中去体会!
2、咬文嚼字,识枣儿。
提问:1、本文把空间集中在什么地方?
2、文中出场的人物有几个?(老人和男孩)
3、剧情简介:一个老人和一个男孩,在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展开一段亲切的交往。那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交往的怎样?
三、演读感知,尝枣儿:说枣儿 永不褪色的亲情
分角色演读课文,思考:
1、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上)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3、文中老人与男孩的关系如何?你如何评价这两个形象?(语言、动作)
温馨提示:
男孩:纯真、活泼、稚嫩、 可爱的情调;
老人:亲切一些,长者风范,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四、关注人物,品枣儿:现实与期待的强烈冲击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
老人:老一辈农民;老一代长者形象。(疼爱,不是祖孙胜似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出对儿子的思念)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 (给父亲留枣儿,温顺的搀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拉钩)
这样两代人,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都想从对方那里寄托相思,那他们的亲人去哪儿了?
提问: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你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观念都有很大变化)
讨论:都说矛盾冲突是剧本的核心,本文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现实中的状况--独守家园与他们所期盼的情形——亲人早日归来)
只好将这种情感寄托于一课小小的枣儿,那么
五、探究写法,悟枣儿:赋予文化传统内涵
1、作者要借枣儿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亲情的呼唤,对故乡和传统生活的怀念,对精神家园的渴望;这种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叫象征。)
2、剧本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首尾呼应,回环往复。
内容: 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亲情”,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齐读结尾童谣,用歌唱的形式更能表现对亲人的期盼(呼唤亲情,渴望温馨)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很多人为了发家致富外出打工,把这个家园只留给了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使这两代人在无尽的孤独和思念中生活。
六、拓展延伸,唤亲情(播放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图片)
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一个个无奈的表情,令人心酸,那是对亲情和温馨的呼唤和渴望。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关注留守老人和孩子,抽空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
呼吁离家的人们常回家看看,给父母该有的温暖,给孩子们应有的快乐...
七、跟踪充电,献爱心。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活动。让我们的爱在岁月的河流中像小船一样飘荡。我也深信,剧本所希望所呼吁的温馨世界一定会实现。
【板书设计】
老人 (亲情、故乡) 儿子
枣儿
男孩 (精神家园) 父亲
(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