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学科素养构建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素养提升
1、学习化学有什么用处
2、什么是化学
3、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1、认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生活发展离不开化学。
2、了解化学的发展过程,增强对自然科学的认知能力。
3、通过实验、资料阅读等活动,增强对化学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
1、培养学生从生活细节入手,上升到理论认识。
2、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增强学生对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客观认识。
教材全面解读
知识点1、学习化学有什么用处
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1)衣:
材料:包括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其中,天然纤维包括棉、麻、毛、丝,合成纤维包括尼龙,氨纶,涤纶,锦纶,腈纶、莫代尔、聚酯纤维等。
纺织过程:以棉花为例,从棉桃到衣物的过程。
食
食物本身包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例如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这些物质都是化学研究的范畴。
另外,食品中添加的物质,例如:防腐剂、抗氧化剂、酸味剂、疏松剂、增稠剂、甜味剂、着色剂等,让食物更美味。
住
例如水泥,钢材,玻璃,塑料等化工产品都是建筑材料,还有装修用到的涂料等都含有化学物质。大家经常听到了甲醛,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行
橡胶材料在“行”的方面占有大量的比例。例如,交通工具的轮胎,都是橡胶材料。另外,还有各种交通工具的材质,有塑料,有机玻璃,金属材料等都属于化学的研究范围。
汽油,柴油等也是许多现代交通工具的燃料。
社会的发展与化学密不可分。
利用
化学
【典例精讲】
考查点:生活中的化学
【例1】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化学,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对环境没有影响
化学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化学科学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方面意义重大
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气体的排放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命题立意]人类与环境,人类的生活与化学的密切联系
[解析]A、根据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会污染空气,破坏环境,故A错误;B、化学材料的应用与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故B正确;C、化学科学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方面意义重大,故C正确;D、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气体的排放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答案]A
【解法指导】环境的保护和化学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化学学科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延伸】1、莫代尔(Modal)材料
莫代尔纤维是一种纤维素纤维,与人造棉一样同属纤维素纤维,是纯正的合成纤维。Modal纤维柔软、光洁,色泽艳丽,织物手感特别滑爽,布面光泽亮丽,悬垂性均比现有的棉、涤、人棉好,有真丝般的光泽和手感,主要用于内衣材料。
2、运动服材料运动套装面料常采用棉、聚酯纤维等。感到柔软而不僵硬,由此提高纯棉织品耐洗耐穿性能。但是运动套装面料棉不易速干,所以一般运动服装都会采用棉和其它化学纤维材质的混合应用。
【新闻】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化学。
2018年8月25日7时5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及远征一号上面级)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两颗卫星属于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全球系统第十一、十二颗组网卫星。
【迁移训练1】世界化学年的主题是“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未来”,下列叙述能体现这一主题的是( )
A.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
B.大力发展火力发电,解决湛江电力紧张问题
C.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应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D.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并防止变质,可在其中加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剂
1.A【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化学合成药物让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长寿,A正确;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消耗大量的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B错误;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容易造成水体污染,C错误;食品添加剂虽然能够增加食品的色泽和口味,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食品添加剂多了对人体健康不利,D错误。
知识点2、什么是化学
化学的定义: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3)研究物质的变化规律
3、化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
(1)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
(2)创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
4、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
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废物向环境中排放
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实现“零排放”
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典例精讲】
考查点:化学的研究方向
【例2】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
①组成 ②结构 ③性质 ④变化规律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化学的定义,旨在培养学生严谨的化学思维,在他们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解析]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答案]D
【例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A、开发新能源 B、合成新材料
C、编写电脑程序 D、用石油生产化工产品
[命题立意]
化学的研究范围虽然广泛,但并不是将所有的自然现象都归属于化学的研究范畴,学习中要注意运用化学的研究对象的内涵以及外延作出准确判断。
[解析]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研究自然界中已有的物质和创造新物质,和物质无关的都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答案]C
【解法指导】人们发现和合成物质已有几千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物质,例如新能源,新材料,还有利用化学原理生产出化工产品等。
【拓展】新材料:1、有机玻璃(PMMA)
有机玻璃可以制成玻璃栈道,飞机场候机大厅外壳等。是一种通俗的名称,有机玻璃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化学稳定性,力学性能和耐候性,易染色,易加工,外观优美等优点。有机玻璃又叫明胶玻璃、亚克力等。
2、纳米铜
用纳米材料制成的用品具有很多奇特的性质。例如,纳米铜具有超塑延展性,在室温下可拉长50多倍而不出现裂纹。最近,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人员发现,平均体积仅为80纳米的铜纳米结晶体机械特性惊人,强度不仅比普通铜高3倍,且形变非常均匀,没有明显的区域性变窄现象。这是科学家首次观察到物质如此完美的弹塑性行为。
【迁移训练2】小贝看了一篇介绍隐形飞机的材料后,提出了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与化学无关的问题是( )
A.隐形飞机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B.制隐形飞机的材料有什么性质
C.隐形飞机为什么会隐形
D.怎样合成隐形飞机的材料
2、C解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可知选项A、B、D都与化学研究的对象有关。
【迁移训练3】全国“两会”再次提议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下列有关我国中部的产业群发展项目中,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稀土金属的冶炼与加工
B.低毒、高效农药的研制与生产
C.信息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D.高品质纸张的研制与开发
3.C【解析】化学的任务之一是生产出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以满足人们对不同性质的物质的需求。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是信息科学研究的范畴。
知识点3、化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
人类学会使用火,从此可以吃熟食,抵御严寒,吓走野兽,改善了自身的生存条件,人类日益强大。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印刷术,造纸术,火药都与化学相关。此外,还制得了对人类生存具有价值的产品:陶器、铜器、铁器、酒、印染等。
【核心笔记--拓展延伸】
印刷术中的化学:陶瓷做为活字,陶瓷的烧制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印刷用到的墨汁,也是化学物质混合形成的,所以与化学有关。
古代造纸术中的化学:东汉时期,经过蔡伦改进,形成了一套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制浆---制纸----晾干。其中,制浆的过程,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国脱胶,属于化学变化。
火药中的化学:中国发明的火药属于黑火药,黑火药的制造方法只是简单地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几种天然物混和在一起,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拓展】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瓷器自古以来,名扬天下。以高岭土为原料烧制而成。这些珍贵的名瓷,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近代化学---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中的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从而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从而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道尔顿 阿伏加德罗 门捷列夫
【延伸】近代化学之父--拉瓦锡
化学家拉瓦锡最先学习法律,后改为化学,被评为“法国科学院的名誉院士”,后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杀害,享年52岁。
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
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几千万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例如塑料,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单晶硅,玻璃钢等。这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核心笔记:易错点津:
有人说“化学是一把双刃剑”,请谈谈你的理解。
化学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塑料是人类的重要发明,塑料袋的使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如果滥用,则会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
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观点】21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
塑料是人类最伟大和最糟糕的发明。塑料因为其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特性,适合制成各种产品,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这些特性也使得塑料制成品使用量巨大,并且不被微生物降解,成为污染的首要来源,是人类头疼的“白色污染”.,我们都要加入到“限塑行动”中来。
典型考题精析
考点分析
化学研究的内容、化学与社会发展是中考常考点。近几年,中考试题主要考查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及化学对环境的影响,考查绿色化学的试题也时常出现,如2017年的无锡中考第5题。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考题精析
考点1化学研究的内容
例4:(2018?邵阳模拟)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纳米铜的性质 B.C60的组成
C.单晶硅的结构 D.无人机的研发
【从教材到中考】(教材第4页)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明确化学的研究范畴。
【解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纳米铜的性质、C60的组成、单晶硅的结构都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无人机的研发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
【答案】D
考点2绿色化学
例5:(2017?无锡)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属于“绿色化学”范畴的是( )
A.杜绝污染源 B.治理污染点
C.深埋有毒物 D.处理废弃物
【从教材到中考】(教材第4页)教材对“绿色化学”的简单介绍:近年来,“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解析】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
【答案】A
综合应用创新题
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光电现象
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生命有机体的形成及功能
矿产资源,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
(2018·云南省曲靖市麒麟七中期中)下列各项研究课题,不属于化学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C60等碳单质的性质与制取
从水中提取氢能源
制造太空电梯的碳纳米管纤维
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2018·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四教育联盟)化学的研究成果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的发明或发现不能归为化学研究的范畴的是( )
人类征服和使用了火
中国发明了火药
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陶瓷的制取和使用
最早提出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构成,并用原子和分子的理论来研究和解释化学变化的科学家是( )
门捷列夫 B、爱迪生 C、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 D、牛顿
某科学家在一次化学论坛上提出,“化学不是问题,化学解决问题”的观点,则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保障了人体健康
利用化学开发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
利用化学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答案】
1、B解析:化学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
2、D解析:A是化学中研究物质的性质范畴;B从水中提取氢能源的有效方法研究的是利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C是制取新物质,探究新材料,也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D是信息技术研究的内容。
3、C解析: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可知:
A、火是与燃烧有关的,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A错误;
B、火药是化学物质,属于物质的组成范畴,故B错误;
C、地动仪是地理上的仪器,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C正确;
D、陶瓷的烧制涉及到了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D错误。
4、C
5、D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科素养构建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素养提升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3、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增强对物质的科学认识。
3、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材全面解读
知识点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重点)
1、探究物质的变化(教材6页实验1-1)
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
水的沸腾
液态的水
液态水沸腾,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无新物质生成
(2) 胆矾的研碎
块状胆矾
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为粉末
粉末状的胆矾
无新物质生成
(3)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成无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新物质生成
(4)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
颗粒状石灰石等
颗粒状石灰石表面产生气泡,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新物质生成
2、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点: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3)常见的物理变化:水沸腾变成水蒸气、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3、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2)特点:有其他物质生成.
(3)常见的化学变化:木柴燃烧、铁的生锈、酒精燃烧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核心笔记:易错点津: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2)物理变化一般表现为:物质形状、状态的改变,物质的挥发等。 (3)化学变化一般表现为:物质的燃烧等。
4、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伴随的现象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发光、放热、产生气体、生成沉淀、颜色变化、吸热或放热等。
5、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本质区别: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而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伴随化学变化(初中阶段)
【典例精讲】
考查角度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例1:(2018·长春中考)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水结成冰 B.石蜡融化C.酒精挥发 D.木炭燃烧
[命题立意]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解析]A、水和冰是同一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变化前后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石蜡融化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变化前后也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酒精挥发也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木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并且释放热量,变化前后由其他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例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蜡烛受热熔化 B.气球爆炸
C.烟花爆竹爆炸D.水变成水蒸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解析]A蜡烛受热熔化只是石蜡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气球爆炸是气球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烟花爆竹爆炸后,产生了二氧化硫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法指导】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否生成其他物质,因此在判断物质的变化时,要学会比较变化前后物质,有其他物质产生的一定是花絮变化,反之是化学变化。
考查角度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例3:下列成语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滴水成冰 D.蜡炬成灰
[命题立意]本题借助对成语的理解考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解析]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由新物质生成。木已成舟是形状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A属于物理变化;花香四溢只是分子在不断做无规则运动,没有新物质生成,B属于物理变化;滴水成冰是水由液态成为固态,仅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C属于物理变化;蜡炬成灰是石蜡燃烧产生了水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D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法指导】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不要被现象所干扰,要抓住是否生成了新物质这一判断依据。
【拓展】生活中典型的化学变化:燃烧
蜡烛,纸张等物质的燃烧,都生成其他物质,因此都属于化学变化。
【拓展】生活中典型的物理变化:铁水铸成锅
铁水,温度1300度左右,温度减低到铁熔点开始凝固,在铁锅砂型里凝固成铁锅状,整个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迁移训练】
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电灯通电发光 B.纸张破碎
C.粮食酿酒 D.切割玻璃
2.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汽油挥发
C.食物腐烂 D.酒精燃烧
3.厨房是家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在厨房中发生的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苹果腐烂 B.菜刀生锈
C.榨取果汁 D.面包发霉
4、(2018?毕节市)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描述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知识点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难点)
1、化学性质:
(1)概念: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2)例如: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2、物理性质:
(1)概念: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变现出来的性质。
(2)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3、描述物质性质时需要注明外界条件
当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例如:
(1)温度变化: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熔点为0℃,沸点为100℃,当温度由0℃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当升高到100℃时,水就会沸腾变成水蒸气。
(2)大气压变化:液体的沸点会随着大气压的变化而改变,如大气稀薄的地方,大气压变小,水的沸点就会降低,由于大气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人们把101kPa规定为标准大气压强。
4、一些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大气压强为101kPa)
物质
颜色和状态(通常状况)
熔点
沸点
水
无色液体
0
100
铁
银白色固体
1535
2750
铝
银白色固体
600.37
2467
氧气
无色气体
-218.4
-182.9
【核心笔记——易错点津】
(1)物理性质依靠感官直接感知或者由仪器测定。
(2)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才可知。
(3)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要注明条件。
5、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概念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举例
酒精能燃烧;酒精能挥发
酒精燃烧;酒精挥发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的特有属性,不同的物质其属性不同,是变化的内因
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有序的,动态的,性质的具体体现
联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能发生的变化,而变化又是性质的具体表现
【典例精讲】
考查角度1: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例4:下列有关我们熟悉的物质的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水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B.食盐能溶于水
C.蔗糖是甜的
D.铜制容器久置在空气中会生成少量铜绿
[命题立意]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解析]A、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属于物理性质;B、食盐能溶于水属于物质的溶解性,是物理性质;C、蔗糖溶于水同样也是溶解性,是物理性质;D、铜在空气中与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才生成铜绿。
[答案]D
例5: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镁在空气中能够燃烧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石灰石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胆矾是一种蓝色固体
[命题立意]化学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从化学角度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解析]A、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属于化学性质;B、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后变浑浊,是因为生成碳酸钙的缘故,发生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C、石灰石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化学性质。D、颜色、状态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选D。
[答案]D
考查角度2: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甄别
例6:下列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中,前者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后者是该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是( )
薯片有咸味儿,薯片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会变潮
墨是黑色的,墨研磨可以制成黑色的墨汁
铜粉是红色的,铜粉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木炭有可燃性,木炭燃烧能变成二氧化碳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别。
[解析]薯片有甜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薯片变潮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墨是黑色的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墨研磨成墨汁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铜粉是红色的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铜粉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铜绿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木炭粉有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木炭粉燃烧能变成二氧化碳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D正确。
[答案]D
【解法指导】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物质的性质是蕴含在物质本身的,内在的性质;而物质的变化是正在发生状态。
【拓展】溶解性
溶解性是物质在形成溶液时的一种物理性质。它是指物质在一种特定溶剂里溶解能力大小的一种属性。
【拓展】延展性
延展性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指可锤炼可压延程度。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能延伸成细丝而不断裂的性质叫延性,在外力(锤击或滚轧)作用能碾成薄片而不破裂的性质叫展性。
【注意】做一个比喻:物质的变化相当于英语时态中的现在进行时,物质的性质相当于英语时态中的将来时。
【方法】判断某种叙述是指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时,首先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若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词语,往往指性质,若叙述中有“已经”,“了”,“在”等词语,往往指物质的变化。
【迁移训练】
5、 (2018?沈阳)下列描述属于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的是( )
A.白色固体
B.微溶于水
C.溶液有滑腻感
D.能与CO2反应
6、 (2018?阜新)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是( )
A.挥发性 B.不稳定性
C.可燃性 D.腐蚀性
7、(2018?仙桃)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下列选项中给出了亚硝酸钠的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的是( )
A.NaNO2有咸味--物理性质
B.NaNO2的水溶液呈碱性--物理性质
C.NaNO2为白色固体--物理性质
D.NaNO2有毒--化学性质
8、选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填写下列空白.(1)纯铁是银白色的____________。
(2)水结成冰____________。
(3)钢铁生锈____________。
(4)酒精能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
(5)蔗糖易溶于水____________。
(6)氨水易挥发____________。
(7)金属中银具有最强的导电性____________。
???(8)镁是银白色固体____________。
知识点3: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1、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核心笔记——规律方法】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
闻气体时应该小心,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防止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大量进入鼻腔,引起实验者的不适。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若在使用物质的过程中,物质本身没有变化,则是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则是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是决定物质用途的主要因素,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
【教材栏目解析:9页讨论】
通常状况下,氧气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有助燃性,有氧化性;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有氧化性。其中,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助燃性,氧化性。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包括: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化学性质包括:氧化性。
【典例精讲】
考查角度: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例7:下列物质的用途,应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铁粉用于食物保鲜吸氧剂
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命题立意]我们在生活中了解很多事实,物质的这些用途都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
[解析]A、氧气是呼吸作用必不可少的物质,属于化学性质;B、干冰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的升华作用,使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降雨;C、铁粉和氧气反应才被用作吸氧剂,属于化学性质;D、小苏打能够和胃液的成分反应,生成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
[答案]C
【解法指导】根据物质的用途判断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也能体现物质的性质。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的思想,有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拓展】酒精做燃料是利用其可燃性。
酒精,化学名称乙醇。具有可燃性,与汽油以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做燃料。
【方法】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区分方法:
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
【迁移训练】
9、(2018?河北省邢台五中月考)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不锈钢制炊具
B.氢气做高能燃料
C.金属铜制导线
D.石墨制作铅笔芯
10、实验室里区分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法不合理的是( )
A
B
C
D
蔗糖水和食盐水
铁粉和木炭粉
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氧气和二氧化碳
品尝味道
磁铁吸引
观察颜色
用澄清的石灰水
典型考题精析
考点分析
物质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等都是每年中考化学的必考内容。纵观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每年的第一道选择题,大多是考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或者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例如,2018年宿迁中考第1题、2018年吉林省中考第1题等。
考题精析
考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例1:(2018?宿迁)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成语描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刻舟求剑 B.滴水成冰 C.抱薪救火 D.聚沙成塔
【从教材到中考】(教材第7页)这种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都属于物理变化。这种生成其他物质的化学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木材的燃烧,铁的生锈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解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抓住这一实质来分析,就得出了正确答案。
【答案】C
考点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例2:(2018?吉林省)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 B.状态 C.气味 D.硬度
【从教材到中考】(教材第8页)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解析】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是物质性质的两个方面。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判断二者的重要依据。学生应该在熟练掌握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才能有更准确的判断。知识的连贯性与衔接在这两个问题上一脉相承。
【答案】A
考点3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例3:(2018·潍坊二模)物质的下列性质与用途不符的是( )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燃料
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
电木具有热固性,可用作制插座
【从教材到中考】(教材第9页)物质的这些用途都是由他们的性质决定的。。
【解析】人类认识世界,创造世界,从而改造世界,都是由认识物质的性质开始的。我们对于物质材料的选择都是建立在他们的性质基础之上的。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可以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好科学客观的对待各种物质,做到物尽其责,避免浪费。减少垃圾,因为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答案】A
综合应用创新题
1. (2018?宜昌)下列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某一工艺流程或应用,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破布捣烂(造纸) B.活字排版(印刷)
C.烟花燃放(火药) D.航海导向(指南针)
2. (2018?眉山)“中国诗词大会”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下列诗词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酒精挥发 B.灯泡通电发光 C.自行车爆胎 D.铁器生锈
4、(2018·包头)物质的下列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液氧(支持燃烧) B.金属铜(制电线)
C. 活性炭(做防毒面具的吸附剂) D.不锈钢(做水壶)
5、(2018?威海)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的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④盐酸的酸性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6、(2018?乐山)下列变化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 )
A.植物光合作用 B.苹果腐烂变质
C.矿石研磨成粉 D.酸雨腐蚀建筑
7. 下列哪些性质可以鉴别以下各种物质,请将有关的序号填在横线上:①颜色;②状态;③气味;④味道(1)白糖水和食盐水_______________;????(2)氧气和水_______________;
(3)铜制品和铁制品_______________;????(4)酒和醋_______________。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①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②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③可用于灭火、制汽水、制纯碱等。
材料2.④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全球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请总结二氧化碳的有关知识:(填序号)
⑴物理性质(填序号): ; ⑵化学性质(填序号): ;
⑶用途(填序号): ;
⑷从上述材料中可见二氧化碳对人类有利有弊。请你各举一例说明二氧化碳利与弊:
利: ,弊: 。
参考答案:
【迁移训练】
1、C解析: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B解析:汽油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3、C解析:榨取果汁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其他三项均属于化学变化。
4、B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5、D解析:A、白色固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B、微溶于水,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C、溶液有滑腻感,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D、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6、A解析:挥发性只是状态的改变,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故A正确;不稳定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否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故B错;可燃性是通过是否能够燃烧表现出来,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故C错;腐蚀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故D错。
7、B解析:白色,有咸味是指物质的颜色、气味,属于物理性质;水溶液呈碱性、有毒,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8、(1)物理性质;(2)物理变化;(3)化学变化;(4)化学性质;(5)物理性质;(6)物理性质;(7)物理性质;(8)物理性质.
9、B解析:A、不锈钢制炊具是利用了不锈钢的物理性质--具有导热性;B、氢气做高能燃料是利用了氢气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C、金属铜制导线熟是利用了铜的物理性质--具有导电性;D、石墨制作铅笔芯是利用了石墨的物理性质--质软、深灰色。
10、A解析:A、实验室里区分物质,不能品尝味道,故实验方法不合理;B、用磁铁吸引,铁粉能被吸引,木炭粉不能,现象不同,可以鉴别;C、硫酸铜溶液的颜色为蓝色,而氢氧化钠溶液无色,故观察颜色可以鉴别;D、二氧化碳和氧气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氧气不能,故可以鉴别。
综合应用创新题
【答案】
1、C解析:A、破布捣烂(造纸)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活字排版(印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烟花燃放(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航海导向(指南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A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说的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着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新物质氢氧化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包含着蜡烛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3、A解析:铜器生“铜绿”是铜与氧气、二氧化碳、水共同作用生成的碱式碳酸铜,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自行车轮胎爆炸是由于压强增大造成的,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玻璃破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金属导电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4、A解析:A.液氧支持燃烧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这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B.铜制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和延展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C.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D.不锈钢做水壶是利用了不锈钢的导热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5、A解析: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④盐酸的酸性氢氧化钠的碱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6、C解析:A、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苹果腐烂变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矿石研磨成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酸雨腐蚀建筑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7、④;②;①;③。
8、(1)①(2)②(3)③(4)氧气可以供给呼吸,支持燃烧,但吸入过多的氧气会引起中毒;化肥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过度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